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五至”論與帝道、王道、霸道說

2009-08-19 03:12楊兆貴
古代文明 2009年3期
關(guān)鍵詞:王道霸道君主

提要:《鹖冠子·博選》篇寫于秦代,其主要思想是五至論。本文由該篇入手,探討五至論的理論淵源,五至論所涉及的先秦諸子帝道、王道、霸道說,以及各學派對帝道、王道、霸道的不同看法,并對產(chǎn)生此三道說的時代背景做簡要論述。

關(guān)鍵詞:《鹖冠子·博選》篇五至論帝道王道霸道先秦

《鹖冠子》一書自唐代柳宗元懷疑它是偽書以來,一直被當作偽書。迄20世紀70年代馬王堆帛書出土,其中《黃帝四經(jīng)》與該書有不少文句、文意相同或相近,學者不再認為它是偽書,并加以研究。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研究《鹖冠子》的有3本專著:比利時學者戴卡琳(Carine Defoort)《解讀(鵑冠子)》,孫福喜《(鹖冠子)研究》和拙著《(鵑冠子)研究》。根據(jù)拙文研究,今本《鵑冠子》19篇不是鵑冠子一人所寫,也非反映一時一派之作。其中《近迭》、《度萬》、《王鐵》、《兵政》、《學問》5篇反映鵑冠子的思想。其他大部分篇章反映戰(zhàn)國晚期黃老學派的思想,也有的主要反映兵家思想(黃老學在某程度上可包容兵家)?!恫┻x》和《著?!穬善虮芮厥蓟手M,寫成于秦代。《泰鴻》篇吸收、包含戰(zhàn)國以來太一的主要內(nèi)涵,把本體和元神結(jié)合起來,為漢武推行以太一為中心的祭祀奠下理論基礎(chǔ),寫于漢武之時。

《博選》篇是《鹖冠子》的首篇,最重要的內(nèi)容是提出“五至”論。下文就該篇五至論的提出,討論其理論源流,進而探討與此一理論有密切關(guān)系的時代思潮之一:帝道、王道、霸道說。

一、五至論的理論源流

《博選》篇開章明義說:“王鐵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1a/4)。說明君主治理天下之方,最重要的莫過于尊崇有德有才之士,而非一味專任法制。陸佃解云:“夫?qū)H畏ㄖ?,不以厚德將之,欲以持久,難哉?!?1a/4)可謂深得篇旨。

那么,怎樣才是有德有才者呢?文章提出“五至”:

權(quán)人有五至:一日伯己,二曰什己,三日若己,四日廝役,五日徒隸。(1a/6—7)這應當從德、才兩方面來說明五至之士。作者依德、才高低把士分成5等,相信他們對治理國家發(fā)揮不同程度的作用。因五者的德、才不一,故作者建議君主對他們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

北面而事之,則伯己者至;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默,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

憑幾據(jù)杖,指麾而使,則廝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1b/5-9)

伯己者的學、德比君主多百倍,君主“北面而事”,就當自己是學生,拜伯己者為師。什己者的學、德比君主多l(xiāng)O倍,君主“先趨而后息”,把什己者當成學長,向他虛心請教?!叭粟吋黑叀保蔷鲗θ艏赫叩膽B(tài)度與一般人相同,不必特加厚禮。至于“憑幾據(jù)杖,指麾而使”、“樂嗟苦咄”。君主把廝役者、徒隸這兩種人當成下人,更談不上任何禮遇了。

君主對待五者的不同態(tài)度,反映君主之賢愚以及對富國強兵是否有強烈的責任感。不同的君主對五者在富國強兵、稱王立統(tǒng)所發(fā)揮的不同作用,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故以不同的方式任用五者,那么治理成效自然有別:“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亡主與徒處?!?1b/10)

這里首先把君主分成3種:帝者、王者、亡主。其次,強調(diào)君主對五者的態(tài)度不同,關(guān)系到國家興亡,則國家興亡操諸君主對人才的態(tài)度:重賢者可一統(tǒng)天下,為帝為王;相反則為亡國之奴??梢姡逭邔τ谥螄l(fā)揮不同程度的作用。前三者有益于富國強兵,后兩者則使國將不國,因此,五至論主張的是明君重用前三者,疏遠后兩者,最多視他們?yōu)榕奂纯?,不讓他們參與政事,以免貽害無窮。只有重用前三者,才能國富兵強,一統(tǒng)天下,這樣,徒役者流會風從景服。這里提及帝、王、亡主,如要深入分析,必須涉及帝道、王道、霸道,而本篇沒有涉及霸道,原因是秦己統(tǒng)一天下,不必再提。帝、王、霸聯(lián)提是戰(zhàn)國思想的一個特征。其三,要求君主重視士,強調(diào)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先秦之士多以道統(tǒng)傳者自居,與以政統(tǒng)代表的君主相抗衡,他們爭取和王侯保持師友而非君臣的關(guān)系。因此,作者提出伯己、什己、若己的看法,把士當成君主的師、友,強調(diào)他們對君主治政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敦煌本注云:“師可以潛移默化,養(yǎng)成帝德;友可以拾遺補闕,匡其王業(yè)?!?。可見士在君主稱雄天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最后,五至者實際上就是作者依德、才把士分為5等。這是因為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量興起的士人真材實料如何,對君侯治國、一統(tǒng)天下究竟能起什么作用,已是當時士人自己思考的問題?!恫┻x》篇作者依德、才把士分為5等:能使君主一統(tǒng)天下、成為帝王的,便是伯己者;其次是什己者,再次是若己者。其下則僅可充廝役、徒隸之用??磥?,作者是以士人襄助君主治國、統(tǒng)一天下的功效為標準來衡量這五至者的。

由于《鵑冠子·博選》與《戰(zhàn)國策-燕策》有相同記載,故學者懷疑它抄襲《燕策》,并進而推斷《鵑冠子》是偽書。然而學者們的這種懷疑卻凸顯出,自先秦至漢初,五至論在士階層中甚為盛行。先秦、西漢文獻如《吳子·圖國》、《黃帝四經(jīng)·稱》、《燕策》、《荀子·堯問》、《呂氏春秋。驕恣》、《韓詩外傳》、《新語·輔政》、《賈子·官人》、《說苑·君道》諸篇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記載。茲據(jù)此等材料所記之人與事,依時代先后,略加闡明,以見五至論之源流。

首先是《戰(zhàn)國策·燕策》記燕昭王(前311-前279年在位)為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師事郭隗。郭氏說: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jù)杖,眄視指使,則廝役者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啕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王聽從郭氏之見,廣開言路,尊賢使能,于公元前284年派樂毅率兵攻下齊國70余城,僅遺莒、即墨,一雪父仇??梢娧嗤醪杉{此說,的確有助于興邦強國。看來,郭氏算是五至者中的什己者。此段所記基本上與《博選》篇相同,不同者在于《燕策》說“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霸者”為《博選》篇所無,又“亡國與役處”,《博選》篇說是“亡國與徒處”,徒、役都是地位低下的被統(tǒng)治階層。?!堆嗖摺氛f這是“古服道致士之法”,說明以5種方法羅致5種人士是自古以來的“服道”者所用之方。易言之,此法自古已有,非郭氏首倡。

服道致士之方,可上溯到商代仲虺?!渡袝ぶ衮持a》記仲虺告訴成湯說:“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意思是成湯若能找到賢能,并事之為師,就能稱王,一統(tǒng)天下。若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商朝就會滅亡。仲虺是勸成湯要謙卑治理從夏桀手中取來的天下,有謙則成、驕則敗之意。當然,仲虺勸成湯努力求賢,認為湯能得到賢明的幫助,一統(tǒng)天下更沒有問題??磥?,君主個人的才識、眼光、抱負起著關(guān)鍵的作用。政權(quán)存亡,在于君主怎樣看待自己與賢臣。如果君主謙虛自下,且能真正選拔杰出人才,則政權(quán)能長治久安,否則則亡。這樣,君主、求賢、政權(quán)存亡,三者有密切的關(guān)系。賢能對君主能否一統(tǒng)天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吨衮持a》雖是古文篇章,然先秦文獻如《左傳》、《墨子》、《荀子》等分別引用“仲虺”之言、《仲虺之志》、《仲虺之告》共8次??梢姡衮乘f的

師賢為師,應是事實。

到了春秋時代,楚莊王(前613—591年在位)也能強烈地認識到這一點。根據(jù)《吳子·圖國》篇記載,吳起曾告訴魏武侯說,楚莊王雖然稱霸一方,但仍然擔憂臣下沒有比他高明的,希望賢人輔佐,且云:“能得其師者王,能得其友者霸。”‘看來,楚莊王認識到要稱王或稱霸,關(guān)鍵在于君主有沒有自知之明,以及愿不愿意招納更高明的賢才輔佐政事。另外,根據(jù)莊王之言,可見王、霸之別春秋之時已有之。然考諸《左傳》所載,春秋人不重王、霸之別,而多重德、力之殊,如《左傳》僖公二年記蒼葛告晉文公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成公九年記季文子告范文子云:“德則不競,焉盟何為?這都是小國對盟主國的告誡。春秋晚期,晉叔向在弭兵之盟期間告訴趙文子說:“夫霸王之勢,在德不在先歃。則重德重禮乃春秋時人之重要觀念。得師則王,得友則霸為春秋時人的觀念,到了戰(zhàn)國時期,進一步得到發(fā)揮。

另外,楚莊王這一言論一直被后代記載?!秴问洗呵铩を滍А菲Q,是李悝而非吳起對魏武侯說了上述那番話。李悝諫魏武侯勿因謀事而當就自驕,說楚莊王因臣下才能不如己而憂心忡忡,并稱他自己聽到仲虺之言:“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俄n詩外傳》卷6稱贊楚莊王能以臣下見解不如自己而擔憂沒有賢佐治國為先生?!墩f苑·君道》篇所記基本上與《黃帝四經(jīng)·稱》篇亦相同。

寫于戰(zhàn)國中期的《黃帝四經(jīng)·稱》篇云:“帝者臣,名臣,其實師也。王者臣,名臣,其實友也。霸者臣,名臣,其實[賓也。危者]臣,名臣,其實庸也。亡者臣,名臣,其實虜也?!??!斗Q》篇此節(jié)首次提出5種君、5種臣,并側(cè)重說明它們的不同性質(zhì)。君的次序先后為帝、王、霸、危、亡,臣的次序先后為帝者之師、王者之友、霸者之賓、危者之庸、亡者之虜。他們的地位明顯有差別。帝、王、霸三者都是統(tǒng)一天下的君主,但帝之師的地位比王之友高,而霸之賓又在王之友下。帝、王、霸,其統(tǒng)治境界有高下之殊;師、友、賓,其地位也有上下之別。

至于郭隗所說服道云云,離《稱》篇約百年,偏重闡述君主重用賢士以期收到強國之效,內(nèi)容重點與《稱》篇有別而與《博選》篇同。此兩篇所著時代相近,而時代學風已有差異,所以認為《稱》、《燕策》、《博選》是對莊王之言的發(fā)揮亦未嘗不可。

五至論到了戰(zhàn)國末、秦漢時代仍然盛行。荀子后學在《荀子·堯問》篇所言與《吳子·圖國》篇基本相同,稱:“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這里要注意的是,荀子后學只提王、霸,而沒有提到帝,同時也沒有把亡臣說成是徒役。

漢初,陸賈在《新語·輔政》篇指出:“杖圣者帝,杖賢者王,杖仁者霸,杖義者強,杖讒者滅,杖賊者亡?!薄懯弦舶丫鞣譃榈?、王、霸、強、滅、亡6種,并認為不同君主重用不同的臣子,其君道與治境必然有異。而且,陸賈強調(diào)君主重用賢能,賢能依等次分為圣者、賢者、仁者、義者。陸氏沒有說圣者、賢者是君主的師友,但內(nèi)涵基本相同。其后,賈誼在《賈子·官人》篇說君主對待不同德、才之士,禮節(jié)不同,指出“官人”亦有6等,即師、友、大臣、左右、侍御、廝役。君主待他們之禮節(jié)應有不同,“與師為國者帝,與友為國者王,與大臣為國者伯,與左右為國者強,與侍御為國者若存若亡,與廝役為國者亡可立待也?!辟Z誼是在西漢大一統(tǒng)時代提出這種看法,其目的是改變起自草昧的漢帝對大臣的態(tài)度,主張禮重大臣,這是他的政論的一大貢獻。賈誼提出帝、王、霸等之別,宜是繼承先秦遺說。漢已是大一統(tǒng)之國,并沒有戰(zhàn)國所謂王霸之分,其帝、王之別論指的是國家統(tǒng)治可能達到的不同理想階段。陸賈、韓嬰、賈誼、劉向身處炎漢,仍強調(diào)師、友對君主治國的重要性,正說明這一觀念為先秦、秦漢思想家所重視??梢姡陨坛跗貪h,儒道兩家都相當肯定士能輔佐君主一統(tǒng)天下、建立王業(yè)所發(fā)揮的作用。他們把君主統(tǒng)治天下所能達到的境界,依其高低,分成帝、王、霸、亡主數(shù)等;依德、才高下把士人分成師、友、徒、隸數(shù)等。這種看法成為先秦西漢士人政論的一個特色。

與此有密切關(guān)系的是,戰(zhàn)國之際,各國君主力求一統(tǒng)天下,諸子則提出帝道、王道、霸道說,兩相呼應。唯各學派的主張各有偏重,或強調(diào)君主重用師友,或強調(diào)師友之實際內(nèi)涵。

下文討論先秦諸子對帝道、王道、霸道的看法。

二、先秦帝道、王道、霸道說

戰(zhàn)國時期,諸子提出帝道、王道、霸道三道說。不同學派對這三道有不同的看法,各學派內(nèi)部對此的看法也未必一致。有關(guān)這方面的研究,羅根澤曾撰《古代政治學中之“皇”“帝”“王”“霸”》一文,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加以闡明。

羅氏認為,王始于周,霸始于春秋,而王霸之說,則在戰(zhàn)國中葉。王霸之霸,在周代是制度名詞,為侯伯之伯,沒有戰(zhàn)國時期王霸之意?!蹲髠鳌贰ⅰ墩撜Z》、《墨子》所說的霸,都是制度名詞,而非政治名詞。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思以仁義易天下,首標王霸二字。羅氏此說,當符合史實。茲先說明儒家對王、霸的看法。

儒家一般強調(diào)王、霸之別,很少提及帝道。孟子分辨王霸之別,強調(diào)王道,輕視霸道。他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鄙w孟子主張行仁政,希望君主為民制產(chǎn),這樣,天下百姓就會自動臣從,該國自可無敵于天下,進而一統(tǒng)天下。他反對以武力稱霸,鼓吹以仁義悅服諸侯。孟子把王道高置于霸道之上,因為他有自己的理想。他重義而非利,以仁義道德為評價標準,而不一定以歷史事實為判斷標準。例如,孔子稱贊管仲九合諸侯,然而孟子輕視管子,說:“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雖然管子在春秋時推行霸政有其貢獻,但到了戰(zhàn)國,時移勢易,當時諸侯多言利,所以孟子欲矯其枉,而有重王輕霸之說。

其后,荀子對王道、霸道也提出了和孟子有所不同的看法。他也以王道為最高的政治理想,但是尊王而不黜霸。例如,他稱贊齊桓公重用管子,有大節(jié)、大知、大決才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伯長?!彼芙Y(jié)合歷史和道德兩方面,給桓公、管子很高的評價。荀子認為,理想的王者必須“修仁義,伉隆高,正法則,選賢良,養(yǎng)百姓”。。他指出王者與霸者之別在于:“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修禮者王,為政者強”,“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荀子認為,君主當重義,所謂的義,指禮義之統(tǒng)。若君主重義,則能一統(tǒng)天下。成湯因重視禮義,故能一統(tǒng)天下,成為王者。修禮、依禮治國是王者之事。君主若只重視信,雖能治理好百姓,而所治之國只能是強國,只能成為霸者??磥恚髯訉ν?、霸的看法和孟子有別。另外,荀子把國家分配財產(chǎn)所達到的不同程度,分成4等:王者之國、霸者之國、僅存之國、亡國。這是他與孟子的最大差別。

其次是道家黃老學派,羅氏一文對之沒有提及。黃老學在戰(zhàn)國、秦漢有很大影響。該派也提出王、霸之分,《黃帝四經(jīng)·經(jīng)法·大分》篇說君主參與天地化育,并以明德修身,就可以王天下。若君主掌握法度,大臣遵循事理,則國家稱霸。其次是上下一心,則國家強大。再次是君惠臣忠,則國家安

定。再下是臣不失處,則國家堪憂,勉強生存。。很明顯,該篇作者以君主的精神修養(yǎng)為標準,認為君主越重視提升個人的精神境界,就越能統(tǒng)一天下,越能更好地治理天下。相反,如果君主不注重精神修養(yǎng),反而多措意于“形下”的法度建設(shè),講究儒家的忠惠,則天下更難統(tǒng)一,治理天下的情形也會每況愈下。另外,《黃帝四經(jīng)·稱》篇提出帝、王、霸,上文已詳,不贅?!独献印芬粫峒暗?、王,沒有提到霸,但帝、王兩詞都沒有政治學之義?!肚f子》則“帝王”連用,文中提到的“王”字沒有政治學上的意義。

再次是法家。商君明白提到帝、王、霸三道說,該點羅氏一文也沒有提及。《史記·商君列傳》記商鞅見秦孝公,他以帝道、王道都不能說動孝公,就改說霸道,結(jié)果孝公重用了他。商君說:“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安能邑邑待數(shù)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shù)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則所謂帝道乃指用三代帝王興起之道。孝公認為帝道是三代帝王所用之術(shù),不適合亟欲強國稱霸的秦國,只有霸道,才能收到盡快強國之效??磥怼5鄣琅c霸道之別在于:一用于古,一用于今,古今時勢不同,適用于三代之帝道未必能適用于當今秦國。時移勢轉(zhuǎn),治道也不同。商君認為推行帝道之君主的道德比行霸道者為高,這可能與他受儒學影響有關(guān)。

《商君書》應是商君遺著與其他法家遺著的合編。該書對帝、王未加分別,常常連用?!鞍浴弊稚儆?,全書凡五見,反而常常連用“王”、“強”兩字,如《農(nóng)戰(zhàn)》篇說:“百人農(nóng),一人居者,王;十人農(nóng),一人居者,強。”《去強》篇說:“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強,強必王?!薄巴酢笔恰渡叹龝返睦硐虢y(tǒng)治者和統(tǒng)治境界。國家只有先強大,才能成為“王”之國。為成為強國,商鞅和《商君書》一樣,提倡重農(nóng)重戰(zhàn)政策:全國皆農(nóng),開墾土地,增加政府收入,如此君國才富:全國皆服兵役,全力作戰(zhàn),才能戰(zhàn)無不勝,君國強大。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他們主張用嚴刑重法,百姓順從則有賞,否則處以極刑;又強烈反對包括儒者在內(nèi)的任何知識分子和知識活動。《去強》篇有一段話極形象地概括了這一要點:“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強,強必王。貧者使以刑則富,富者使以賞則貧。治國能令貧者富,富者貧,則國多力,多力者王?!薄娬{(diào)用重刑,使百姓成為敢死隊,使君國由貧而富,由弱而強。

韓非的看法和《商君書》基本相同。《韓非子》很少用“帝”,多連用“霸王”,霸與王之義相同。《五蠢》篇最能說明韓非的主張:“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nèi)之民,其言談?wù)弑剀売诜ǎ瑒幼髡邭w之于功,為勇者盡之于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璺,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他強烈反對國民有任何的文藝愛好和活動,反對他們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只能學習官府法令文書,只能當兵或務(wù)農(nóng)(其實兩者合而為一,平時務(wù)農(nóng),戰(zhàn)時當兵),當兵作戰(zhàn)就能為君國開疆辟土,務(wù)農(nóng)墾田就能為君國增加收入,如此,君國就能國富兵強,稱霸諸侯,最后一統(tǒng)天下。

因此,法家的目標是強調(diào)君國一統(tǒng)天下,除了商鞅曾提過帝道外,其后學與韓非就不分所謂的帝、王、霸之別了。

羅根澤在討論孟子、荀子、韓非、《呂氏春秋》4家時提出:“后有作者,無以軼于四家之說矣。此看法值得商榷。因為,先秦諸子除了這4家外,雜家《管子》、縱橫家也談帝道、王道、霸道?!豆茏印分杏行┢聦W屬儒家,有些學歸黃老,因此下文討論就《管子》而論,而不把相關(guān)篇章歸入上文儒家或黃老學來闡明。

學者對《管子》一書的性質(zhì)與寫成年代,意見紛紜。有學者認為是由先秦至漢武、昭各家作品的結(jié)集。有學者認為是管子學派的著作,出自稷下學者之手。然細讀《管子》,其內(nèi)容集儒、道、法、陰陽等家之大成?!豆茏印凡簧倨隆巴醢浴?、“霸王”并提,兩詞內(nèi)涵沒有太大差異。但是有些篇章對此兩詞的內(nèi)涵還是有不同的理解。這些篇章的思想或側(cè)重黃老,或偏重儒家,或側(cè)重法家。下文分篇說明。

《乘馬》篇從黃老學的角度來看帝、王、霸三者之別:“無為者帝,為而無以為者王,為而不貴者霸?!本魅裟軣o為而天下大治,則是帝。若君主有所作為,然后天下大治,君主不再為國事操勞,則為王。若君主施政有為,建制立法,即使不自以為貴,而天下能大治,則他是霸主。這樣,三種君主之用心與治國的效果成反比,用心愈少而治效大者為上,用心愈多而政治事業(yè)未必最好——最重要的是君主能掌握道之樞要。

《兵法》篇也是從君主掌握“道”這一層面來分別皇、帝、王、霸的。該篇云:“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帝、王、霸四者應有差別。尹注認為前三者皆“隨世立名者,其實則一也”,是不合原義的?;誓軓氐琢私狻耙弧?道),帝只能察覺“道”,對道的了解和把握與皇猶且有間。王之修養(yǎng)達到由“道”落實到人生修養(yǎng)而成的德,其修養(yǎng)不如帝,霸者又是等而下之,用權(quán)謀打勝仗以稱霸稱雄。戰(zhàn)國末期,諸子倡言皇,凌帝而上之,故有三皇五帝說。該篇應該寫于戰(zhàn)國末期。

《幼官》篇則從儒家角度來分別帝、王、霸,云:“常至命,尊賢授德則帝;身仁行義,服忠用信則王;審謀章禮,選士利械則霸?!薄T摴?jié)認為:君主若重用有德有才者則為帝,蓋重用德賢則彼輩必多獻策建言,有利治國,且臣勞君逸。君主貴在知人善用。若君主自己行仁義,必求事事表率群倫,勢必勞疲不堪,然使天下風從景仰,也可為王。霸者則不免要運用謀略、強調(diào)以禮樂制度來規(guī)范臣民,并以行軍來建立威信,所費之心思、力量都較諸帝、王辛苦。這樣,該篇是從君主之用心、用人、建立法制等方面來分別帝、王、霸。

《霸言》篇有一節(jié)也從儒家的角度來論王、霸之別:“夫豐國之謂霸,兼正之國之謂王。”尹注:“豐國”指“自豐其國”,“兼正”指“兼能正他國”。所以,霸者使己國強大而已,而王者不僅使己國富強,而且使他國也能進入正軌。這樣,王者在道德、政策等方面對他國產(chǎn)生正面影響。該篇又說:“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彼^“爭人”,是指爭取民心,要爭取民心,必先使百姓有土地,以解決溫飽問題。這一看法和《孟子·離婁上》中“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之說相同。

另外,《樞言》篇前部份也以儒義來闡釋為政之道,認為君主治國要選賢慎貴、慎民置官,慎富務(wù)地,重視賢能、民眾、土地這3大要素。君主對這三者的重視程度不同,就決定他們的治國水平、境界:“王主積于民,霸主積于將戰(zhàn)士,衰主積于貴人,亡主積于婦女珠玉,故先王慎其所積?!比艟髂苤匾暶癖姷母l?,必得民心,就能稱王。若君主只依靠戰(zhàn)士來東征西討,開疆辟地,以維持政權(quán)的穩(wěn)定,只能稱霸。若君主只依靠權(quán)貴,而忽視賢能、百姓,那么,國家必然衰竭不振。若君主沉迷聲色,玩物喪志,必然國破家亡,成為階下之囚。《樞言》篇以重視人民為前提,以君主對百姓的態(tài)度,把君主分為這4等。

《山至數(shù)》篇記管子對齊桓公說:“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殘國亡家藏于篋?!薄F湟饧?/p>

稱王的君主能藏富于民,稱霸的君主則藏富于大夫,至于殘國之君,則只中飽私囊。這一節(jié)是從國家財富分配來論王、霸、亡主的??捶ê蜕衔乃稑醒浴菲嗤?,不過該節(jié)側(cè)重從財富角度為出發(fā)點。另外,這節(jié)文字也和上文所引《荀子·王制》篇的說法相同。

最后,《治國》篇從經(jīng)濟角度論王、霸、亡之別。該篇認為,治國之道最重要的是先使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就安鄉(xiāng)重家,相反就“危鄉(xiāng)輕家”、“陵上犯禁”。而要使百姓富裕,就必須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反對“末作文巧”的知識活動。當時,農(nóng)作物應以粟作為重要的糧食,因此,該篇強調(diào)君主重視粟與國家興亡的密切關(guān)系:“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栗也者,地之所歸也?!薄R庹呔髦匾晣裰厮?,則國家會富強,進而一統(tǒng)天下。否則,只能成為霸者,甚至是亡主了。

縱橫家也談帝、王、霸三者。蘇秦最初見秦惠王時,以連橫說惠王:“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zhàn)續(xù)之。”分別了帝、王、伯(霸)三者,這三者除了在時代上有先后之外。沒有說明他們的具體差別。范雎說秦昭王云:“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賢而死,烏獲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他指出了五帝、三王、五伯(霸)在時代上有先后之別,并且給三者以價值判斷:五帝為圣,三王為仁,五伯為賢,圣的德行、治績比王高,王又比伯高。范雎對五帝、三王、五伯皆給以正面評價??梢?,五帝、三王、五伯之治道仍是縱橫家的楷模,認為皆值得戰(zhàn)國時君的效法,主要是希望戰(zhàn)國君主能建立像他們一樣的豐功偉業(yè),既能收到富國強兵、統(tǒng)一天下之效,又能名垂史冊,為后世君主效法。

帝道、王道、霸道說不僅是先秦的一大思潮,到了秦漢,仍然在士人階層中盛行。編撰于秦代的《呂氏春秋》,對帝、王、霸三者也有看法。《諭大》篇云:“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正殊俗矣。湯……既足以服四荒矣。武王欲及湯而不成,既足以王通達矣。五伯欲繼三王而不成,既足以為諸侯長矣?!?。這里明顯分別了帝、王、霸三者統(tǒng)治之效,等而下之。舜不能號令古代,但是已成為帝,可以號令時人。禹不能成為帝,只能改易異方殊俗。湯不能移風易俗,只能使荒服服從。武王猶不如湯,僅能臣服海內(nèi)諸侯。五伯則只能為諸侯之長。該篇明確指出舜、武王、五伯為帝、王、霸之代表,時代愈早,其治道愈善愈高,明顯有厚古薄今之觀念。《務(wù)大》篇有相同記載,不贅。

《先己》篇云:“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殺,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強焉?!备哒T注五帝指黃帝、高陽、高辛、堯、舜,三王指夏、商、周,五伯指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這也明顯指出時代愈早,治道愈隆。該節(jié)以道家的角度來看治道之隆衰:五帝以無為道德治化天下,三王先教后殺以治,故治事有成功,五伯用兵稱雄,又等而下之。這里以德、功來衡量帝、王,受到春秋立德為上、立功次之的觀念所影響。

帝、王、霸之等差,不僅先秦諸子言之,漢代諸子也言之?!栋谆⑼?號》篇云:“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yōu)劣也。”這是從道德修養(yǎng)境界來分帝、王之別,帝優(yōu)于王。

帝、王、霸之別,尤其是王道與霸道之別,成為中國政治史、政治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觀念,儒者以此來衡量君王施政之得失、修養(yǎng)之高低,并給予適當?shù)脑u價、定位。

最后,簡要說一下先秦時期出現(xiàn)帝道、王道、霸道說的時代背景。

諸子首先分別王道、霸道,到了戰(zhàn)國后期,才在王、霸之上提出帝道。帝凌王、霸而上之。這種稱謂的轉(zhuǎn)變,應該和戰(zhàn)國時期的政局有關(guān)。戰(zhàn)國初中期,各國諸侯稱王。如公元前344年魏惠王自稱為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到徐州朝見齊威王,尊他為王,齊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即所謂徐州相王。徐中舒先生認為這是戰(zhàn)國史上一件驚人之事,否定了周王獨尊的共主地位,對周室予致命打擊,周天子連虛名也不能獨享。。其后秦于公元前325年稱王。魏國國力進一步削弱,為了抵抗秦,爭取與國。魏王與韓威侯在巫沙相會,并尊韓為王。但魏仍感力量單薄,所以在公元前323年約會韓、趙、燕、中山,互相稱王。其后形勢發(fā)生變化:大國不斷吞并小國,合縱連橫出現(xiàn)。由于各大諸侯已經(jīng)稱王,王號不那么尊貴了。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在宜陽自稱西帝,尊齊愍王為東帝,這就把原來上帝的稱號作為國君的尊稱了。從此以后,帝成為比王更尊貴的稱號。

因此,公元前323年和288年是兩個重要的年份。公元前323年前后,孟子、商鞅、荀子都健在,而且比較活躍。到了公元前288年,荀子、鄒衍、韓非、呂不韋、稷外學派諸子如接子、田駢、慎到、還有《管子》學派等比較活躍。這樣,他們受到政治局勢影響,有意識地提出帝道說,并將帝凌駕于王、霸之上。

三、結(jié)論

通過上文所論,可見《鹖冠子·博選》篇提出的五至論有其理論淵源。雖然《博選》篇寫成于秦代,但是,它反映了先秦諸子對五至論的重視。諸子提出的理論也受到時代影響。當各國爭雄,稱王尊帝的情形出現(xiàn)時,諸子也因應時勢,提出帝道、王道、霸道說。這樣,五至論與帝、王、霸三道說有緊密的關(guān)系。這些說法都是諸子關(guān)心國君怎樣統(tǒng)一天下及統(tǒng)一后怎樣治理的問題,以及他們作為知識分子在統(tǒng)一前后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能作出的貢獻而提出的看法??梢哉f,這是先秦諸子對自己的價值和歷史作用進行自我反思的結(jié)果。不僅先秦諸子,其后的秦漢士人也如此。他們雖然生活在大一統(tǒng)的時代里,但是仍然在探討士的價值和理想的治國之道,還在探討五至論和帝、王、霸說??梢哉f,五至論和三道說是先秦迄漢代的兩大重要思潮,而后者更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恫┻x》篇雖然沒有充分闡明帝、王的具體內(nèi)涵,但是其歷史地位還是由于前揭內(nèi)容而彰顯。

[作者楊兆貴(1971年-),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中國澳門]

(責任編輯:謝乃和)

猜你喜歡
王道霸道君主
貓歸誰
五張羊皮
埋個將軍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和諧君主帝嚳
Civilization
微趣圖
還書
呆若木雞
女導演 天生就愛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