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駿
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需要解決好信任問題。社會上關于引入第三方機制的呼聲高漲,有其復雜成因,但其中有許多問題確實不是第三方機制所能解決的
近年來隨著各類爭訟不斷,引入第三方機制幾乎成為大家解決問題的唯一思路。從數據發(fā)布,到傷害鑒定,到官員考核,好像只要引入了第三方便能順利解決客觀性和公信力問題。第三方機制是否有效,這既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因為世界范圍內有許多案例早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同時又是一個有待澄清的問題,因為第三方機制有其適用范圍,沒有搞清楚哪里該用,哪里不該用,胡亂用之,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把問題復雜化。
適用第三方機制的場合,通常是利益紛爭的雙方憑他們自己解決不了彼此的問題,而且任何一方提供的資料證據都有可能內舍利益的傾斜。比如,醫(yī)院同患者的糾紛,單方面采信患者或醫(yī)院的證據,都有可能導致偏信,所以需要第三方的介入。又比如,項目發(fā)包之后,需要第三方作審核,以免發(fā)包方和承包方各執(zhí)一詞引起面子上抹不開或相互串通,從而導致關系失衡。但不能由此得出結論,不管什么場合,都需要引入第三方機制。
比如?,F在公眾對政府的統(tǒng)計數據不夠信任,原因是同個人生活中的直接感受有距離,有人因此提出,政府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應該由第三方提供。這就幾近開玩笑了。政府承擔著宏觀經濟調控、維持市場秩序、提供公共服務和開展社會管理的職責,統(tǒng)計經濟社會生活的各項數據,本來就是政府職責的內在組成部分,要考慮分擔也只能是政府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擔,而不是交給政府之外的哪個機構承擔。為了避免部門之間的干擾,可以從法律上加以防范。
同樣,現在對官員的考核,也有提出要求第三方出面的,還名之為“民主監(jiān)督”。民主監(jiān)督確實需要,在目前政府效率不夠高,官員懶政甚至濫權現象并不少見的情況下,加強民主監(jiān)督絕對是治標也治本的一個方向。但放在政府是一個科層體系的背景上看,公務員至少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領導干部,另一是辦事人員。領導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需要直接對人民負責,所以,在民眾還難以通過民主程序來直接監(jiān)督和考核的場合,借助第三方力量來考核,要比官員自我考核,更加可靠一些。而普通公務員主要受到科層體制的約束,他們的職務來自上級的任命,他們的所作所為應該對上級負責,相應的考核,也應該在科層體系內完成。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們的表現好不好,不需要興師動眾地讓第三方介入,而應該責成賦權給他們的領導給予考核,并作出相應的獎懲,,這種考核是科層體系日常管理的一部分,沒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機制。有些地方機關工作人員上班打牌,也要求社會監(jiān)督,無形中人為提高管理成本,上級領導放著眼皮底下的事情不管,卻要求不可能天天進到機關閉逛的公眾拍照或錄像,然后才作出處罰,不是舍近求遠了嗎?
現在大家熱衷第三方機制,說穿了背后存在著對官方資料和證據的不信任,更深層次上,包含著對權力機構或強勢群體的不信任,要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當然需要解決好信任問題,但這不可能單純通過剝奪權力機構的“話語權”采實現,而必須區(qū)分哪些話語權仍然應該由權力機構行使,但需要從制度上保證其公信力;哪些可以通過第三方介入來避免或減輕當事方的利益影響。按照那種醫(yī)學鑒定專家必定同醫(yī)院串通一氣的成見。遇到醫(yī)療事故鑒定只能請醫(yī)學界之外的甚至不懂醫(yī)學的人士來鑒定,這樣鑒定結果出來了,雖然沒有偏向,但缺乏專業(yè)水平,以至于此,能有公信力嗎?所以,社會上關于引入第三方機制的呼聲高漲,有其復雜成因,但其中有許多問題確實不是第三方機制所能解決的。引入第三方機制有必要,但寄希望于第三方機制來包治百病就難免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