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經(jīng)華
柳宗元《黔之驢》記云:“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痹S多學者普遍將文中的“黔”認為是今天“貴州”。如《柳宗元詩文選注》:“貴州這一帶本來沒有驢子,有個好事的人用船運來了一頭驢子?!?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此外北大中文系、上海師大中文系分別選注的《柳宗元詩文選注》以及尚永亮《柳宗元詩文選評》,也都持同樣的觀點。
對于這些專業(yè)的注解,許多成語詞典,如《成語述源釋例》、《成語例示》、《成語故事選讀》等,都紛紛照搬照抄。網(wǎng)上一些經(jīng)典教案(《黔之驢》(已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也采納這些釋譯。而貴州省內(nèi)的一些媒體與大眾也默認“黔之驢”與貴州的關系。有的甚至明確以“貴州黔之驢”為網(wǎng)站名,只要在網(wǎng)上搜索“貴州黔之驢”,就會跳出無數(shù)的相關結果。
實際上,唐宋文學作品中的“黔”或“黔中”,是當時黔州或黔中郡的簡稱。黔州又稱黔中郡,是唐代黔中道(先是江南道)下地方中級政區(qū)之一,州、郡不過異稱,并無實質差別。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沿襲隋代德黔州黔安郡定名黔州。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改名黔中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復名黔州。
黔州位于今重慶彭水、黔江一帶,治所設于彭水。黔州地理偏僻,在唐宋時經(jīng)常成為官僚文人的貶謫之地。如陳耀文《天中記》卷二九載:“高宗欲立武氏,(長孫)無忌、遂良不從。無忌貶黔州自殺;遂良貶愛州而卒。”唐李翱《李文公集》卷一五載:“別駕生令一,侍中源乾曜以子求婚,府君(李則)拒之,固以詞抵之,貶黔州彭水尉?!彼未S庭堅,紹圣二年(1095)因黨爭而被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在黔中居住了三年。 唐宋文學作品中,提到“黔”地的也很多。如杜甫《送王判官扶侍還黔中》:“黔陽信使應稀少,莫怪頻頻勸酒杯?!泵辖肌顿浨踔胸┏?“舊說天下山半黔中青,又聞天下泉半黔中鳴?!眲㈤L卿《送任侍郎黔中充判官》:“不識黔中路,今看遣使臣。猿隨萬里客,鳥似五溪人?!边@些詩歌中的“黔”地,都是指當時的黔州。
黃庭堅謫居黔州時,自稱“黔中老農(nóng)”(《與宜春朱和叔書》,《山谷集》,《別集》卷一四),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寫黔地生活的作品。如《謫居黔南五首》、《和答元明黔南贈別》、《贈黔南賈使君》、《送曹黔南口號》、《定風波·萬里黔中一漏天》、《醉蓬萊》等詩詞。其中《謫居黔南五首》尤其描寫了黔地的地理氣候以及他當時的心境。這里的“黔南”顯然不是指今貴州南部,而是當時黔州之南的簡稱,大略相當于今重慶黔江一帶。
柳宗元《黔之驢》寫于他被貶湖南永州時期,為其寓言《三戒》中之一?!度洹窞椤杜R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其“臨江”、“永”、“黔”都是州縣一級的地區(qū):“臨江”,唐縣名(今江西清江縣),屬吉州;“永”,指永州(今湖南零陵地區(qū));“黔”,當然是黔州。朱東潤先生對此亦注云:“黔,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彭水?!?《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35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更重要者,據(jù)柳宗元描述,“驢”進入黔地的運載方式是“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既是“船載”,此地必定處于水系交通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而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古代,貴州的水系交通并不發(fā)達,與長江并無通航的歷史,所以“船載”不可能進入貴州腹地,也更不可能“放之山下”了。相反,黔州的府治彭水,正處于烏江邊,直接在涪陵與長江相連,完全符合“船載以入”的條件。而黃庭堅被貶黔州,也正是從水路乘船經(jīng)長江三峽進入的。
綜上所述,“黔之驢”中寓言故事的記敘地點,是當時的黔州黔中郡,完全與貴州沒有任何關系。一個最為有力的直接證據(jù)是,宋祝穆《方輿勝覽·黔中郡》中,記載了此地尚存的“古跡黔之驢”的文化遺跡,直接證明了“黔之驢”寓言與此地的歷史淵源。至于后人將此“黔”誤為貴州,是受明清以后文人普遍以“黔”專指貴州的影響,唐朝并沒有貴州行省的概念,貴州設為行省是在明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