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琴
服飾是一種審美符號,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再現(xiàn)。白族婦女服飾不僅直觀地反映出大理白族經(jīng)濟的發(fā)展狀況和工藝技術水平,而且也濃縮了大理白族歷史的、社會的、經(jīng)濟的、習俗的、宗教的、審美的諸多內(nèi)涵意蘊,體現(xiàn)著民族的發(fā)展和民族的審美情趣、審美習慣、審美追求和審美理想,甚至體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社會文化模式、民族心理結構和社會禮儀制度。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白族服飾是白族文化發(fā)展史的縮影,同時也是研究白族文化的活化石”。
大理白族婦女服飾演變到今天,其過程是相當復雜的,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大理白族婦女服飾的演變。
一、色彩的變化
從史料上看,青銅器時代的服飾沒有明確的白族衣服色彩的記錄,關于白族服飾色彩的記載,最早在梁建方《西洱河風土記》里,說的是當時的衣料有絲麻幾種,大都染成紅色,后來在宋元時期,紡織手工業(yè)發(fā)展很快,精織、浸染了許多華貴的衣服,這些衣服大都是綾、錦、絹縫制,顏色是紅色、紫色兩種,這兩種色彩是高貴的象征,深受官家和百姓的喜愛。但這一時期還有服飾“白色”的記載,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述大理國“國王服白氈,正妻服早霞,早霞者,白色也”的記載中可知道,當時的白族服飾就是白色,“有的專家認為,白族尚白始于新時器時期以白色的東西為原始圖騰物的氏族部落,他們在服飾上崇尚白色以區(qū)別于其他氏族而得以鞏固,年深日久,世代相傳,形成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尊貴的習俗”。其實,白族崇尚白色,還因為“白”意味著“清白做人”“清白傳家”,這與白族人民的淳樸、善良、厚道的性格有關。
20世紀初,白族婦女服飾變化不大,主要以白色、紅色、藍色為主,大都是白色的長衣長褲,配上紅色和藍色的馬甲,還有各種顏色的繡花圍裙,在衣袖口、褲口的邊上也繡上色彩艷麗的花邊,總的來說比較素凈、大方。其實,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白族很喜歡紅色,他們認為紅色吉祥、喜慶,穿著既精神又辟邪,另外紅色還代表了白族人民的熱情好客,也象征著未來的日子紅紅火火,所以,再素雅的顏色,怎么也要用紅色來抬一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白族人民的觀念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各民族人民的交流、溝通,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發(fā)展,色彩的審美己成為白族婦女服飾的主流,豐富的色彩已為眾多白族婦女接受。除了傳統(tǒng)的白色、紅色、藍色以外,還有紫色、黃色、橘黃、嫩黃、湖藍、淺藍、玫瑰紅、杏紅、草綠、嫩綠、粉紅等多種顏色,這些顏色都進入了白族婦女服飾。白族婦女天生婀娜多姿,再加上又會搭配各種顏色,穿在身上確實美麗異常。課題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60年代以前出生的有一小部分婦女由于觀念和年齡的原因,對色彩并不敏感,而且傾向于傳統(tǒng)保守的素色,問她們喜歡不喜歡穿艷色的衣服,她們都說“老都老了,穿艷色的不合適”,如果問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白族婦女喜歡不喜歡彩色衣服,她們的回答是“喜歡”。再問:“為什么喜歡?”回答是:“不為什么,好看?!备鶕?jù)課題組成員調查得到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受訪的195位調查對象中,23.07%(45位)的受訪者表示周圍的白族婦女常穿白色的白族服飾;分別有21.54%(42位)及20%(39位)的調查對象選擇了大紅色及粉紅色;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年紀相對較大的被調查對象偏重顏色較深的白族服飾,而黃色、粉色等顏色的白族服飾也越來越受到當代白族婦女的青睞,有超過18.97%的白族婦女選擇了黃色,這就是當代白族婦女審美觀念的一個改變。
“服飾作為一種外顯的民族文化,在這一互滲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從而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吸收與變異?!卑鬃迨且粋€能接受外來事物并創(chuàng)新的民族,他們常以白、紅、藍三種顏色為主,認為白是純潔、光明、高尚的象征;藍是希望、純樸、實在的象征:紅是幸福、吉祥、和諧的象征。但大理白族也能接受其他民族色彩的影響,所以形成了多種色彩共存的景觀。大理白族服飾對色彩的選擇,有情感色彩也有宗教色彩,有倫理價值也有審美價值。
二、用料的變化
據(jù)歷史考證,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會紡線織布,制出一些質地較為粗糙的衣物。唐朝初年,西洱河地區(qū)的白族男女都喜歡披氈,女性穿著相對粗糙的裙子,后來華貴一些的衣服一般都由絲、錦、絹縫制。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懂得了扎染技術,很多女性時常穿扎染衣服,各種花色都有,而且都是由棉、綢、絲染制而成,穿在身上特別舒適漂亮。在盛唐時期,扎染在白族地區(qū)已成為非常時尚的飾品,并且也成為向皇宮進獻的貢品。到了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白族人民家家都有紡車、織布機,白族婦女個個心靈手巧,紡紗織布、剪裁、縫制樣樣精通,做出的扎染衣服既合身又漂亮,既端莊又高雅。白族扎染流傳至今,很多扎染布料做成的衣服、工藝品得到國內(nèi)外游客的青睞。
到了清末,大理地區(qū)曾流傳著這樣的民謠:“蒼山十九峰,峰峰有積雪。大理三千戶,戶戶織機聲。”紡織工藝也越來越先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白族婦女已不再織布,而是用的確良、的卡、咔嘰布、燈芯絨、金絨、毛呢,還有各種各樣的化纖制品制作衣服,質料多樣而豐富,穿在身上,各具特色和風格。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女性大都不喜歡過去那種粗糙的紡織品,這些手工紡織的布料,一是太粗糙磨皮膚;二是沒有經(jīng)過定型加工,容易變形:三是染色工藝不是太完美,容易脫色:相反,市場上買來的布料大都經(jīng)久耐用,不脫色、不起皺、不走樣,而且穿在身上特別舒適,現(xiàn)在的布料品種繁多,選擇余地也較大,比較方便,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年齡、膚色而選擇不同的布料縫制衣服。根據(jù)課題調查顯示:在調查的195位被調查對象中,在回答對白族婦女服飾用料的問題上,越來越多的人不愿選擇那些容易起皺變形的面料:相反,有67.69%(132位)的對象選擇了不易走樣且經(jīng)久耐用的的確良。
三、款式的變化
白族服飾的款式跟其他民族一樣,發(fā)展變化特別快。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可以說白族婦女服飾已經(jīng)差不多面目全非了。青銅時代,白族先民不分男女,都穿對襟的無領的上衣,上衣長到膝,男女都不穿褲子,有些男子披華麗的披風,男女都在頭上挽髻。到了唐初,西洱河邊的白族男女都披氈,女性都穿著粗布做的裙子和衣服,也是盤著髻,打著赤腳。到了南詔時期,服飾開始分男性服裝和女性服裝了,女人也穿裙子和衣服,而且女性化服飾的特征逐漸明顯了,這個時期還出現(xiàn)了刺繡,女人都在自己的衣服的領口、袖口、褲口等處繡上花邊,以作裝飾。
到了元朝,白族服飾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男子披氈、挽髻。婦人不施粉黛,酥澤其發(fā),以青紗分編繞首盤系,裹以攢頂黑巾;穿耳環(huán),象牙纏臂;衣繡方幅,以半身細氈為上服”。此時的服飾和南詔時期的很相似,而且接受了元朝蒙古人的影響——穿“比甲”,也就是后來白族婦女服飾的領褂。另外,由上面這段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大理白族婦女服飾已開始由一般的遮風御寒、生產(chǎn)生活的實用向以美觀、大
方的審美方向發(fā)展。婦女把頭發(fā)分辮子盤于頭頂,在上面裹上頭巾,耳朵上戴金耳環(huán),在衣領上繡上漂亮的花草,這些裝飾都是為了審美。愛美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婦女,個個都愛美,不管哪朝哪代,這一點都是共同的。
到了明清,白族婦女服飾反倒受漢族的影響,趨于簡單化?!澳写笊溃C花邊服”,這是當時的白族男女服飾。我們知道,漢族的服飾比較簡潔大方,白族婦女服飾因為漢化從簡了很多裝飾,長衣長褲基本就是白色,只是通過領褂和圍裙的色彩來抬色。另外,此時的刺繡已相當發(fā)達,聰明智慧的白族婦女都會在襟邊、下擺、領口、袖口、腳邊上繡上各種各樣的花邊,簡單中透出豐富,素色中襯托出秀美。如我們在調查中拍攝到的一組圖片:圍裙、坎肩、帽子上都有各種各樣的繡花,色彩豐富、圖案精美。還有許多繡花的手工藝品,如繡花鞋、撐腰、背小朋友的背被、挎包等,繡工精細、圖案嚴謹、造型生動、色彩絢麗,真是美輪美奐。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愛美的天性被壓抑,白族婦女的服飾趨于單一和樸素,她們大都穿淺色上衣,外邊罩一件寬緣邊斜豎領或大襟坎肩,下身著深色長褲,褲管比較肥和短,系一圍腰,圍腰上繡著各種白族婦女喜歡的花草,喜歡在挽著的發(fā)髻上戴上頭飾,頭飾上有長長的穗垂下。這樣的裝飾有一種樸素美,但缺少了許多女性的嬌柔和秀美。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開放,由于市場經(jīng)濟,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識、觀念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而且白族婦女服飾越來越由生活走向了藝術、走向了審美。很多白族婦女在平時一般不穿本民族服裝,只有到了盛大的節(jié)日才穿上白族服裝,穿上白族服裝的白族人民有一種驕傲感和自豪感。另外,如果有外賓、貴賓光臨美麗的大理,作為禮儀小姐,是一定要穿上美麗的白族服裝的,這既是對客人的尊重,又是民族特色的顯現(xiàn),代表了熱情好客、勤勞善良的白族人民對客人的一份心意。在調查中,我們曾到實地調查了一些年輕的白族女性,問:“為什么平時不愛穿白族服飾?”答:“現(xiàn)在生活好了,僅穿本民族的服裝遠遠不夠,想各式各樣的服裝都穿一下,主要還是為了感受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白族婦女的審美觀有了很大的變化。
今天的白族婦女服飾的款式更多、更漂亮,為了突出女性美,更多的白族婦女服飾的款式都是以緊身的領褂和圍腰達到束身的目的,以突出女性的曲線美。為了突出女性的美,馬褂和圍裙的款式就顯得特別重要,近些年來千變?nèi)f化的大理白族婦女服飾,都是在領褂子和圍裙上花工夫。一般來說,素色衣服配上緊身的領褂,領褂的色彩豐富多彩。圍裙上繡上各種花草,更是把白族婦女襯托得秀美無比。
四、審美化的白族婦女服飾對白族人審美理念的影響
大理白族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審美觀和民族風情,突出體現(xiàn)在白族服飾特別是婦女服飾中。白族婦女的衣飾堪稱造型與色彩搭配的藝術杰作,在中華民族的服飾花園中獨樹一幟,并以其形色提供的符號語言,向世人訴說著大理白族婦女愛美的天性以及追求美好和諧的純真理想,也向世人訴說著大理文化的古今和未來。每一針每一線都記載著白族的歷史和文化,每一花紋每一繡件都講述著白族人民純樸的審美理想和深刻的生活哲理。
白族婦女服飾的總體特征是:色彩對比明快,映襯協(xié)調,挑繡精美,都有鑲邊花飾,上裝和頭飾比較華麗多姿,下裝比較樸素典雅,緊束腰裎系圍裙,上衣前短后擺長。這樣的服飾既顯得端莊大方又嫵媚多姿。走向藝術化的白族婦女服飾色彩更加艷麗,用料更加考究,款式更加新穎,更能體現(xiàn)女性的美感。白族婦女服飾在形式美的創(chuàng)造中,加強了情感的感受,促進了健康人格的生成。白族婦女崇尚白色,向往純潔,她們心地善良,熱情好客,白族婦女服飾蘊涵著人與自然、人與生活、人與人和諧的理想關系,是白族人民真善美的化身。當代大理白族婦女服飾,無論是色彩、質地、款式,還是上衣、圍裙、坎肩的花色圖案都具有現(xiàn)代氣息,給人以美的享受。
隨著大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大理白族人民的審美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形貌、儀表,到情感、修養(yǎng)、品德都有一個質的飛躍,白族人民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都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亮點。而白族婦女服飾更是不斷從實用走向藝術,從生活走向審美。在白族婦女服飾的不斷演變過程中,提高了自族婦女的審美能力,和諧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
大理白族婦女服飾里蘊涵著白族的文化信念、審美理想、宇宙情懷,我們可以通過服飾審美形象特有的感染作用,使人們體驗、領悟到白族文化的內(nèi)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建構。
大理白族婦女服飾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和美學因素,對人的心理會產(chǎn)生暗示,對人的情感會產(chǎn)生影響,從生活化走向審美化的白族婦女服飾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白族婦女服飾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從根本上影響了人的審美觀念,讓人的審美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
我們相信,白族婦女服飾在以后的發(fā)展中,內(nèi)涵上會越來越豐富,形式會越來越多樣,走向審美化的白族婦女服飾將越來越受到本民族和游客的喜愛,將會走出云南,走出中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