龐 潔
《幽夢影》中寫到“秋者天之別調?!?/p>
勾起我鄉(xiāng)愁的,卻不是秋,而是手邊北島的書。青燈素帳,燭影惶惶,去國二十余年,到不了的故鄉(xiāng)便是遠方。從《失敗之書》《時間的玫瑰》《青燈》到《藍房子》《午夜之門》,依然是詩界、文壇的各種聚會應酬,依然是為著生計的輾轉遷移,依然是文明風景內外的游走藝人、詩人、瘋人、失意人、邊緣人、隱者、流浪者,北島依然帶著中文這件唯一不棄的行李,他總是處于出發(fā)和抵達之間,像候鳥一樣滿世界奔走,繪人狀物,側寫大千世界。散文中的北島樸素、溫和、平靜。甚至帶點自嘲,與舊年的詩歌北島的憤怒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再讀北島,不禁令人欷不已。
不知道早已不再年輕的詩人是否仍不相信天是藍的,只是在很多個夜晚,我的天空依然會飄來這樣的聲音“我的肩上是風/風上是閃爍的星群”。
在我做夢的光陰里,詩歌與感情亦是流浪途中唯一的行李。
也許每個人身上都會攜帶著自己生長的地方所特有的氣質,無論此生走多遠,無論是榮光還是卑微。
我的故鄉(xiāng)是地處西北的一座很普通的小城,小時候冬天的小城總是被那種很大的雪掩蓋,蕭索而荒涼,我周圍的村落就一直這樣孤單地生長著,也許從出生的那天起,生命就同那方水土血脈相連了。那片土地上的春種秋收,那塊生長過我的希望和幻想的地方,那塊孕育過我的生命元素的故土,總在我心目中有著不可釋然的情懷。
然而,生命是躁動的,生長著希望和尋覓。稍長之后,遠行的希冀,文化的誘惑,生命的底色在不斷地涂抹著幻想。生命被創(chuàng)造出來后,既有堅執(zhí)的篤守,又有無定的漂泊,更有苦苦的追尋,一端連結著故鄉(xiāng)那方水土,一端又同現(xiàn)代文明的風景接通。
于是,選擇了從故鄉(xiāng)走向遠方,是那樣的毅然,帶著年少的叛逆不羈,輕裝急行,雖然背負著老輩的叮嚀,但義無反顧。因著文化的差異,我漸漸懂得了故鄉(xiāng)的貧乏和單調,我不忍心說她幼稚,說她淺薄,說她陳舊。然而回望她的時候,心懷的是多么復雜的情感啊!我們尋找精神的家園,我們皈依靈魂的故鄉(xiāng),這并不是回顧過去的出生地。在大城市喧囂的日子里,我向往故鄉(xiāng)村頭淡泊靜謐的柳蔭??墒?我們的這種情感又不能與他人分享。
故鄉(xiāng)是無法詮釋的辭目,那種囿于本土的故鄉(xiāng)觀念只是農業(yè)文明的產物,在今天的城市化進程的浪打下已經奄奄一息,現(xiàn)代人被綁在工業(yè)的車輪上,早已遠離了自己的故鄉(xiāng)。詩人里爾克因此不無神傷地說,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異鄉(xiāng),所有的故鄉(xiāng)都沓無人跡。無奈的情狀中,人或許只有一種平衡的選擇,那就是“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
其實,我們人生當中,故鄉(xiāng)既是一個特定的地理方位,又是一個抽象的無定居所。在我們所謂的家園尋找中,我們從當代文化的種種精神現(xiàn)象中,剝離了故鄉(xiāng)和家園的真實存在,追求向往是一個虛擬物,一個文化的生存空間。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需要慰藉的時代,我們生活在熱鬧和躁動中,尋找寄托之物,我們的文化現(xiàn)狀造就和培植了尋找主題和漂泊的精神。我們面對著今天令人興奮而又不盡如人意的競爭和創(chuàng)造,我們懷想往昔,追念真情,這一切是生命的必然,也視這一切為故鄉(xiāng)的給予和饋贈。我們的故鄉(xiāng)情感實際上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生命過程,或者可以看作一種精神源頭的對接。
繁華褪色,心境歸于平靜。一路走來,我不會忘記我在故鄉(xiāng)小城的歲月中領悟到的許多人生精髓。這些精髓已融化在血脈里,成為我延續(xù)生命的精神食糧,也是我敢于不斷去愛的生命動力。如米蘭·昆德拉所言,“在夕陽的余暉下,所有的一切,包括絞刑架,都被懷舊的淡香所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