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 心
迦陵先生的詩詞作品內(nèi)容有不少涉及到家國之思,展現(xiàn)出一種對社會、家國和人生的責(zé)任感。除了濃郁的鄉(xiāng)情,摯熱的報國心,在有些詩詞當(dāng)中,迦陵先生明顯表現(xiàn)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后繼乏人的感慨,并殷切期望詩詞這株奇葩有朝一日燦爛盛開。
2007年6月,迦陵先生“連日愁煩以詩自解,口占絕句二首”,在這里只說其二這首絕句:
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
柔蠶老去應(yīng)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
“不向人間怨不平”,橫空出世的一句,兩個“不”字脫口而出,以雙重否定的句式直抒胸臆。到底是什么“不平”呢?韓愈說:物不得其平則鳴。這“不平”大概是作者所經(jīng)歷的各種艱難困苦,是無數(shù)難言的內(nèi)心的哀怨。心中有不平要寫詩表達(dá)出來,所謂“連日愁煩以詩自解”??墒亲髡咭獙懙膮s不是這個“不平”,也不是去抱怨這個“不平”。這畢竟都是“人間”的煩惱,不必去怨惱它。為什么不怨呢?怎么才能夠達(dá)到不怨的境界呢?
“相期浴火鳳凰生”,這是對于不怨所做出的解釋。在超越于人間不平之外,有一種期待。這期待不是眼前的鮮花烈焰,而是期待著經(jīng)歷一個痛苦的過程,那就是鳳凰的涅磐。浴火而重生。“生”,是重生,是獲得新的生命。一個人經(jīng)歷了這么多苦難,就像鳳凰在烈火中奮力掙扎,不僅要獲得一次新生,而且要獲得生生不已的一種永恒。
“柔蠶老去應(yīng)無憾”,“柔蠶”,是那吐盡心絲的柔軟的春蠶。李商隱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蠶是柔弱的,但是它吐盡千絲更萬絲,自有一份執(zhí)著與無悔。絲吐盡了,蠶的生命也就即將終止了,可為什么卻應(yīng)該沒有遺憾呢?
“要見天孫織錦成”?!耙?,不僅是一種主觀的期盼,還可以理解為將要,即將實現(xiàn)。因為馬上就要看到天孫把那吐出來的絲織成美麗的天機(jī)云錦了,所以理應(yīng)無憾?!疤鞂O”,就是織女,是最巧手的仙女。
我們再返回頭看這首詩:因為我有愿望要見到天孫織成云錦。并且這愿望將要實現(xiàn)沒有落空,所以吐絲的柔蠶了無遺憾了,在“到死絲方盡”的時候獲得了鳳凰涅磐一樣的重生,所以自然不必去抱怨那“人間”的“不平”。一氣呵成,回環(huán)往復(fù)。
迦陵先生在小序中還說,這首詩是“用舊作《鷓鴣天》詞韻而廣其情”。因此,我們有必要再來看那首《鷓鴣天》舊作。詞也有小序:“庚辰九月既望之夜,長河影淡,月華如水,小院閑行,偶成此闋。”2000年農(nóng)歷九月十六日,深秋時節(jié),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那晚的月光很明亮,作者漫步在南開大學(xué)的校園里,有感而發(fā),寫下這首詞:
似水年光去不停。長河如聽逝波聲。梧桐已分經(jīng)霜死,么鳳誰傳浴火生。
花謝后,月偏明。夜涼深處露華凝。柔蠶枉自絲難盡,可有天孫織錦成。
“似水年光去不停,長河如聽逝波聲。”作者開門見山就說到年光如流。是無端心生感慨嗎?接下來是真的聽見了銀河流逝的聲音嗎?不是的。我們不妨設(shè)想。月下散步的人,仰望天際,銀河看得很分明。由銀河之水想到人間東流不返的逝水,由逝水想到年光,那流逝的時光就跟流逝的水波一樣,沒有辦法阻止,沒有辦法挽回。這個時候,才仿佛聽到了銀河不停流動的水聲,心底里起了波瀾。
“梧桐已分經(jīng)霜死”,由遙望銀河想到逝水,想到年光,恍惚而又分明地聽著水聲不停歇地流逝,虛與實的感受交融在一起,視覺和聽覺的感受交融在一起?!拔嗤?。未必就是當(dāng)時的所見,但它那一刻仿佛出現(xiàn)在眼前了,經(jīng)過秋霜的擊打,它的生命是不是枯竭了、終止了呢?“已分”是它的本分,難道它必須聽從命定的安排嗎?
“幺鳳誰傳浴火生”,梧桐的意象是現(xiàn)實中常見的。那鳳凰呢?誰見到過那美麗的鳳凰?誰又見過它的浴火重生呢?“誰傳”,雖然語氣并不確定,但是卻是對命運的一種抗?fàn)帯N嗤┑谋痉质亲呦蛩劳?,越是?qiáng)調(diào)它的本分,越是要對這自然的規(guī)律進(jìn)行超越。哪怕這僅只是一個美麗的期待,但是作者寧愿相信鳳凰浴火而獲重生,而不甘心接受現(xiàn)實之中經(jīng)霜必死的梧桐的命運。
“花謝后,月偏明”,詞相對,意相反,如果說“花易謝,月偏明”,那是“一般現(xiàn)在時”的句法,而“花謝后”,用的是“現(xiàn)在完成時”,更具感發(fā)的力量。那已然凋零的是什么花?這就要聯(lián)想迦陵詩詞中最常見的荷花的意象。此際凋謝的便是在夏日里盛開而作者情有獨鐘的荷花?!霸缕鳌?。一種執(zhí)著,美好的年華雖然失落了,但是月華如水,格外明亮。光明不僅在自然界存在著,而且在心中也是一片皎潔、明澈。
“夜涼深處露華凝”,時間是夜里;涼,意味著已到深宵,夜是黑暗的,涼是凄清的感覺;“深處”,是空間的位置,是孤獨寂寞的所在,是千秋寂寞心的所在。在這樣冰冷寂寞的時空之中,露華凝聚了。露水的精華,在荷葉上凝聚了,圓潤瑩沽,纖塵無染,仿佛玉壺冰心,仿佛詩人高潔的品質(zhì)。
“柔蠶枉自絲難盡,可有天孫織錦成?”為什么說“枉自”呢?蠶是只顧自己在那里吐絲,絲吐盡了沒有呢?吐盡心絲。到底會是什么樣的結(jié)果呢?這些心絲吐出來了。到底有沒有巧手的織女,把它織成美麗的錦緞呢?“織錦成”才是絲的價值的體現(xiàn)。才是柔蠶生命的價值。到底有沒有這個“天孫”呢?不知道。以問句結(jié)篇,留給讀者深長的余味。
這一詞一詩,出現(xiàn)的意象有“長河”、“梧桐”、“鳳凰”、“花”、“月”、“露華”、“柔蠶”、“錦”等。有現(xiàn)實所見。有心中所想。既有中國詩歌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也有西方詩歌象征手法的運用?!耳p鴣天》詞比近作七絕的寫作時間早了7年。后者用的是前者的詞意,而“廣其情”,擴(kuò)展了它原本的感情?!翱捎刑鞂O織錦成?”是一個問句,“要見”則是對問句的回答。這不僅是作者從主觀上給出的答案,而且是在客觀現(xiàn)實中確實有了回答。
2000年。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正式列入南開大學(xué)研究生招生計劃。迦陵先生在寫作那首《鷓鴣天》的時候,研究所的辦公樓剛落成不久,招收研究生也剛剛開始。那時候,她心想到底能不能教出幾個好學(xué)生來?不確定。7年之后,一批又一批研究生考到研究所攻讀古典文學(xué)專業(yè)的碩士、博士,有些研究生各方面的素質(zhì)都是很不錯的。這讓迦陵感到由衷的欣慰。于是,她仍舊借用柔蠶吐絲的意象,從“枉自絲難盡”到“老去應(yīng)無憾”。表達(dá)自己苦盡甘來、夢有所托的心情,因為即將看到天孫把錦緞織成了,古典詩歌的生命得以傳承,得以長流不息。
以迦陵數(shù)十年所傾注的心力來說。首先是教學(xué),其次是研究,再次是創(chuàng)作,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jìn)。這一詩一詞反映了作者對于古典詩歌傳承的憂慮和希冀,無悔與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