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晴
摘要:歌舞大曲“霓裳羽衣”結構分為三部分,散序,中序和曲破。據(jù)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考證,“散序”6 段,“中序”18 段,“入破”12 段, 共36 段。而鋼琴改編曲“霓裳羽衣曲”雖然只有9段。本文試圖從結構分析入手,并對其演奏提出了一些個人觀點,以期與業(yè)內朋友進行交流。
關鍵詞:鋼琴曲 霓裳羽衣 結構 分析
唐朝是我國國威強盛,國泰民安,經(jīng)濟空前繁榮的時代,這也造就了這時期的音樂空前的發(fā)展,百花齊放,在本土音樂文化相互傳播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吸取和消化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使得盛唐歌舞音樂也呈現(xiàn)出博大宏放,異彩紛呈,一派民族大家庭音樂文化的繁榮景象。這個時期的一個代表作品要數(shù)唐代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
關于《霓裳羽衣》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相傳在唐玄宗李隆基外游登三鄉(xiāng)驛,望見“女兒山”即興而作。另一種說法是《霓裳羽衣舞》曲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望見女兒山之后,悠然神往,想入非非,回宮后將幻想寫成音樂,后半部分是玄宗吸收了楊敬述進獻的度《婆羅門曲》的內容,續(xù)寫而成。當時演奏使用的樂器有箜篌,笙,琴,筑,跛膝管,竽,磬,簫,笛等,現(xiàn)在的鋼琴曲“霓裳羽衣”就是謝耿老師在這古曲的基礎上改編而成,所以不管從結構還是音色上面都和古曲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歌舞大曲“霓裳羽衣”結構分為三部分,散序,中序和曲破。據(jù)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考證,“散序”6 段,“中序”18 段,“入破”12 段, 共36 段。而鋼琴改編曲“霓裳羽衣曲”雖然只有9段,但它們大體結構是類似的。
一 、散序(第1段)
散曲“散序六奏未動衣, 陽臺宿云慵不飛”。就是描寫這段音樂舞者尚未動衣, 停留在一種宿云不飛的狀態(tài)。使樂舞一開始就提供出一個含蓄朦朧、不確定的詩的意境,讓人不由自主地在音樂的時間流程中去展開對空間的想象, 感受它的氛圍和情調。這種音樂的延續(xù)以及造成的“舞臺空白”喚起了觀眾的期待視野。
第一段(1-14小節(jié))構成,樂曲一開始就是由一個由遠及近,由慢到快的鼓點聲進入,雙手要似擊鼓之形, 手腕放松, 先用指力擊鍵, 再加上掌力, 以至小臂的力量, 達到漸強漸快的目的,在鼓點快結束時鼓聲又要在短時間內收弱和拉寬漸慢。等開場白的鼓聲安靜下來,進入到有均勻速度一拍為28的廣板段落,這段旋律在古樂中是用簫奏出,右手和弦彈奏要清楚交代出上聲部的旋律,在控制好“P”的力量同時手要深觸鍵,速度要慢而穩(wěn),彈出高貴莊嚴,有皇家風范的氣勢。在兩小節(jié)拉寬減弱的旋律之后,用鋼琴要模仿出箏的音色,彈出裝飾音帶三連音的旋律,裝飾音要彈出箏的刮奏效果,節(jié)奏不占時值。旋律也是由慢漸快再漸慢漸弱。對此段的描寫白居易有詩云: “我愛霓裳君合知, 發(fā)于歌詠形于詩。君不見, 我歌云(悵恨歌云) : 驚破霓裳羽衣曲; 又不見,我詩云(錢塘詩云) : 曲愛霓裳未拍時。
二、中序(第2-5段)
中序“中序擘初入拍, 秋竹竿裂春冰拆。飄然轉旋回雪輕, 嫣然縱送游龍驚, 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煙蛾斂略不勝態(tài), 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環(huán)招萼綠, 王母揮袂別飛瓊。”就是描寫中序由慢拍拉開帷幕,引出翩翩舞人,觀眾從聽覺的遐想轉向視覺的審美。
第二段(15-45小節(jié))音色和節(jié)奏就和前面有著明顯的變化,這是均勻的一拍為60的優(yōu)美的柔板,速度快于第一段的廣板,音色要模仿簫的聲音,音色空而深遠,需要用摺面多肉部份, 把琴鍵以柔而不弱的力量推出, 產(chǎn)生極輕柔, 高潔的聲音。裝飾音要虛, 因為這種模仿簫或笛的裝飾音只是略微改變按孔的虛實而獲得類似滑音的效果, 要奏得極虛幾乎混到主要音中去。才有韻味。
第三段(46-51小節(jié))速度稍微加快, 更富于表情, 力度變化較多, 確實如舞者此起彼伏。右手八度的旋律音要小心用踏板連起來,左手用中國五聲調式的琶音推動了旋律的流動,47,48小節(jié)左手的八度音程要盡量的彈連貫。
第四段(52-61小節(jié))在第三段的推動下,第四段是樂曲的一個小高潮部分,情緒要彈得活潑激動而有力,但是只有短暫的5小節(jié),在雙手顫音結束后,旋律又恢復到柔和優(yōu)美如歌的氣氛里。
第五段(62-102小節(jié))樂句的速度就較為自由,要彈好這段必須要多聽此曲的民樂合奏,以及研究對此段介紹的文章。64-66小節(jié)要奏出似斷似連的效果,67,72小節(jié)是模仿琵琶的輪指,同音要彈得快而清楚。這段中有兩個比較難的彈奏技巧,一是兩手連接的三十二分音符快速的跑動,要求是速度快的同時跑動均勻而且兩手連接不留痕跡。二是控制在 P 的力度下雙手同時琶音快速跑動,要求不僅速度要快,力量控制要好,一氣呵成,兩手彈奏雙音整齊干凈。
三、曲破(第6-9段)
曲破是樂曲的高潮部分,“繁音急節(jié)十二遍, 跳珠撼玉何鏗錚?!薄盎仫L亂舞當空霰”、“跳身跳轂寶帶鳴”就是描寫舞人緊應樂聲, 足踏繁節(jié), 撼身動臂, 襟飄帶繞, 珠玉相振、鏗鏘有聲。大幅度的騰、轉動作和快速奔放的舞姿, 把西域樂舞激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第六段(103-133小節(jié))就進入到樂曲的入破部分,也就是樂曲的高潮,速度從72逐漸加快到120,要奏出歡樂熱鬧的場面,要表現(xiàn)出跳舞者精神抖擻,情緒激昂,從開始到這段末始終如一的保持這種情緒,直到把樂曲推入進第七段。
第七段(134-145小節(jié))為更加激動狂熱的部分,要求是Appassionato con forza,一開始出現(xiàn)整和弦的三連音,要彈得鏗鏘有力,力量要沉到底,兩小節(jié)后出現(xiàn)了P的力度標記,雖然音色弱,但不能丟掉激動的情緒,像隱含的動力,節(jié)奏可以稍緊湊,通過137小節(jié)的快速上行旋律跑動推入到下一個整和弦三連音的高潮。144小節(jié)通過雙手反向八度旋律推動進入到最強兩個和弦,結束第七段。
第八段(146-165小節(jié))在第七段末,由兩個強有力的整和弦四分音符奏出后,在小節(jié)線上有個任意延長記號,這時音樂有片刻的休息,但正是預示著將會有更激動的旋律正在醞釀,即將爆發(fā)出來。速度由慢漸快,力量有弱漸強,以八度連續(xù)十六分音符的強力度奏出的旋律, 終于把情緒推到了頂點。這段右手的彈奏也是技巧上的一個難點,用拍跳的方式把連續(xù)的八度旋律音演奏的均勻有力而清晰。
第九段(166-200小節(jié))速度一下變的很慢,一拍變?yōu)?8,表現(xiàn)的是雍容的皇家氣派,高貴而華麗。旋律從開始到183小節(jié)音型一樣,音色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高聲部八度的長音為旋律音要彈得飽滿,十六分音符要均勻而平穩(wěn),每小節(jié)第四拍的四分音符跳音彈得輕而飄渺。184-195小節(jié)是我在彈奏中覺得最難演奏的部分,右手雙音旋律的跑動要求平穩(wěn)流暢連貫整齊,對于手小的演奏者來說確實是個技術上的難點。最后一句, 以上行分解和弦結束, 確如對此古曲的說明“凡風將畢皆聲拍促速, 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舞者時而急徐略旋, 時而婆娑輕舞;時而象弱柳拂風, 時而如蛟龍戲水;嫻靜時, 低眉垂手,急促處, 裙裙繚繞。隨著節(jié)奏的加快, 舞者“跳珠撼玉”, 觀眾目不暇接,審美情緒達及高潮??删驮谶@時, 音樂卻出人意料地嘎然而止, 接著又“長引一聲”, 在人們仍然處“仙境”的“忘我”中結束了全舞。這樣的處理十分自然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亦實亦虛、似遠又近、天上人間交相輝映的意境。
作者:
劉晴綿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