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增軍
多媒體課件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上對其他學科進行的再包裝。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有著其它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審美優(yōu)勢,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美學觀念、審美情趣方面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時,圖、文、形、聲、像緊密結合、合理使用,讓文本和語言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圖、聲、像相結合的有機形式,讓靜態(tài)的美學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tài)形象,并打破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能加快美學的信息傳播速度,加大了美學的信息容量,給學生描繪和創(chuàng)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審美空間。
因此,在多媒體課件中進行美學教育,不但具有其必然性,而且具有其可行性。以下分析一下在多媒體課件中的審美層次。
第一層次,通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讓學生初步感知課件中各要素的美
多媒體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可以把教學內容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可以感知的美學形象,這也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1. 精選或制作美的畫面。視覺是人采集信息、感知美的第一途徑,美感強烈的圖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息直接傳入大腦,從而達到審美的愉悅。所以在設計制作課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圖片色彩的搭配,圖文的和諧,用筆的精細;按鈕的色調、大小、字體的選用也要與課件整體的風格相充分一致,以保證畫面的整體美。例如《景泰藍的制作》課件中,制作者在開始階段展示了幾幅景泰藍的成品圖: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藍制品閃著柔和華貴的光澤,緩緩出現(xiàn)。這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工藝的精髓,受到美的強烈震撼,從而更能夠體會到中華民族博大的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操。
文字圖片的制作也要講究。文字圖片要能體現(xiàn)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對稱、整齊或錯落有致。同時應注意文字色彩、字體、大小的變化,避免單調呆板。
2. 選用合適、有效果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適當處理輕重、緩急、停頓、語氣、韻律等技巧,具有音韻美和藝術穿透力,使具有視覺特征的文學作品立體化,變得鮮活起來。如在《歸園田居》課件中,用平靜緩慢的語調、恬淡悠然的基調、沉穩(wěn)清晰的節(jié)奏朗讀全詩,引導學生感受陶淵明重返田園的愉悅心情,以聲傳情、聲情并茂,達到了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3. 極力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許多作品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因為作家飽蘸著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坝^文者披文以入情”,讀者的學習是“在他所創(chuàng)設的世界中直觀自己”。那么怎樣在語文課件中架起一道橋梁,溝通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與學生的學習情感,使他們碰撞、交融,從而引導學生感悟“美”的深蘊呢?創(chuàng)設情境是最好的方法。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林黛玉“時時在意,處處小心,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摈煊竦倪@種微妙心理,學生就很難理解,畢竟生活經歷相距太遠。那么制作該課課件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我的做法是在課件中載入一段錄像:越劇《紅樓夢》。戲劇中那富有表現(xiàn)力的唱詞,很快誘導學生進入角色,真正理解人物的處境,進而理解人物的心境,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從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課件設計構思中,一定要精心安排文字、圖象、聲音、意境等,促使學生的視覺、聽覺得到積極的刺激,從而提高諸如旋律感、節(jié)奏感,觀察事物的敏銳性、理解力和選擇性等整體感知能力。
第二層次,通過比較手法的運用,讓學生學習對美的鑒賞
矛盾對立是生活中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比較法,是人們在認識、鑒別事物中獲得新知識的一種方法。通過比較,人們對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膚淺到深刻,不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質屬性,而且能夠揭示事物間的關系和異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對于文學作品來說,運用比較映襯,最能顯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課件時,若能把握并突出這一點,就能使學生更好地發(fā)現(xiàn)美并受到陶冶。
其實比較的內容非常廣泛,文章的立意、標題、結構、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性格到記敘的線索、說明的順序、抒情的色彩、議論的作用乃至文章風格、詞語運用、修辭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梢钥v比,也可以橫比,如魯迅的《祝?!?文中對祥林嫂的肖像描寫主要有三次,課件中以圖片展示出來,通過比較,讓學生清晰地看到這些變化,體會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慘重打擊,進而理解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對人的迫害,鑒賞人物形象體現(xiàn)出的悲劇美。
第三層次,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實施對美的再創(chuàng)造
教育先哲葉圣陶先生說過:“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睈垡蛩固挂苍浾f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審美教育中,我們應該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在課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夠的余地,讓學生根據(jù)已提供的有關信息,喚起和調動自己記憶中的有關表象,歸納、組合,在大腦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把作者沒有直接說出的意思補充完整,這樣才能領會其中蘊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當然在多媒體課件設計和制作上,有必要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1. 充分利用優(yōu)美的音樂特色,引發(fā)學生對美的再想象。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想象的一門藝術。在課件制作中能恰到好處地利用優(yōu)美的音樂,往往能找到開啟學生想象之門的鑰匙,引起他們心靈的共鳴和無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孔雀東南飛》課件時,在學生初步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仔細欣賞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充分發(fā)揮想象,通過音樂,在梁祝和焦劉之間構建起了對封建禮教進行斗爭的聯(lián)盟。
2. 通過借助圖、文互換,激發(fā)學生對美的再創(chuàng)造。教材中的許多文章,描寫形象生動,美感強烈。在制作這類課件時,在顯示畫面與顯示文字之間,要適當留有間隙,讓學生根據(jù)文字描述畫面或根據(jù)畫面進行文字表述。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反復思考,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腦中構筑或抓取美感較強、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權衡比較,得出最佳答案。這個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例如《風景談》、《雨中登泰山》類散文和《雨霖玲》類詩詞課件,采用這種方法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合理地利用圖文與音樂會使多媒體課件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根據(jù)教材的需要合理選擇媒體做到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實現(xiàn)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過程,能夠使往日呆板的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多媒體課件中進行美學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美學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凈化心靈。教育教學是一個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工程,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只有多媒體課件給其他學科的教學插上審美的翅膀,才能讓學科教育得到更有力的支持,才能飛得更高、走得更快、跨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