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忠
在臨床經(jīng)常有腫瘤患者或其家屬問我:如何煎服中藥?中藥煎服法看似簡單,實則很有講究。
煎藥用具有講究:在煎藥時,應注意盡量使用砂鍋、搪瓷、玻璃、不銹鋼具為佳,忌用鐵、銅器。因為前者理化性質(zhì)比較穩(wěn)定,不易與藥物中的成分發(fā)生反應,從而可保證藥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分性質(zhì)較為活潑,易與藥物中的成分發(fā)生反應,影響療效。
控制火候有講究:煎藥的火量大小、溫度高低,中醫(yī)稱為火候,一般煎藥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簡稱“先武后文”,即先用大火、急火將鍋燒開后,再用小火、慢火慢慢煎熬,保持微沸狀態(tài)即可。這樣既可使藥鍋內(nèi)保持適宜溫度,將有效成分煎出,又可避免將藥熬焦、熬糊。(注意:熬焦、熬糊藥物的藥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煎藥過程有講究:煎藥前,應先將藥物放入藥鍋內(nèi),加冷水浸泡藥物,泡透以后再行煎煮,由于腫瘤患者臨床用藥的特殊性,一般煎煮的時間比普通煎藥時間長,煮開后,須文火煎煮約60分鐘左右,這樣既可保證藥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又可減少服用藥量,提高臨床療效。 一般情況下,煎藥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否則氣味易失,藥效降低。
水量多少有講究:除處方有特殊規(guī)定用水以外,一般藥物主要用潔凈水,以自來水、甜井水、泉水煎煮即可,但不能用金屬離子含量高的礦泉水,因為個別金屬離子可以和生物堿、苷類、鞣酸發(fā)生化學反應。煎藥用水量根據(jù)藥物的重量、體積、吸水能力和功效主治的不同而異,一般認為以浸泡藥物后水面超過藥物3厘米?5厘米為宜。
特殊煎法有講究:臨床中,腫瘤科醫(yī)生常使用一些性質(zhì)特別的藥物,根據(jù)病情,這些藥物煎煮前需要特殊處理,醫(yī)師一般都在處方上注明。
先煎:對于礦石類、動物角甲、貝殼藥物、有毒類藥物,如生石膏、龜板、烏頭等,因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他藥物之前砸碎,提前煎煮30分鐘;如附片超過15克?30克時最好煎30分鐘,而超過30克時,最好先煎1小時,在煎藥前放足夠冷水,煎藥過程中不能加冷水,附子煎好后不能放入冰箱等冷凍地方,服用前要加熱,超過60克要分3次?6次服用。
后下:對于含揮發(fā)性成分如薄荷、青蒿、藿香、細辛等,還有不宜長時間煎煮的如鉤藤、杏仁等藥,應該在其他藥物煎好前10分鐘?15分鐘再放入鍋內(nèi)煎煮。
包煎:對于一些花粉種子類如松花粉、蒲黃、葶藶子等,含黏液汁較多的如車前子等,含細小絨毛的如旋復花等,煎煮前須用紗布包好后與其他藥物同時煎煮。
烊化:對于阿膠、鹿角膠、蜂蜜等膠類或糖類黏性大的藥物要用適量開水溶化,待其他藥物煎好后對入藥液中服用。
溶化:對于芒硝等易溶化的藥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藥液中溶化。
另煎對入:對于人參、西洋參、鹿茸等貴重藥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對入其他藥液服用。
沖服:對于牛黃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藥湯沖下。
腫瘤患者或家屬千萬要注意醫(yī)生提示的煎煮法,錯誤的煎煮法不僅僅影響療效,更可怕的是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
服中藥時間有講究
古代醫(yī)學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藥的服用時間,認為在不同時間里服藥,藥物療效差異很大。因此,對于腫瘤患者,根據(jù)病情,合理選擇服藥時間,可以發(fā)揮藥物的最佳效能。
1.空腹法:空腹服藥易使藥力得到發(fā)揮,東晉時期著名醫(yī)藥學家葛洪說:“未食內(nèi)虛,令毒勢易行”。多用于腫瘤患者偏實證者。
2.飯后服法:適用于腫瘤患者偏虛者及頭頸部腫瘤患者。采取先食后服藥方法,能使藥性留連于上。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即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藥”。偏于滋補一類的藥物,也宜飯后服。如葛洪說:“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服養(yǎng)身之藥以食后服之?!?/p>
3.頓服:病情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稱為頓服,取急病急治之意。東漢醫(yī)學家張仲景《金匱要略》載的治急癥吐衄的瀉心湯、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等屬于此類。目前,一般腫瘤急癥,如出血、梗阻等亦采用頓服法。
再一種方法是根據(jù)人體自身固有的時間節(jié)律,擇時用藥,以發(fā)揮更好的治療效果。祖國醫(yī)學認為:人體自身有各種時間節(jié)律,如年節(jié)律、月節(jié)律,日節(jié)律、時節(jié)律。以日節(jié)律為例:一日中,人體氣血在經(jīng)絡中運行有一定規(guī)律,清晨之時,氣血流注手太陰肺經(jīng),次為大腸經(jīng)、胃經(jīng)、脾經(jīng)、心經(jīng)、小腸經(jīng)等。實驗室研究及臨床研究資料均表明:某個臟腑的病變,在其經(jīng)氣旺盛之時施治,會大大提高療效。目前中藥服法普遍沿用一日一劑,上下午分服的方法,從時間治療學看不盡合理。辨證屬陰虛的病證,使用補陰藥可安排于傍晚一次服藥。陽虛病人使用補陽藥可考慮在清晨一次服用,以簡化給藥次數(shù),增強和提高療效。肺部疾病可在平旦之時服藥,腎臟疾病則可考慮下午五時左右用藥。
無論飯前或飯后服藥都應略有間隔,如飯前或飯后半小時~1小時左右服用,以免影響療效。與西藥最好間隔1小時?2小時以上。
一般每日一劑中藥,煎1次,通常服2次?3次;胃腸功能較差,特別是化療后消化道反應較重者,可分多次頻服。病重病急的可隔4小時左右服1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xù),利于頓挫病勢。在應用瀉下藥時,若藥力較強,要注意患者個體差異,一般以瀉下為度,適可而止,不必盡劑,以免瀉下太過,損傷正氣。
責任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