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華
“審美教育”,一般視為等同于“美育”,是其縮寫或簡稱?!爸腥A古代原無‘美育一詞”,“美育”這一術(shù)語,是由外國傳至中國的。
理論界一般認為,德國詩人、劇作家、哲學(xué)家、美學(xué)家席勒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1791年,丹麥奧古斯騰堡公爵(Augustenburg)和史梅爾曼(schinmmelmann)伯爵決定從12月起每年資助席勒一千塔勒銀幣,以三年為限。席勒為了報答其幫助,從1973年2月把他近年來關(guān)于美學(xué)的探討用書信的方式報告給丹麥的公爵。前后共寫出27封(前十封信曾因大火焚毀,后根據(jù)提綱重新撰寫),于1795年陸續(xù)發(fā)表在他創(chuàng)辦的《四季女神》雜志上,取名為u her die
Ae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in einer Reihe yon Briefen。其“Aes-thefische Erziehung"(即美育)的漢譯詞,是何人最早引入的,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蔡元培首次將Aesthetische Emiehung翻譯成“美育”。其依據(jù)是,蔡元培曾在《二十五年來中國之美育》一文中自述,“美育的名詞,是民國元年我從德文的AesthetischeErziehung譯出,為從前所未有。在古代說音樂的,說文學(xué)的,說書畫的,都說他們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就是美育的意義,不過范圍較小,教育家亦未曾作普及的計劃。最近二十五年,受歐洲美術(shù)教育的影響,始著手于各方面的建設(shè),雖成績不甚昭著,而美育一名詞,已與智育、德育、體育等,同為教育家所注意,這不能不算是二十五年的特色?!眹鴥?nèi)很多學(xué)者同意此種看法。
另一種看法,認為“美育”一詞最早系王國維使用。始見于王國維1904年刊登在《教育世界》第一期的上的題為《孔子之美育主義》一文,該文發(fā)表時未署名,經(jīng)佛雛考證系王國維所作。由此,有學(xué)者同意此看法,認為“王國維把西方的‘美學(xué)、‘美育傳播到中國來,使中國人第一次知道了‘美學(xué)、‘美育的新名詞兒?!钡敲烙烤故峭鯂S翻譯自德文還是自己獨創(chuàng),現(xiàn)已不可考。
因而,對于這兩種看法,目前尚未有定論。但是,這兩種看法具有一些共同點:
第一,認為中國古代無“美育”一詞,亦無“美育”之概念;
第二,盡管“美育”由誰最先引入存在爭議,但就“美育”是由國外引入中國的,已達成一致意見。
這兩種看法,可統(tǒng)稱為“審美教育,美育概念外來說”。
與上述看法不同的是,還有一種看法,不妨把它稱之為“審美教育,美育概念本土說”。這一觀點認為席勒并非是歷史上最早提出“美育”概念之人,而是認為漢未魏初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斡(公元170-217)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人,其要比席勒至少早1570年。其依據(jù)是,徐斡在《中論·藝紀》篇曾寫到:“美育群材,其猶人之于藝乎?”這里的“藝”是指“六藝”。據(jù)此,有學(xué)者認為徐斡把“六藝”教育稱為“美育”,其“美育群材”就是要用以禮樂為主的“六藝”來教育、培養(yǎng)人,達到“德行”與“藝能”兼?zhèn)洳⑶蚁嗷ト诤稀⒑椭C統(tǒng)一的境界,從而成為“君子”、“圣賢之器”。這種意義上的“美育”無疑是屬于藝術(shù)的審美教育的,該論者進而認為席勒的美育內(nèi)涵,徐斡的“美育”可以說都已具備。因而,在其看來,如果僅僅從“美育”概念的提出來看,徐斡遠比席勒要早。
這一看法若是從美育思想史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道理,徐斡的美育思想確實要遠遠早于席勒。單純從字面上講,可以說徐斡可能是中國“美育”兩字最早使用者,但很難說徐斡是“美育”概念的提出者。
概念反映了人們對事物或?qū)ο蟮哪撤N本質(zhì)性認識,具有相對確切的規(guī)定性內(nèi)涵。這樣看來,徐斡本人并沒有有意識地要提出美育概念。因此,“美育概念本土說”似難以立論。
相對而言,今人所理解的來自于席勒的a ber die Ae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ineiner Reihe yon Bfiefen一書的美育概念,其內(nèi)涵則較為完整。
席勒該書直譯為《一系列關(guān)于人的審美教育的書簡》,中文有兩種譯法:一譯為《審美教育書簡》,如馮至、范大燦譯本,北京大學(xué)學(xué)出版社1985年第1版;張玉能譯本,見于《席勒散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1版。一譯為《美育書簡》,如曹葆華的選譯本,其譯文是根據(jù)美國耶魯大學(xué)出版社的《美育書簡》英文本并參照蘇聯(lián)國家文學(xué)出版社的《席勒文集》俄文本和美國費城科勒爾出版社的《席勒全集》英文本翻譯出來的,并同時參照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萊比錫Veb
Bibliogral3hischesInstitut出版的《席勒選集》校閱了一遍;徐恒醇譯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版。這兩種譯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譯者對德文的理解差異所致,對原文而言并無多大干系,但對國內(nèi)“美育”一詞內(nèi)涵的解釋,卻引起了一些分歧,有學(xué)者認為美育應(yīng)當稱為審美教育而不應(yīng)當叫美育,但持“美育概念外來說”卻是一致的。
盡管“外來說”目前似乎已成為學(xué)界的一個具有共識性的說法,然而,如果在內(nèi)涵上沒有實質(zhì)性支撐的話,那么,“審美教育/美育”這個術(shù)語、概念所具有的意義更多的是一種學(xué)科式的,而并不能因此從根本上推動美育的實質(zhì)性進展,加上“審美教育,美育”一詞在實踐中所致的理解偏差,往往被理解為只是關(guān)于美的教育,特別是優(yōu)美的教育,而美育除了美的教育外,還需要崇高的教育,甚至審丑的教育。鑒于此,我們不妨?xí)簳r擱置“外來說”與“本土說”的論爭,而致力于審美教育的本土化,真正推進審美教育的中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