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不能忘卻的紀念
陸宇涵
在不久前出版的錢老著作《創(chuàng)建系統(tǒng)學》里,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晚年所做的研究工作,目標瞄準的是2049年。這一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
11月1日,京城,一場大雪。這是22年來北京迎來的最早一場大雪。
大雪來得早似乎是為了送別一個人。10月31日8時6分,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在北京301醫(yī)院逝世,享年98歲。
一年多前,在世界航空界頗負盛名的美國《航空和空間技術(shù)周刊》評選出的2007年度人物,錢學森當選。當選理由是:2007年航空領(lǐng)域最重大的事件是中國加入了頂尖俱樂部,世界格局由此改變。我們選擇錢學森為2007年年度人物,不是因為他直接參與了這些項目,實際上,錢學森已經(jīng)96歲高齡,身體狀況不佳,早已不再參與中國的航空項目了,但是他在中國航空科學與航空工業(yè)的創(chuàng)建中扮演了領(lǐng)袖角色。
求學之路
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錢學森在浙江杭州出生。3歲時,隨父親錢均夫舉家遷居北平。12歲升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在那里他度過了“一輩子忘不了的六年”。他曾不止一次說,“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兩個高潮,一個是在師大附中的六年,一個是在美國讀研究生的時候。”
時任北師大附中校長的是著名教育家林勵儒。當時,林勵儒著力進行學制改革,制定了一套以啟發(fā)學生智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案。在他的領(lǐng)導下,附中的教與學彌漫著民主、開拓、創(chuàng)造的良好風氣,成為得天獨厚的一片沃圃佳苑。
從那里出來,錢學森走進了治學嚴謹?shù)纳虾=煌ù髮W機械工程系,開始了專業(yè)學習。
1935年畢業(yè)后,他選擇了踏上赴美留學的旅程,僅一年,就拿下了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的碩士學位。隨后,為了投奔享譽世界的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他轉(zhuǎn)學到加州理工學院。多年以后,馮卡門在其自傳中回憶與錢學森的初次會面:“這個個子不高,儀表嚴肅的年輕人,異常準確地回答了我的所有問題,他思維敏捷,富于智慧,我立即建議他轉(zhuǎn)到加州理工學院來深造?!?/p>
后來,錢學森不僅成了馮·卡門的學生和得力助手,還成為以馮·卡門為團長的空軍科學咨詢團的成員。由于在空氣動力學和超音速飛行方面的卓越成就,36歲的錢學森后來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其間,曾隨美國空軍顧問團考察納粹德國的導彈技術(shù),被美空軍授予上校軍銜。
漫漫回國路
在專業(yè)領(lǐng)域成就越發(fā)顯著的錢學森,卻在1948年想回國。他對妻子蔣英說:“祖國已經(jīng)解放,我們該回去了。”
豈料美國政治形勢驟變,反共浪潮襲來,移民局驅(qū)逐錢學森出境。時任美國國防部海軍部副部長的金貝爾得知此事,立即打電話給司法部說:“絕不能放走錢學森!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個師!”
錢學森回國之路就此遇阻。直到1955年8月1日在中美大使級會談上,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才允許他回國。
一個半月后,錢學森一家終于等來了回國的輪船。真正了解錢學森事件經(jīng)過的美國人都明白,他的離去意味著什么。加州理工學院杜布里奇先生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錢學森回國不是去種蘋果樹的。
后來,在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曾非常滿意地提到,中美大使級會談,雖然沒有取得積極的成果,但我們要回了一個錢學森,就是這一件事,會談也是值得的。
從離開美國開始,錢學森就一直是世人關(guān)注的焦點,中外記者無不對這位火箭專家返回中國后的生活充滿好奇。1955年10月8日,香港《大公報》的記者拍下了錢學森一家從香港步入深圳羅湖口岸的鏡頭,他一手領(lǐng)著6歲的兒子,另一只手提著一把吉他。此時的錢學森并不知道,他的歸來,使新中國的導彈研制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
一生的事業(yè)
回國不久,錢學森受邀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時任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干?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陳賡聽后拍案大呼:“好!就要你這句話!”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我父親這一生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睅资旰蟮哪骋惶欤X學森的兒子錢永剛說。
1956年春天,在錢學森看似十分平靜的生活背后,一場驚天動地的巨大工程正在醞釀,周恩來總理親自邀請他制定一個詳細的導彈研制計劃。不久,錢學森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在報告中,他對于發(fā)展中國的導彈事業(yè)指出了長遠的目標。
也就是那一年開始,錢學森就和這些職務(wù)連在了一起: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gòu)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長;中國空間技術(shù)研究院第一任院長,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而同時,一系列捷報不斷傳出:中國在1964年成功發(fā)射了第一顆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導彈;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兩彈結(jié)合”首次試驗一舉成功,中國擁有了可以實戰(zhàn)的核武器;1970年,中國又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可以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導彈、航天領(lǐng)域的重大成果,從方案論證、技術(shù)攻關(guān)、組織協(xié)調(diào),到發(fā)射試驗,幾乎都留有錢學森的智慧和汗水。
1980年5月18日,中國用自主研制的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首次向太平洋預(yù)定海域進行全程發(fā)射試驗獲得成功。作為中國第一代導彈的終極目標,錢學森完成了自己的承諾和使命。
這個消息傳到美國引發(fā)巨大震動。兩天后,美國合眾社向全世界提供了一篇專稿——《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文章寫道,主持研制中國洲際導彈的智慧人物是這樣一個人,他在許多年以前,曾經(jīng)是美國陸軍上校,美國政府因為害怕他回到中國,扣留了他五年之久,他的名字叫錢學森,在這個名字背后,有著一段任何偵探小說和科學幻想小說的作者,都無法想象的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
進入21世紀,中國航空事業(yè)更是進入了飛速發(fā)展的時期: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中國已然邁入了世界航空航天科技大國之列。而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卻仍然沒有停止在科學研究道路上的探索。不久前出版的錢老的著作《創(chuàng)建系統(tǒng)學》里,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晚年所做的研究工作,目標瞄準的是2049年。這一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