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社
虧了就漲,賺了不降。電價調整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也成為屢次上調電價被詬病的重要原因。
國家發(fā)改委11月19日宣布,自11月20日起全國非民用電價每度平均提高2.8分錢,暫不調整居民電價。
電價為什么要漲?是怎么漲的?這2.8分將帶來什么?
2.8分的784億效應
在中國,不能小覷幾分錢的電價,折合成電費就是天文數(shù)字。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yè)聯(lián)合會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2009年1月至10月份,中國全社會用電量2.97750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9%,其中10月份031342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87%。不按照“15.87%”的增速,就是以“2.79%”的速度發(fā)展,中國2009年全社會用電量將超過35萬億千瓦時。
由于居民用電量僅占全社會用電量不到兩成,因此,漲價2.8分錢,將增加約784億元電費。
中電聯(lián)理事長趙希正曾經表示,到2020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將超過6萬億千瓦時,到那時,2.8分的電價就是1680億元電費(按社會總用電量計)。
所以,現(xiàn)在也好,未來更是,電價調整任何一點幅度都影響甚巨。
那么,漲價因何而來呢?
國家發(fā)改委2004年年底頒布的《關于建立煤電價格聯(lián)動機制的意見》規(guī)定,電廠上網電價根據動力煤價格的波動相應浮動,原則上煤價上漲的70%轉移到電價,其余30%由電力企業(yè)內部消化。
由于煤炭價格上漲,火電企業(yè)成本快速上升,國家發(fā)改委決定從2008年8月20日起,除西藏、新疆外,對全國火電企業(yè)上網電價平均上調2分。當時,出于對CPI較高的顧慮,對銷售電價未作調整,僅向“獨家買賣電力”的電網企業(yè)承諾,其由此承擔的成本部分先行記賬,在下次銷售電價調整時再做考慮。
2008年的電價調整情況,國家電力監(jiān)管委員會《2008年度電價執(zhí)行情況監(jiān)管報告》描述說:國家于7月1日和8月20日兩次對電價進行調整,其中上網電價平均提高了4.14分/千瓦時,輸配電價平均提高了0.36分/千瓦時,銷售電價平均提高了2.61分/千瓦時。
這樣看來,從2008年至今,“欠”電網的電價應該是1.89分/千瓦時(4.14+0.36-2.61),也可以說是1.53分/千瓦時,因為中國電力體制是輸配售一體化,三個環(huán)節(jié)都歸電網一家所有,0.36分/千瓦時的輸配電價調整等于電網“自己給自己漲價”。
從“就事論事”的角度講,1.53分也好,1.89分也罷,兩者都沒有超過這次國家發(fā)改委宣布的2.8分漲幅。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在2009年3月21日國家電網公司學習實踐活動專題報告會上所講數(shù)據,要全部解決國家電網公司長期以來積累的電價矛盾,需要提高銷售電價523分/千瓦時。按照1分電價350億元電費的標準算,為之—年至少要提高18130億元電費。
如果非要這樣調整,消費者埋單壓力更大了!
虧了就漲,賺了不降
電價調整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也成為屢次上調電價被詬病的重要原因。
為什么要調整電價?如上所述,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煤電聯(lián)動說”,認為電網應該把2008年8月沒有上調的銷售電價漲上去,否則電網的虧損將愈加嚴重。
虧了就上調電價?并且,對電網是否真虧、虧了多少,有人一直持懷疑態(tài)度。
早在2009年“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電網華北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宗林就對媒體表示,若銷售電價不能及時調整,預計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虧損將超過500億。
對“虧損500億”說法的嚴肅性有人提出質疑:2008年國家電網公司的售電量為2.1235萬億千瓦時,用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看,2009年的數(shù)量要高于2008年,再乘以“2分多”電價,很容易得出“虧損500億”的結論。如此的吻合,難道這么簡單的辦法就能推算出資產總額超過1.6萬億的國家電網公司的盈虧報表?
有人撰文指出,中國水電平均上網電價為0.27元/千瓦時,火電為0.37元/千瓦時,但消費者使用的終端電價遠高于此,甚至超過1倍。
在這種情況下,電網企業(yè)又不公布其建設、財務等成本,只一味喊虧,然后政府部門就張羅漲電價,消費者就要出錢埋單,這怎么能服眾昵?
況且,對上調電價,還有人在制度層面提出了質疑,對“煤電聯(lián)動機制”的合理性提出了不同看法。
華能集團公司一位部門負責人就曾經表示,《關于建立煤電價格聯(lián)動機制的意見》本質是一種人為制定的行政管理辦法,不是具有內在必然聯(lián)系的科學機制,其本身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中電聯(lián)一位人士認為,在銷售電價沒有進行市場化改革、電價上漲成為一種普遍預期的情況下,煤電聯(lián)動機制實際上成為一種助推電煤價格單邊上漲的機制。
2008年初電煤市場價格從480元左右/噸,猛漲到2月的800多元/噸,最高達到1100元/噸,使煤炭成本占火電企業(yè)總成本的比例高達70%,所以才兩次上調上網電價;但由于全球經濟嚴重衰退,自2008年7月下旬以來,煤炭價格從高位下跌,特別是10月以后,更是呈現(xiàn)快速下跌態(tài)勢,電價卻沒有隨之下降。
以秦皇島發(fā)熱量超過5500大卡的山西優(yōu)混煤為例,2008年1月末的價格為570元/噸,5月初“小幅”上漲到620元/噸,但到7月時最高價竟超過1000元/噸,然后在不到半年的12月初又回落到570元/噸左右。
還比如,國家電力監(jiān)管委員會發(fā)布的數(shù)據顯示,“十五”期間投產的火力發(fā)電工程單位決算從2001年4800元/千瓦左右下降到2005年的3600元/千瓦左右,下降幅度約25%,但銷售電價卻沒有隨火電工程成本下降而下降。在火電發(fā)電量占全部發(fā)電量80%的中國,這種行為同樣有待解釋。
一些企業(yè)命運完全由電價決定
從中國的電力消費結構看,80%以上是工商業(yè)用電,居民用電占的比重不大。
此次漲價沒有涉及居民用電,但是即便涉及居民用電,上調2.8分電價對居民生活也沒有太大影響,一個家庭每月用電100千瓦時才多支出2.8元,僅是一根冰棒錢。
有影響的是企業(yè)。
一位高載能企業(yè)的部門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在2008年,消費電價上漲1分,他所在的企業(yè)就要多支出6億多電費,企業(yè)的命運完全由電價決定。
中國首個直購電試點用電企業(yè)中鋼集團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鋼吉炭)在2009年3月20日發(fā)布公告稱,公司預計2008年度凈利潤約900萬元~1100萬元,隨后深圳證券交易所在5月19日對其股票ST吉碳撤銷特別處理,簡稱由“ST吉炭”改為“中鋼吉炭”。
業(yè)內人士說,中鋼吉炭2008年用電量接近5億度,因為參與直購電試點,其電價較正常情況每度低幾分錢,才導致“凈利潤約900萬元~1100萬元”,否則ST吉炭不是摘帽而是面臨摘牌風險。
國家發(fā)改委在2008年8月20日進行電價調整時,就有證券分析師測算,如果各行業(yè)不上調產品價格,按照全國平均終端銷售電價上調2.5分錢計算,工業(yè)企業(yè)整體(不包含電力行業(yè))稅前利潤直接下調2.78%,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有色冶煉,利潤將受電價上漲而下降54%。
2009年11月17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和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共同會見記者時說,中美雙方認為當前世界經濟出現(xiàn)積極跡象,但復蘇的基礎并不牢固。
所以,電價調整要慎重,不要把中國經濟企穩(wěn)回升“跡象”之花澆滅了、壓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