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娥
習作是什么?習作就是蒲公英的種子,帶著傘飛翔,落在哪里都能生根發(fā)芽。
習作的目的就是讓讀者在語言中觀看“景”,識別“人”,感受“情”,領(lǐng)悟“意”。但平時批改作文時,我們常常感到學生的語言蒼白無力,字詞庫存極其簡陋,遣詞能力更為稚拙,因而文思桔澀不暢,表達味同嚼蠟。這就要求教師在習作教學中,采用陌生化手段,讓濕漉漉的黑色枝條在春天綴滿花瓣。
“陌生化”理論是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所謂“陌生化”,就是語言的應用不落俗套,給人以新穎、別有趣味的審美刺激。陌生化的語言,猶如《浮士德》的“天鵝絕唱”般自由奔放,使人為之震動、驚奇,獲得一種對生活的超常感受。平常我們說“他的五官長得很普通”,如果改換成“他的五官好像隱藏起來了一樣”,不是有意味、形象得多嗎?
我曾在《故事會》上看過英國大詩人雪萊的一個故事:一天,他在街頭看見有一盲人乞丐手里舉一塊牌乞討,上書“我什么也看不見”,可面前“門庭冷落”。雪萊不忍心,為他改成“春天來了,我卻不能見到她”。于是奇跡發(fā)生了。施舍者絡繹不絕。這其實便是語言的“陌生化”喚起了行人內(nèi)心的柔情和惻隱之心。小學生作文要將熟悉的生活寫出新意,寫出情趣,那么就要牽手“陌生化”。
以下,我將從“審題立意、敘述視角、布局謀篇、語言表達和作文題材”五個方面對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陌生化習作作較為詳盡的闡述。
一、居高聲自遠——審題立意的陌生化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支蠟燭”,那么它的主題思想——立意,就是“燭芯”。缺少“燭芯”,蠟燭就失去了燃燒的本能?!皠③脑凇段男牡颀垺分姓f:“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比烁饔行?,心各有見。文章立意最忌人云亦云,仰人鼻息。立意要推陳出新,須知意高則文勝。
命題立意的陌生化就是要做到“不按牌理出牌”,不走慣性思維的道道,不搭人家的順風車。而應以獨特的、專屬自己的視網(wǎng)膜去網(wǎng)羅題目中蘊涵的另類內(nèi)容。
碰上同一寫作對象,也應該同中求異,從多個緯度去思考,打破思維定式,獨辟蹊徑。切入點要巧。從一粒沙子里投射出沙漠的影子;從一汪清泉里散發(fā)出海洋的氣息,即立意要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管中窺豹。
例如:本學期教學生寫以“笑”為主題的文章,有一生寫了一篇《笑靨如花》,立意可謂獨樹一幟。
篇首寫“冬日里難得的陽光總是讓人聯(lián)想到幸福、微笑。每當此時,捧上一杯熱騰騰的茶,靜靜觀察四周人們的笑容,無疑是最愉快的?!倍蠓侄瓮ㄟ^巧妙的聯(lián)想將笑容作了比喻,描述了“孩童的笑,不染一絲雜質(zhì),就是夏日里迎著太陽明媚盛放的向日葵:經(jīng)商者的笑,雖然嘴角有弧度,可不小心就會讓人陷入圈套,恰似嬌艷動人卻渾身帶刺的玫瑰:長者的笑,意味深長,宛若在深谷靜默開放的幽蘭,淡雅寧致;老師笑著時,平日的嚴肅蕩然無存,恰似曇花,即使凋零,也在人的記憶里不朽”,借以承載主題。最后在立意上以令人驚異的感悟力,道出了自己的獨特觀點:“每個人的笑都是獨特的。無論是大笑、傻笑,還是不知所以的笑,正如一年四季的花朵,吸引著賞花人,使之沉迷?!笨芍^“標新立異二月花”。
再如:有一學生寫《外婆關(guān)心我》,結(jié)尾處寫道:“外婆對我的關(guān)心就像春天中一陣和煦的暖風,吹進心里,讓人覺得暖暖的、熱熱的,感覺身處暖爐中,身體被溫暖包圍著。我被這股暖風熏著,鼻子潤潤的,心想:我也該學學關(guān)心外婆了?!?/p>
這篇習作的結(jié)尾語言雖然趨于平淡,但它所表達的思想蘊涵卻是不容漠視的。文章作者一路記下外婆對自己的關(guān)照,感激之余情動辭發(fā),譜寫出“我也該學學關(guān)心外婆了”的心曲,可謂意味深長。簡言之,也即是“外婆細水長流的關(guān)愛”才催發(fā)“我”真情實意的自然流露。正如奧地利作家卡夫卡說的:“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再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里面?!?/p>
二、隔水問樵夫——敘述視角的陌生化
敘述視角的陌生化,主要是指選擇有別于常的切入點和視角,去描繪事物。同樣的題材,可以旁觀者的視角去“審時度勢”,去關(guān)注事態(tài)變化;可以“旁敲側(cè)擊”;亦可以“反彈琵琶”,而不是像貼標簽般地貼在那里。
如一學生寫《感冒》,以與“流行感冒”對話的形式敘說自己得上感冒后發(fā)生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最后才揭示主題:“感冒,我真希望你能遠遠地離開我!”非同尋常的思路,恰如其分地寫出了感冒帶來的煩惱,比正兒八經(jīng)地敘說得上感冒的經(jīng)歷要趣味盎然得多。當然,這樣的題材也可以“感冒菌的自述”形式來進行習作,即以感冒菌為主角,述說自己在主人的身上是如何作威作福的,以及小主人受到“我”的干擾無法專心學習,遭受一系列挫折的思維方式來進行習作,也可收獲意想不到之情趣。還可以記錄化驗報告單的形式來寫,中間穿插化驗過程中的體驗,依次連綴成篇,可顯妙趣橫生之感。
三、曲徑通幽處——布局謀篇的陌生化
作文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在安排材料方面也要精心選擇,僅僅做到結(jié)構(gòu)完整、線索清晰是不夠的,還需選取一二個場面,打破常規(guī)的格式,對若干細節(jié)加以點染。如同電影采用特寫鏡頭,繪畫雕塑有突出部,舞臺采用追光,習作的布局謀篇采用陌生化手法,就是采用電影剪輯中的蒙太奇手法,打破常見的魚貫而下的敘事脈絡,將筆墨聚焦在某一點,進發(fā)靈思。
我們學生寫作時,往往采用流水賬式的敘述方式,雖然看上去洋洋灑灑一長篇,但卻缺少“踏花歸去馬蹄香”式的委婉與曲折,因而文章便失卻了魅力。
例如:有一學生寫《那次,我流淚了》。從事件的起因(我因貪玩而不聽媽媽的勸告,不去做作業(yè))到經(jīng)過(媽媽教育我),再到結(jié)果(我埋怨自己),可以說寫得有條不紊,如行云流水,但總欠缺了一種峰回路轉(zhuǎn)的跌宕起伏之美。我指導學生從流淚的一刻寫起,注重情感的渲染,學生經(jīng)過修改,調(diào)整了敘述的時序,開頭寫了這么一段:“月色安詳,我走在心靈的林陰小道上,一顆晶瑩的‘珍珠滑落下來,我流淚了……”而后以回憶的筆觸著墨于母親的一聲嘆息,以及自己扶著門把的手,別出心裁地采用了平行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手法,把故事分成許多片段,在腦海中交替閃現(xiàn),把我的情感宣泄,母親的一聲嘆息融合交織于“月色之下”,借景抒情,結(jié)果文章有了鋪墊、渲染、空白、懸念、起伏、跳躍……
這樣以鏡頭切換的形式來寫,使時光交錯、情感交織,整篇文章就如浮雕般呈現(xiàn)出動人之姿。
四、碧溪彈夜色——語言表達的陌生化
陌生化的語言表達是一種色彩斑斕的快樂。仿若是淋在薄瓦片上的雨聲,總能敲擊起人們內(nèi)心微妙的情緒。
朱光潛說:“尋言應該突破套板反應。唯陳言之務去。追求陌生化、新鮮化。求得真創(chuàng)造?!?/p>
語言的陌生化就是要打破常規(guī)的語法,使用陌生化詞語搭配、個性化修辭,還要學會借鑒和改造。
旁逸斜出的比擬往往能夠表達內(nèi)心獨特的感覺和體會?,F(xiàn)擷取學生習作中的零星火花借以說明:
·“樹葉微微張開了卷著的身體,張大了毛孔使勁兒吸收水分?!?“張大毛孔”吸收水分,還真讓人感覺到酣暢淋漓)
·那條小魚在桶里上躥下跳,魚眼直勾勾地盯著外邊。(“直勾勾”寫出了魚兒的無奈與無力的掙扎,卻也渲染了它渴望自由的吶喊)
·“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我嘴里哼著“弱智”到極點的歌,慢悠悠地晃進了教室。(一個“晃”字,幾多悠閑)
·今天一天可真令人奇怪:我們家的小狗跳跳在突然間神秘失蹤了,于是我找遍了家中的每一個角落,就差沒掀掉屋頂,把房子倒著抖呢!(找得還真是辛苦)
·終于,它發(fā)狂了,拼命地搖晃樹枝,像一個歇斯底里的“瘋老頭”,蠻不講理。
只有冬青樹、柏樹等那一點點收斂的綠色,在周圍灰色的包圍下,顯得格外顯眼。這綠色,是吝嗇的、是節(jié)約的。(綠色怎么會是“吝嗇”的、“節(jié)約”的呢?小作者通過模糊視角,用通感來再現(xiàn)綠意的蕭條)
學生的感覺還真是個奇妙的東西,他們的奇思妙想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躥了出來,以富有感召力的言語來描繪眼下的世界。我們也應該懷揣一顆敏感的心,讓學生學會借鑒、改造,捕捉敏銳的感覺,用精彩紛呈的文字,勾勒生活,描摹世界。
五、深山藏古寺——作文題材的陌生化
“嚼過的甘蔗無甜味,切莫拾人牙慧?!弊魑念}材的陌生化,就是指在做文章時要避開那司空見慣的材料,而別開生面地選用新穎獨特、生動活潑的材料。因為陌生的題材往往蘊涵著陌生的內(nèi)涵,可以讓我們產(chǎn)生視覺的沖擊。就算是一個常見的主題,如果能用陌生的題材來承載,也一定能給人新的感受或新的理解。在作文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單一的命題、統(tǒng)一的寫作要求,怎么辦?選用陌生的題材。
如:寫《我的老師》(十一冊習作訓練),一開始學生多走上“老師在生活上關(guān)心我,在學習上嚴格要求我”的老路,我引導學生從舊題材中翻找出新花樣,于是有了《多變老師》(序一:麻煩老師:序二:瞪眼神功:序三:魔鬼教官)《老頑童》《戴老師的魅力》《咱班的“活寶”》《風火班主任》《“痘痘”老師》等。題目變了,題材也就各不雷同,收到了匠心獨運的效果。
又如:要求學生寫令你感動的一件事。結(jié)果大部分學生不是寫自己生病了爸爸(媽媽)熬夜照顧“我”,就是把一篇寫“傘”的文章情節(jié)照搬下來,寫了(外婆、媽媽、老師)送我回家,在路上,雨下得很大,“我”卻發(fā)覺自己的衣服是干燥的,而旁邊的(外婆、媽媽、老師)的肩膀卻早已經(jīng)濕透了。簡直是如出一轍。這不由得讓我們深刻反思:難道生活已經(jīng)讓學生變得麻木不仁?他們熟悉的生活情節(jié)——父母送到校門口的殷切身影,目光里雜糅的萬般期許:遲回家時焦灼的眼神:夜晚做功課時燈光下投射在身旁的影子……都成了生活中陌生的風景么?為什么不燒到“三十八九度”就體現(xiàn)不了愛?不淋濕了衣服回到家就少了幾分情?
所以,在習作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去發(fā)掘陌生的題材,追溯“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的病因,開啟智慧,把思想放在陽光下晾曬,敞開心扉說話。
總之,習作教學只有牽手陌生化,一切事物都會因此而變得“刺激”,宛若一個“水磁場”,誘使著一條條“魚兒”狂奔,并深深嵌于真情的文字世界里。習作教學只有牽手陌生化,我們才能聆聽到“花開的聲音”,才能讓學生的想象如仙人掌般紛然地向四面八方伸展。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寫作教學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陌生化”的這條羊腸小道上走得久了,自然會在春日暖雨蔓延的新綠中沾染滿身沁人心脾的芬芳,又何愁學生習作的創(chuàng)意不能層層出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