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里有一份研究者開列的宋朝的主要考試科目表,這有點類似今天高考中的文理分科,但比文理兩科可要多得多:
進士科:《易官義》、《詩經》、《尚書》、《周禮》、《禮記》、《論語》、《孟子》等文學類書籍,初期更重考文學詩賦
九經科:《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周禮》、《儀禮》、《春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五經科:《周易》、《尚書》、《毛詩》、《禮記》、《春秋》
三禮科:《周禮》、《禮記》、《儀禮》
三傳科:《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
學究科:《周易》、《尚書》、《毛詩》中之一經或兩經取士的貢舉科目
通禮科:以考《開寶通禮》取士貢舉科目
三史科:《史記》、《漢書》、《后漢書》
此外,還有詞科、繪畫科、武科等數十科目,就不一一列舉了。
所謂的“科舉”就是從上面這個“科”來的。在隋唐的科舉濫觴時期,應試的考生可以自由地選擇科目內容學習,然后分別參加各級考試,各科的考生再分別排出名次,成績好的就被分派到適合的崗位去做官。比如其中有一類“醫(yī)科”考試,層層選拔出來的人才就進入太醫(yī)署。當然,各科目取士的人數相差極遠,待遇也分三六九等,其中只有進士科的佼佼者——進士們最受恩寵,而且是只有進士科的第一名稱狀元,而其他諸科魁首在歷史記載中只有“分科第一”這個名分。
需要說明的是,在名副其實的以“科”舉士的時代,應考進士科的讀書人因為要求有很高的文學素養(yǎng),所讀的書也最為龐雜,如果全列,我相信所有人看完都會眼暈。但宋熙寧四年(1071年)發(fā)生的王安石“變革貢舉改革”,讓科舉換了新天。
這位王宰相的做法是斷然罷廢了除進士科考試外的其他一切諸科考試,完全合并為由進士科一科取士。這就相當于說要今天參加高考的人不分文理。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從此以后的進士考生,不但要應考文學,還要通達經義,對像原來“三史科”才考的《史記》、《漢書》、《后漢書》等等也都要求掌握,這徹底改變了讀書人按科目讀書學習的慣例。至于那些非常偏門的學科,例如醫(yī)科,人才就交由統(tǒng)一的官方學校去教習,或者子承父業(yè),又或者師徒相傳,反正影響的人群極為有限。
王安石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改革呢?因為他認為諸科的考生只知死記要應考的幾本書,用帖經(類似填空考試)、墨義(類似現在考試中的大答題)這樣的考試方法,根本不能選拔致用人才,何不令進士科的考生再兼修些其他書籍,成為真正的通才,封起官來才堪大用啊。
這樣一來,所有參考人員無一例外要通讀完以上所有書目——被精選出來的儒家經典(為了取得優(yōu)異成績,他們的必讀書還遠不止這些),才能算是做好了準備考試的精神洗禮,否則很可能就不中。
這些可以說是宋朝科舉的統(tǒng)一教材,無論你在哪兒學、跟誰學,是私塾先生還是大儒辦的書院,或者國家辦的高等學府——國子監(jiān),讀的書都是這些,因為考試內容直接來自于這些書中。
這里還有個背景要交代,唐代的進士科考試內容和宋代有很大的不同,那時主要考“詩賦”,并未規(guī)定要考核儒家經典的《論語》、《孟子》之類。后來出現經義考試,在帖經題型的考核中,就以“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左傳》)為主?!墩撜Z》、《孟子》這兩本在民間流傳很廣的儒家著作,那時候還沒有進入科舉考試的視野。
這和唐代統(tǒng)治者奉行的統(tǒng)治政策有關,雖然李唐王朝也是以儒家思想治國為主,但是也兼重佛、道。反映在科舉上,就是考詩詞歌賦,簡單地說就是重語文、輕政治。
宋代就慢慢變得不一樣了。還是從王安石的“熙寧科舉改革”來說,不但諸科合一,而且僅剩的進士科考試內容也從考詩賦改為考策論,也就是說從“考語文”變成了“考政治”。這可是很大的轉型,而且其直接效果也大不一樣,它直接關系到培養(yǎng)和選拔什么樣的人才來治國。
有宋一朝對于統(tǒng)一讀書人的思想所做出的努力,終于在元、明、清三朝開花結果。雖然“皇上”走馬燈一樣地換,這些統(tǒng)治天下的人,三朝里有兩朝來自異族,為他們選官而準備的“四書”這套教材和《四書章句集注》這本課外輔導書,居然從未改變。這在全世界都被當成一個奇跡來研究。在這表面現象之下的深層次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四書”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有助于構成民族、國家和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和穩(wěn)定的價值基礎。
就在這些年,關于“四書”這本千古奇書的很多討論,歸根結底,都必須承認它是東方文明的締造者。著名學者、中外哲學與佛學研究專家湯用彤先生在講述自己的學養(yǎng)時,首先講四個字“幼承庭訓”,意思是幼年時代受到過很好的教育。什么才叫很好的教育呢?一大批在清華、北大任職的知名教授,都有著深厚的國學功底,“四書”就是他們少年時代必讀的書。
當我們暫時忘記皇家帝王在選拔人才上的“叵測居心”,客觀地思考“四書五經”和長達千年的科舉之制,倒是會發(fā)現兩大好處:一是在世界范圍內考量,中國古代有著出奇高的識字率;二是“國學”統(tǒng)一教材里的精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也得以代代相傳。需要說明的是,在世界所有的古老文明中,只有中國古代的文明是薪火相遞、沒有間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