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一個任務。其一,它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其二,它是時代、社會賦予語文教學的使命。其三,口語交際題是近年來各地市中考的一個熱門考點。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我認為,說話教學分三步走是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一.鼓勵學生,讓學生敢說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動口說話也不例外。為了突破學生說話開口關,我作了精心的策劃、認真的布署。第一、鼓勵學生,讓學生敢說。鼓勵的內容和方式很多。如采取點面結合方式進行鼓勵。先在班上集體鼓勵:大家都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都會口若懸河,都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妙語連珠。當然這種鼓勵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而不是浮夸的、虛偽的——可以用歷史上名人的事例加以印證,如德摩斯蒂尼由口吃患者而成古希臘著名的演說家;也可舉身邊的事例加以說明,如學生中一些擅長說話同學的一些事例。這是整體的鼓勵,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鼓勵,要盡量發(fā)現甚至放大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的閃光點。另外,對第一個開口說話的同學還要給予熱情的表彰,甚至獎勵。第二、降低難度,讓學生有話可說。說話的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說話的要求應相應地降低。第三、制定制度,讓學生非說不可。每次語文課,我都抽出1—3分鐘進行說話訓練,并對訓練情況進行詳細記載,把它作為評選班級名嘴的依據之一。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全員說話的氛圍,這種氛圍對那些不敢開口的同學也有一種鞭策:別人都敢說,就我不敢嗎?由此,學生就會很順利突破動口關,由羞于動口到敢于動口。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樂說
讓學生敢說,這只是說話訓練的第一步。為了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我還想方設法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由要我說到我要說,使學生樂于開口。
第一.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激發(fā)說話興趣。
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1)假定各種人物角色,由學生扮演:如某同學成績退步后,請以老師或家長的身份與其談話;讓學生編演課本劇等等。(2)擬定種種矛盾沖突,由學生解決:如星期天,同學媽媽不準出去踢球,你能說服他媽媽,讓他媽媽放行嗎?(3)應用各種節(jié)日或者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讓學生樂于開口:如教師節(jié)讓學生吐露心聲“老師,我想對您說”;父母的生日讓學生致生日賀辭;“神七”飛天成功,讓學生發(fā)表感言等等。創(chuàng)設的這些情境,讓學生感到新鮮而親切,他們當然愿意一顯身手,大展口才。
第二.組織各種競賽,調動說話激情。
學生都愿意表現自我,都希望引起別人特別是老師的注意和重視,如能給他們提供一個舞臺,讓他們唇槍舌劍一番,他們何樂而不為呢?我除了組織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各種大型的演講比賽、辯論會外,還在班級組織過評選班級名嘴活動。這些活動大大調動了學生說話激情。
第三.統計說話成績,激勵學生說話。對學生平時的說話訓練(分必說和搶說)按一定的標準予以評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計,一周一公布。學生都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都希望本組獲勝,所以都爭先恐后,樂于開口。
三.導之以法,讓學生善說
使學生善說,這是說話教學的終極目的。當然,因年級不同,善說的衡量標準也不一樣。我對學生說話是否得體一般從五個方法予以衡量,諸項指標得分之和能達到甚至超過其總分的80%者即為善說。為了達到使學生善說這一目的,一方面要適時地指導學生說話的有關技巧和方法。諸如說話的儀態(tài)、語速、用語等方面的要求;說話要注意場合、對象;說話要簡明、連貫、得體等等。另一方面,要加強訓練的力度,促成三個結合。
第一.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
我認為其他學科也在協助語文學科進行說話訓練,如學生回答問題,無疑在訓練說話。因此應該要求學生回答其他學科的提問,也應做到符合語文學科的有關要求。
第二.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結合。
口語交際好像無處不在,而學生往往忽視課外、校外的說話訓練。于是我有意識地提醒學生不放過任何一個說話訓練機會,如要求學生回家向爸媽講述學校里發(fā)生的一些事情;要求學生收看有關中學生生活的電視節(jié)目,模仿節(jié)目主持人的表演等等。
第三.說與寫的結合。
在說話訓練課上,我特別重視說和寫的結合,或先寫后說,或先說后寫。因為說要快速思維,無暇錘煉語言,而寫則可嚴密思考,遣詞造句能字斟句酌。這樣通過反復的說寫結合訓練,就能將說的敏捷與寫的嚴密有機結合,使學生出口成章。
周列云,教師,現居湖北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