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原
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能否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體內容,恰到好處地設置問題,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直接影響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這里主要從學科特點和思維范式來談談生物課堂設問的方法。
一、從思維的敏捷性出發(fā),設置識別型、判斷型問題
思維敏捷性的前提是要正確,關鍵是要迅速。在生物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相關資料或有關教材設置識別型、判斷型問題。如講述“生物能適應環(huán)境并且影響環(huán)境”的內容時,我們可以用蝗蟲、大黃蜂、變色龍、仙人掌等不同生物的具體事例設置判斷型的選擇題或判斷題,又可選用巴西龜、加拿大一枝黃、水葫蘆等為材料設置外來物種入侵的材料分析題。長此以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判斷真?zhèn)蔚哪芰?而且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二、從思維的靈活性出發(fā),設置評價型問題
思維的靈活性具有五個特點:一是思維起點靈活,即能從不同角度、方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二是思維過程靈活而不鉆牛角尖;三是概括遷移能力強,運用規(guī)律的自覺性高;四是善于組織分析,伸縮性大;五是思維的結果往往是多種合理而靈活的結論。
在生物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現(xiàn)實熱點設置一些評價型問題,如人類遺傳病中的問題:目前科學家研制出治療艾滋病的藥物是根據(jù)抑制逆轉錄酶的活性的原理,對此你作何評價?由于這類問題具有一定的“彈性”,即問題具有可爭議性和研究性,存在著較大的思維空間。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允許有不同的答案。這樣便使學生獲得了極大的自主權,從而可以更加自由地投入對問題的研究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張揚,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三、從思維的深刻性出發(fā),設置述理型問題
思維的深刻性表現(xiàn)在善于深入思考問題,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預見事物的發(fā)展趨勢。在生物教學中,實際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例子正是進行思維訓練不可忽視的材料。如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產(chǎn)乙肝疫苗,假如人們不是要疫苗,而是要抗體的話,可以將產(chǎn)生抗體的基因引入細菌或哺乳動物乳腺細胞中,這樣就可以在細菌的培養(yǎng)液或者哺乳動物分泌的乳汁中提取抗體。這時教師可以問:“有沒有比乳汁產(chǎn)生更多抗體的物質呢?”通過對這個問題進行設問,可以幫助學生思考,預見生物發(fā)展的方向,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科思維能力。
四、從思維的批判性出發(fā),設置發(fā)難型問題
思維的批判性強調“知其所以然”。生物學習的批判思維在于對傳統(tǒng)的或一般的結論、觀點能夠大膽質疑問難,對前人積累的知識能夠正確地分析批判,從而獲得新的思維成果。在漫長的歲月中,人們的認識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局限,對于客觀外在的認識常常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在生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例如,原先人們認為: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核酸。隨著瘋牛病的發(fā)現(xiàn)和深入研究,人們推翻了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核酸的結論,蛋白質也可以作為遺傳信息由親代傳遞給子代。在生物教學中,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發(fā)難,可訓練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對于信息廣泛、視野開闊、求異心理強的青少年,只要教師引導得當,是能很快地訓練學生思維的。
五、從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出發(fā),設置運用型問題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態(tài),是智力的高級表現(xiàn)。它是指根據(jù)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情況或困難面前采取對策,以及在此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力品質。根據(jù)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特點,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有機地設置一些運用型問題,讓學生借助聯(lián)想,運用直覺,釋放靈感,以期達到“獨立、新穎且有效地解決問題”的目的。如基因突變對人體都是有害的嗎?給出一定的材料(如世界上有一些人由于基因突變對艾滋病先天性免疫),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基因突變的兩面性。再如轉基因的食品安全嗎?可以以此為辯論題目舉辦一次小型辯論賽,充分發(fā)揮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探究事物、探究規(guī)律的特殊認知活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計問題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同時更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問題中感受現(xiàn)實,理解知識,進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只有這樣,生物課堂教學才會在民主、平等和友好的氛圍中進行,只有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益才能得到大的提高。
(責 編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