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澤民
讀莫扎特傳記。有一個細節(jié)讓我笑噴了。
1777年12月3日,莫扎特給表妹寫了封信,信的開頭是這樣的:“親愛的表妹。在我坐下寫信之前,先去了趟茅房?,F(xiàn)在,已經(jīng)解決了。感到輕松無比!心里一塊石頭落了地。我又可以填滿我的大腦了……代我向我們的朋友們致以比臭屁還要臭的問候?!毙αT,我好奇地查了一下莫扎特的生日。當時他已經(jīng)21歲,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
實際上,莫扎特一輩子都沒長大,一輩子都是頑童之心。他喜歡跳舞、騎馬、擊劍、打臺球;他喜歡打扮。以彌補自己說不上英俊的相貌;他貪圖熱鬧,嗜好養(yǎng)鳥,甚至還教八哥唱歌;他愛講粗話,做惡作劇,身上總有釋放不盡的能量。莫扎特是個天才與幼稚、細膩與粗莽、高雅與鄙俗、不羈與憂傷的矛盾體。
莫扎特的好友、小說家卡羅林·皮希勒在回憶錄中記述了一個生動的情節(jié):“一天。我坐在鋼霧前彈《費加羅婚禮》中的‘不要再去做情郎,莫扎特剛好在我家,他悄悄走到我身后,對我的演奏頗為滿意,禁不住跟著輕聲哼唱,還用手指在我肩膀上打拍子。忽然,他拎過一把椅子坐到我旁邊,讓我繼續(xù)彈低音,他即興彈了一段優(yōu)美的變奏,每個人都屏息靜氣地傾聽從這位樂神手下流出的曲調。但他突然感到厭倦,跳起來,陷入那種經(jīng)常發(fā)作的神經(jīng)質,翻過桌子,跳過椅子,像貓咪似的喵喵怪叫,還像頑劣的孩子一樣翻筋斗。”
對莫扎特來說,音樂似乎并不是譜出來或演出來的。而是跟打嗝兒放屁一樣自然而然的生理產(chǎn)物,他將內(nèi)心的歡娛以及內(nèi)心渴望的歡娛一起表現(xiàn)在他的音樂里,哪怕是在他最貧寒、最落魄的時候。
莫扎特5歲作曲,7歲為女皇演奏,11歲創(chuàng)作歌劇,少年時代就已馳名歐洲。假如他沒有貪圖自由的童心、無視權貴的幼稚和渴望游走的好奇心的話,那么還會有來自天堂的莫扎特音樂嗎?李贄曾說:“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痹S多人都把莫扎特的幼稚說成是他的“美中不足”,其實不然,正是這種幼稚,創(chuàng)造出了他的美。世俗意義上的成熟者。不會辭掉宮廷樂長職位去維也納受窮,不會在悲涼中寫出《魔笛》這樣美妙的烏托邦神劇。在孤獨中讓美好與光明的洪流如此洶涌。莫扎特幸虧沒有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