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綸
我國自周秦以來,人們就注意到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健康和疾病的關系,認為氣候變化、晝夜更替和地理環(huán)境等都可影響人體健康,導致疾患或折壽。因此,歷代養(yǎng)生學家均把順應自然列于防病保健的重要位置。如《荀子》主張“居必擇鄉(xiāng)”?!犊鬃蛹艺Z·五儀解》:“夫寢處不時……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它指出有規(guī)律的作息和適度的勞逸,有益于健康。《內經》也強調要“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并指出“以妄為?!鹁訜o節(jié)”就會導致“半百而衰”。又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為了適應自然的變化,要“順四時而適寒暑”,即通過起居調理來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
古人曰:“飲食居處為其病本”,是說人的飲食不節(jié)、起居無常、居處環(huán)境不好,容易生病或早夭,所以應當強調居處適宜。如居處環(huán)境優(yōu)美、住屋結構相宜、居室潔凈衛(wèi)生和起居正常有序等,有利于身心健康。
《備急干金要方》有“衣食寢處皆適,能順時氣者,始盡養(yǎng)生之道也”的記載,是說人體若能順應自然,根據(jù)四時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隨時增減衣著,對防病健身是有益處的。
孫思邈居處法
凡人居止之室,必須周密,勿令有細隙,致有風氣得人。小覺有風,勿強忍之,久坐必須急急避之。久居不覺,使人中風。古來忽得偏風,四肢不隨,或如角弓反張?;蚴б舨徽Z者,皆由忽此耳。
凡居家不欲數(shù)沐浴,若沐浴必須密室,不得大熱,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冬浴不必汗出霡霂,沐浴后不得觸風冷。新沐發(fā)訖,勿當風,勿濕縈結,勿濕頭臥,使人頭風眩悶,發(fā)禿面黑:齒痛耳聾,頭生白屑。饑忌浴,飽忌沐。沐訖,須進少許食飲,乃出。夜沐發(fā),不食即臥,令人心虛,饒汗多夢。……凡人自覺十日已上康健,即須灸三數(shù)穴似泄風氣,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常須安不忘危,預防諸病也。
【注釋】
中風:中風邪。這里是指廣義的中風。古人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因此,對避風邪侵襲很為重視。
霡霂:即小雨。
縈結:纏繞盤結。這里指把頭發(fā)束結起來。
【按語】本法選自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芭P不當風”,“避風如避箭”,這是中醫(yī)養(yǎng)生很重視的問題,這也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
沐浴易汗出,使人抵抗力下降,沐浴多則使抵抗力明顯下降,因此,中醫(yī)不主張多沐浴。老年人皮脂腺、汗腺分泌功能減退,皮膚易干燥,過多洗浴使皮膚更干燥,容易發(fā)生皮膚瘙癢癥,故老年人不宜多浴。不過,在南方或夏天天熱汗出多時應多洗浴。常堅持冷水浴,每日沐浴者,皮膚健康,抵抗力強,這種多沐浴也是有益的。
頭發(fā)濕時忌睡覺,因水濕蒸發(fā)帶走熱量,使頭皮寒冷,沐浴后體表陽虛,抵抗力下降,故外寒易患病??梢娫『箢^發(fā)濕時勿馬上睡覺,是有科學道理的。
無病時灸足三里、氣海、肚臍等穴,可強身防病。這種“安不忘?!鳖A防為主的思想,倍受歷代養(yǎng)生家推崇。
抱樸了起成法
無久坐、無久行,無久視,無久聽。不饑勿強食,不渴勿強飲。不饑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漲。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勿過極,少勿至饑。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于人當減算,殺害于物必傷年。
【按語】本法摘自由李世華點校的《道藏養(yǎng)生書十種》。抱樸子即晉代葛洪,是我國著名醫(yī)藥學家和煉丹術家。他在養(yǎng)生方面也多有見地,特別是他提出的養(yǎng)生要領:“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流行營衛(wèi)有補瀉之法,節(jié)宣勞逸有與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yǎng)陽氣,更是有得之言?!?/p>
這里所列舉的日常起居方法,要求從臥、立、行、走、食、飲、言、聽等方面做起,都要符合養(yǎng)生要求,其主要的原則是各種活動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
同時,思想上要重視仁義道德,所謂“仁者壽”是也。
廣成子起居法
廣成子曰:“無勞無形,無搖爾精。”
久行傷筋,勞于肝。久立傷骨,損于腎。
久坐傷肉,久臥傷氣。坐勿背日,勿當風濕,成勞。坐臥于冢墓之傍,精神自散。
臥處頭邊勿安火爐,日久引火氣,頭重,目赤,鼻干,發(fā)腦癰。瘡癤。
臥習閉口,所不失,邪不入。若張口,久成消渴,失血氣。又夜臥勿覆頭,得長壽。濯足而臥,四肢無冷病。又醉臥當風,使人發(fā)暗。
坐臥處有隙風,急避之。尤不宜體虛年老之人。
著冰未泮,衣欲下厚上薄,養(yǎng)陽收陰。繼世長生。
春天不可薄衣,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大汗能易衣佳,或急洗亦好。
濕衣,汗不可久著,發(fā)瘡及風燥,二腑不利。
飲酒汗出,脫及、靴、襪,當風取涼,成腳氣。
【注釋】
腦癰:流黃膿鼻涕似癰膿發(fā)自腦力,實際上病在鼻腔、鼻竇。
未泮:這里是指未消散。
【按語】本法摘自元·李鵬飛的《三元延壽參贊書》。其內容多是前人的養(yǎng)生經驗。其中心思想是:人們要注意養(yǎng)護精氣,有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衣著要順應四季氣候的變化,注意預防外邪的侵襲。
環(huán)境擇居法
天隱子曰:“吾謂安處者,非華堂空邃宇重褶廣榻之謂也。在乎南面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則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茍傷明暗,則疾病生焉。此所謂居處之室,尚使之然。況天地之氣有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可不防慎哉。修養(yǎng)之漸倘不法此,非安處之道,術日:吾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吾所居座,前簾后屏,太明即下簾以其內映,太暗而卷簾以通其外耀。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則身安矣。”
【注釋】
邃宇:高深的屋檐,泛指大屋檐的宮殿。
重褶:厚厚的墊子、褥子。
卑:低矮。
【按語】本法選自明·高濂的《遵生八箋》。高濂認為,合乎養(yǎng)生的房屋并不是高大富麗堂皇的,而是不太高也不太矮,陰陽明暗相半、窗戶多易于通風而又避風的房屋。從中醫(yī)理論來說,這種房屋是陰陽適中,能使人心目皆安,居住在這種環(huán)境中能使身安體健。
冷謙睡覺法
平明睡覺,先醒心,后醒眼,兩手搓熱,熨眼數(shù)十遍……先睡眼,后睡心,側曲而臥,覺直而伸,晝夜起居,樂在其中矣?!景凑Z】本法摘自明·冷謙的《修齡要旨》。
冷謙是一個高壽老人,據(jù)記載他活了一百五十多歲。他對起居調攝,從起床到安寢,從及食至言行,均有論及。這里摘錄的僅是其睡覺,其要點有三:一是睡醒時先醒心;后醒眼;二是睡時先睡眼,后睡心;三是睡眠姿勢側曲而臥。
中醫(yī)認為,陽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寤。當睡眠初醒時,陽氣未全出于陰,如立即睜眼或坐起走動,往往發(fā)生頭暈、站立不穩(wěn),以至摔倒,古人認為這是“心”未全醒。故初醒后,先不睜眼,而把兩手搓熱,熨眼數(shù)十遍,使陽氣從陰行外,身體各部分活動協(xié)調,這時再起來活動才不會感到不適和發(fā)生跌倒現(xiàn)象。先睡眼,后睡心,是讓其閉目養(yǎng)神,閉目后使視覺活動停止,就是讓一部分陽氣先入于陰,漸漸使陽氣全人于陰,進入睡眠狀態(tài),心神得安養(yǎng)。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以前,有主張“先睡心、后睡眼”者,如宋·蔡季通《睡訣》指出:“先睡心,后睡眼”,是指情緒不安的人常導致不寐,這時要先安定情緒,舍去思慮,使心先安,才能成眠,目的也是讓陽人于陰。無論“先睡眼”,還是“后睡眼”,都是為了安定心神,只是有情緒不安者必須先安定心神才能閉眼入睡,更強調了安定心神。
關于臥的姿勢,古人多主張“右側曲臥”,有冠心病、胃病等患者尤應如此。但時常倒換姿勢也是應該的。
為上睡眠正常,古人還主張晚上飲食不要過飽,睡前或白天進行適當?shù)捏w力活動。睡時不要當風,睡眠切忌蒙頭,并主張老年人應“獨臥”。這些都是養(yǎng)生的寶貴經驗。
曹庭棟漱口法
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冷水漱口,習慣則寒冬亦不冰齒,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按語】本法選自清·曹庭棟的《老老恒言》。歷代養(yǎng)生家都認為,堅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才有健康的身體。保持口腔衛(wèi)生,防止口腔疾病,使消化吸收正常,人體能得到豐富的營養(yǎng),是健康長壽的保證。漱口是日常小事,但它關系重大。所以,從孫思邈到曹庭棟等養(yǎng)生家,都充分認識到漱口是老年人堅齒防病的重要措施。本法強調用冷水漱口,不但可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還有適應寒冷而固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