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裕霖 朱 斌
摘要充分挖掘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提高綜合素質,是高校整體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本文結合目前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實效性缺乏的現(xiàn)狀,探討影響其實效性發(fā)揮的原因,提出要創(chuàng)新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機制,要強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
關鍵詞大學生 假期社會實踐 實效性 對策
大學生的寒暑假時間占了一年的四分之一,有效利用好這段寶貴時間,將極大地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據(jù)調查,當代大學生假期學習、活動、生活大體上可分為參加社會實踐兼職打工;埋頭苦學,參加各類培訓班;出行旅游度假觀光;在家虛度光陰“無聊”四類現(xiàn)象,尤其是在家“無聊”占絕大多數(shù)。因此,加強大學生假期綜合素質訓練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實效性缺乏之現(xiàn)狀
1.假期社會實踐育人目標的片面定位
當前,在假期盡可能多地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已成為高校加強實踐育人的普遍做法。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的磨練,思想政治素質也得到了教育,但是從假期社會實踐的實際效果來看,其育人功能還遠遠沒有發(fā)揮出來。
很多高校把假期社會實踐的目標僅僅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強調其政治功能,結果導致了很多大學生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急功近利,追求“政績”,出現(xiàn)“口號好聽,場面好看,內容空乏,收效低微”的情況。這種育人目標忽視了素質教育對假期社會實踐的要求,忽視國民基礎的文明教育、良好行為習慣訓練和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忽視大學生思想、心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得假期社會實踐的育人目標與實效產(chǎn)生重大偏差。
2.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單一且缺乏針對性
自中央16號文件下發(fā)以來,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全國高校利用寒暑假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曾掀起高潮。但他們多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或是以愛國主義為重點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教育,這對培養(yǎng)黨的可靠建設者和接班人固然重要,但對與學生個人成長密切相關的社會公德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誠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教育等,卻設計較少,這是遺憾。
根據(jù)主體教育理論,假期社會實踐是注重大學生主體參與、價值選擇和生活體驗的教育活動,教育內容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因素和特點,應該依據(jù)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制訂出適合學生實際、切實可行的教育內容,但目前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沒有很好做到這一點。
3.教育者重視不夠且引導不足
課堂理論育人和社會實踐育人都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很多高校只重視理論教學,對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重視不夠,指導也不到位。實踐指導老師配備不足、職責不明確,缺乏對學生個體的有效指導,不能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實際來加以正確引導,往往社會實踐活動搞得轟轟烈烈,但學生個體的收獲卻甚微。
還有,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規(guī)劃階段的理論指導、實施階段的實地幫助、評價階段的考評機制等都流于形式,從學校層面到院系層面,沒有安排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負責。這些工作都缺乏科學指標體系和標準,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的實效性也就大打折扣。
二、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實效性缺乏之原因
1.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在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育人的實效性主要取決于環(huán)境和人的因素,只有將育人目標寓于社會實踐活動中,在環(huán)境與人的互動與通力合作下才能順利開展并取得理想效果。但是目前,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的教育合力遠沒有形成,因為各方力量對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育人工作重視程度不一,在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積極性不高,他們只關注學生的業(yè)務能力和工作效率,而忽視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其真正效果只能取決于學生自身的能力。
2.大學生主體能動性未得到充分發(fā)揮
在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在內的諸如身心素質、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創(chuàng)新素質等綜合素質的訓練不是一個孤立被動的事情,而是學生個體自覺追求的目標。只有使大學生置身于沸騰的社會生活里,處在真實、生動、具體的環(huán)境中,讓他們深化從校園、課堂和書本中獲得的理性認識,切實從內心深處把素質的培養(yǎng)、道德人格的發(fā)展作為自身的一種需要,通過實踐教育得到滿足,如此,才能體現(xiàn)教育的本體價值。
而現(xiàn)實中,高校在設計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考慮學生個性和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規(guī)律,沒有公正、合理、科學地評價和看待學生個體的發(fā)展,這是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實效性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3.社會負面影響和沖擊
大學生是一個對新生事物極其敏感的群體,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下,大學生在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不良思想、不正之風的影響,引導得好則有助于他們成長成才,否則容易容易墮落腐化。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萎靡的東西,如“一切向錢看”、“人生如夢”、“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使得大學生在自身價值體系的構建時失去了社會主義價值規(guī)范的指導和約束,隨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生很大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產(chǎn)生較大沖擊。
三、創(chuàng)新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機制,強化大學生綜合素質訓練
1.細化育人目標
目標是行動的指引航標,目標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行動的質效。要提高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的育人實效,就得首先了解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思想活動的規(guī)律,根據(jù)不同階段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要求,構建一個合理的育人目標體系,并盡可能地細化,提出具體的培養(yǎng)目標來。在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要根據(jù)實際,盡量把政治品質、思想品質、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個人品質、品德能力等育人目標分解到不同的年級和不同的學生群體中,要有重點、分階段、分層次地加以貫徹落實。
2.精心設計實踐活動,合理滲透德育內容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生長在改革開放時期,是“未受磨難的一代”,社會閱歷貧乏,教育內容一定要螺旋式上升,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和深化這樣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設計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時,一年級新生要側重安排國情教育、政治素質培養(yǎng)、理想定位、心理調試等內容,使之較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對二、三年級組織開展的假期社會實踐活動,要重點選擇價值定位、情感認同、學習觀重建等內容,重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對畢業(yè)班年級組織開展的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則重點選擇就業(yè)及創(chuàng)業(yè)指導、社會公德和職業(yè)道德養(yǎng)成等為主的內容,為學生順利走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3.正確引導,加強管理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學校教育、社會影響和個人努力三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學校教育中由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施加的教育影響,是居于主導地位的。在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時刻威脅著我們黨和國家未來的希望。學校一定要科學規(guī)劃好假期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和載體,加強對大學生追求知識、崇尚科學、開拓創(chuàng)新方面的引導,并健全學生實踐活動的考核機制,充分調動指導老師育人的積極性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觀能動性。要鼓勵大學生在追求個性發(fā)展的同時,抓住機會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鍛煉,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備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
4.加強實踐育人的理論研究和探索
大學生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已經(jīng)實施多年,應該來說很多項目是非常成熟的。比如浙江師范大學打造的假期以“50元在陌生的經(jīng)濟發(fā)達城市城市生存15天”為主要形式的“生存訓練”活動已經(jīng)形成校園文化品牌,也是高校素質教育和人才鑄造的有效途徑。但整體來說,如何更好地運用假期社會實踐這個育人平臺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還是一個值得繼續(xù)深入研究的課題,各高校要在組織開展好活動的基礎上加大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調查研究力度,認真總結經(jīng)驗,保證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長盛不衰、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文)》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fā)[1999] 9號文)》
[3] 李明富.淺析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素質教育.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