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主義的新聞出版體制讓部門行政權力可以名正言順地主導新聞出版市場,這樣的市場注定無法健康成長。惟有當報刊、出版社為社會開放舉辦、經營,它們才能夠恢復自己的本性,真正成為社會的公器。
8月28日,《中國新聞出版報》發(fā)布了《中華新聞報》??逅愎?,此前該報曾多次試圖引進戰(zhàn)略資本,但都未能如愿。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證實,這是迄今為止第一家中央級新聞報紙宣告倒閉。這也意味著,報刊體制改革已經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
這是目前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的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按照今年4月份新聞出版總署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相關改革已在出版社、報紙、刊物領域內展開,而且,改革完成的時間就被設定為今明兩年。改革的目標可以用市場化、戰(zhàn)略重組、做大做強來概括。這其中關鍵的一步就是新聞出版機構進行轉制,轉制為企業(yè)。為推動改制,有關部門劃定了一個硬性的時間表:凡是在今明兩年規(guī)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改制的出版社和報刊,將被注銷出版許可或??逅恪V鞴軉挝坏母闹茮Q心不可謂不大。
中國的新聞出版事業(yè)也確實到了必須進行根本性改革的時候了。最應當予以改革的,則是部門辦報、辦出版社的體制。從中央到省、甚至到市縣,幾乎所有的黨政機關都辦有報紙或刊物,有的是內部發(fā)行,但也有大量是公開發(fā)行的。
正是這種部門辦新聞出版的體制,決定了中國新聞出版事業(yè)的基本特征。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出版社與報刊龐雜而分散。以報紙為例,目前全國有1943種報紙,分屬各級黨委、中央各部門、行業(yè)協(xié)會、報業(yè)集團、國有大型企業(yè)等機構主管。這些報刊擁有與其主管機關相對應的不同的行政級別,按照級別有不同的采訪和發(fā)行范圍。
正因為報刊、出版社由各部門所辦,所以整個市場就被行政權力分割。即便有一些報刊具有兼并的實力,也因為條塊分割,由于部門利益牽扯,而無法實現(xiàn)。至于外部資本進入,更是難上加難。這樣,中國的報刊與出版社市場始終停留在散、亂、差的狀態(tài),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市場的規(guī)模確實擴大了,但市場的結構幾乎沒有多大演進,因為行政權力掣肘,始終無法形成一個健康的市場形態(tài)。
另一方面,這些出版社、尤其是報刊,大多數(shù)由機關所辦,從宣傳起家,也因此,行政權力給了這些報刊、出版社以種種特權。比如,借助行政權力強制本系統(tǒng)的行政機關及本部門所管理的行業(yè)企業(yè)、個人來訂閱、購買,或者借助行政權力強制企業(yè)提供廣告、贊助。反過來,這些報刊、出版社在很多時候也淪為其主管的黨政機關借用權力謀取部門利益的便利工具??梢哉f,部門主義的新聞出版體制讓部門行政權力可以名正言順地主導新聞出版市場。這樣的市場注定無法健康成長。
可以想象,在部門行政權力的庇蔭下,大多數(shù)新聞出版機構的編輯、采訪人員不可能養(yǎng)成、具備現(xiàn)代新聞理念,他們不大可能關心讀者的興趣。因而,中國雖然有世界上數(shù)量最多的報刊、出版社,但讀者總是覺得,報刊不能提供方便而豐富的信息、新聞,而書籍市場上也充斥著粗制濫造之作,缺乏既能滿足讀者需求的大眾性作用,又具有文化積累價值的精品。
鑒于這種種弊端,本次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重點,就應當是打破部門主義的新聞出版結構,而走向由社會辦新聞出版事業(yè)的新格局。相關的改革綱領已經注意到這一點,《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黨政機關所屬新聞出版單位轉制為企業(yè)后,原則上逐步與原主辦主管的黨政機關脫鉤。已經完成轉制的新聞出版單位則將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盡快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這確實是抓住了改革的重點。在一般經濟領域,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的國有企業(yè)改革已經基本上實現(xiàn)了政企分離,新聞出版領域不過是再重復同樣的改革過程。黨政機關除了行使公共管理、監(jiān)管的權力之外,不應當再承擔其他職能。而報刊、出版社也不應當再由各級黨政機關主辦、主管、經營,如果是這樣,報刊、出版社也就不再是天下之公器。惟有當報刊、出版社為社會開放舉辦、經營,它們才能夠恢復自己的本性,真正成為社會的公器。
當然,這樣一來,改革的另一翼,就是對民營經濟開放新聞出版領域。在一般經濟領域,國有企業(yè)的改革與民營企業(yè)的發(fā)展是同步的,此即所謂增量改革模式的根本特征,民營部門的發(fā)展為國有部門的改革提供了動力,也提供了其按照市場機制運轉的壓力,如果沒有這種壓力,國有企業(yè)是很難完成轉型的。這樣的經驗也應當適用于新聞出版領域。因此,在推動國有新聞出版機構轉型的同時,有關部門也應更大膽地為民營企業(yè)的進入打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