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黛姮
嵩山位于今天的河南鄭州登封境內(nèi),其地理位置處于古代中國的“中心”,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古老的都城——夏都陽城建立于嵩山東南。龍山文化晚期,從夏迄周,國家政治中心都位于距嵩山400公里范圍內(nèi)的區(qū)域,由此形成了在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文化區(qū)域概念——“中原”。
城邑、文字、青銅器是中國文明形成的主要標志,它最早出現(xiàn)于中原地區(qū)的嵩山文化演進過程中,成為中國文明形成的重要地域。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個王朝均以這里為中心腹地,可以說明中原文化直接推動了中國文明的最后形成。在中國文明形成多元一體的格局中,以嵩山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構成當時中國境內(nèi)諸文化的核心,成為推動中國境內(nèi)各種文化交匯激蕩的搖籃,孕育了中國文明的形成。
位于嵩山南麓的陽城被視為“天地之中心”,隨之嵩山至遲在公元前11~前8世紀的周代就已被命名為中岳(《周禮》),很早就被帝王選中作為禮制活動場所,即帝王以此作為與天神溝通對話的神圣之山。自春秋時期開始,帝王到中岳嵩山進行“封禪”,并從此確立為制度,被后世歷代帝王所遵循。因而這里興建了滿足祭祀活動所需的建筑,保留至今的東漢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以及由太室祠延續(xù)演變而來的中岳廟,正是這種禮制封禪文化興盛的證明。
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始終以依托政治力量為特點。佛教在嵩山的發(fā)展正是由于嵩山具有緊鄰政治中心汴、洛兩京的區(qū)位優(yōu)勢而成為近畿名山。因此這里很早就成為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并一直延續(xù)至今?,F(xiàn)存的嵩岳寺塔、凈藏禪師塔、永泰塔、會善寺大殿、少林寺及初祖庵、塔林,還有數(shù)十處佛寺塔剎遺跡,表明佛教文化是嵩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嵩山文化的另一特點在于這個地區(qū)的文化教育活動,也是因為“中”的區(qū)位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獨特地位而聚集、發(fā)生的。例如在宋代,因為嵩山離都城不遠,便于知名學者前來講學,于是就有了嵩陽書院這樣的知名書院。宋代正當中國建立書院初期,嵩陽書院是北宋時期影響最大的四大書院之一。
嵩山還是古代科技活動的場所,由于陽城自古就被視為大地的中心,成為中國天文學家進行天文觀測的重要地點。相傳周代即已在陽城開展天文觀測活動,故唐代在其址豎立石表名之日“周公測景臺”,元代又在其后建立觀星臺。
嵩山歷史建筑群各自所在的山水環(huán)境、景觀面貌均十分優(yōu)越,它們背倚嵩山,群峰環(huán)繞,古樹蔥郁,“形勢絕勝”,是為古代建筑選址和環(huán)境處理的優(yōu)秀范例,其環(huán)境藝術感染力至今猶存。
以嵩山為背景所形成的多種文化景觀,自公元前21世紀起一直綿延至今,其所具有的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的載體,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各自體現(xiàn)出不同的興旺與發(fā)展,但其始終作為一個文化景觀的整體而存在著,其中的各單體之間有著緊密地聯(lián)系,從各個側面勾畫出作的才能。嵩山歷史建筑群以悠久的歷史和多樣的類型,表現(xiàn)出人類創(chuàng)作的智慧。
中國封禪文化的杰出建筑范例
中國歷代國君封禪祭祀山神的活動,從春秋初年開始一直持續(xù)了兩千多年。這種活動的產(chǎn)生,并引起歷代封建帝王的熱衷,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古代是以農(nóng)耕文化為主導的社會,帝王們不得不關注大自然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他們對于不能控制的自然現(xiàn)象只好祈求“神”的幫助,并通過禮制崇祀活動,來強化“君權神授”的觀念,確立其皇權的正統(tǒng)地位,將單純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轉化成為禮制規(guī)范。
有些朝代提出以禮為治國之本,并稱可以“鎮(zhèn)服四海,夸示外國”,以此作為統(tǒng)治者的精神支柱。因此從嵩山開始的封禪活動一直延續(xù)不斷,在空間上發(fā)展成五岳,隨著嵩山被命名為“中岳”而出現(xiàn)東、西、南、北岳。在時間上長達近二千年之久。
封禪活動,起源于嵩山,發(fā)展成五岳,影響到全國,嵩山成為這種封禪活動的鼻祖。到過嵩山的皇帝有漢武帝、武則天、乾隆等,每年的封禪活動即使皇帝本人未能親臨,也會派大臣前往。歷代有案可查的封禪活動可達數(shù)百次之多。
以太室闕、中岳廟為代表的嵩山禮制文化建筑,是祭祀山神舉行封祀活動的場所。漢代太室闕為禮制建筑太室祠前的門闕,距今已接近1900年;由太室祠演化成的中岳廟是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岳神廟宇。從保存在中岳廟內(nèi)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廟圖碑》可以證實,現(xiàn)存的中岳廟大體上還保留著近一千年前這座祠廟的廟制格局。中岳廟既保存著始建初期的遺物——太室闕,又保存了近一千年前該廟的金代圖碑,這在國內(nèi)是少有的,在岳廟類建筑中是無與倫比的。其他岳廟建筑群的完整性與之相比皆顯遜色,且無見證其歷史格局的圖碑留存,嵩山的禮制建筑成為全國同類建筑的形制典范。
中國古代建筑以群體組合為重要特征,由太室闕和中岳廟構成的建筑群,是古代祠廟建筑群空間處理的杰出范例。從太室闕開始,具有長長的前導空間,過遙參亭、天中閣后,建筑沿著縱軸均衡布局,左右對稱,經(jīng)過四進院落,空間逐步收緊,之后才到達廟內(nèi)最重要的崇祀空間——中岳大殿(峻極殿),殿前兩側廊廡并列,氣氛肅穆莊嚴。其后的寢殿、御書樓院落空間縮小,富有人文氛圍。后部遠處山上的黃蓋亭成為這組建筑空間交響樂的尾聲。在中軸的兩側還有幾組附屬建筑,皆作小院落形式,烘托著中央群組。
中岳廟整體上采用傳統(tǒng)的前朝后寢格局,個體建筑殿字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壯麗,廊廡平淡簡素,共同塑造了氣勢不凡的建筑群,體現(xiàn)出儒家文化對中國古代建筑群總體布局的深刻影響。它反映了中國建筑發(fā)展史上,公元10~12世紀的禮制建筑的空間藝術成就,表現(xiàn)了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體空間處理手法,被后世各種大型建筑群所借鑒。在登封,除了太室闕之外,還保留著另外兩組漢闕,即啟母闕、少室闕,它們常常被統(tǒng)稱為漢三闕,作為極少的漢代建筑遺存尤為珍貴。其造型樸拙,既具有石構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細部處理上反映了木構建筑的若干特點。三闕身上的200余幅形態(tài)夸張、富有浪漫氣息的畫像,是雄大深沉的漢代藝術的集中反映。通過那一幅幅的畫面,向人們訴說著漢代的社會生活面貌。有的畫面描繪著中原地區(qū)有關夏民族的傳說、圖騰以及有關當時統(tǒng)治者或民眾的故事;有的表現(xiàn)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游戲場景,如踢球的“蹴鞠”,?;⑾喽返摹敖堑帧薄岸冯u”“獵兔”“訓象”等。還有的刻畫了西域魔術,反映著中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凡此種種都是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透過這些生動的畫面把人們帶到二千年前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
一部具象化的中國佛教建筑史
在佛教傳人中國后的第三年即東漢永平十三年(70年),嵩山開始建造佛教寺院,至今這里還保存著許多各個時期的宗教建筑遺物。嵩岳寺塔為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磚塔,至今已有近1 500年,凈藏禪師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距今已經(jīng)1260年;永泰寺是中國古代第一座尼寺,其中的唐塔為唐代密檐塔的杰出代表;創(chuàng)建于北魏時期的少林寺由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三部分組成,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同時又是武術故鄉(xiāng),其基址一直未變;初祖庵大殿是中原地區(qū)僅存的北宋木構殿堂的精品,為宋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少林寺塔林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僧人墓塔群,自唐至清延續(xù)一千多年而建造不絕,反映了少林寺及其所在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狀況和宗教制度等多方面的歷史信息。從這些佛教建筑遺存可以看到其既表現(xiàn)出佛教傳播對政治的依附性,又真實記錄著佛教建筑與西域、印度的文化交流,其不同年代的佛教寺院和佛塔展示著中國佛教建筑的發(fā)展變化,在中國佛教建筑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塔是中國佛教建筑中最具有特點的建筑,佛塔的位置變化反映著佛寺平面構成的變化。早期的佛寺建筑群由中國傳統(tǒng)院落式建筑群發(fā)展而來,只是在其中添加了佛塔,作為“佛”的象征,同時也是禮佛的對象。因此早期的佛寺建筑群多以佛塔為中心,這種佛寺構成的年代在公元2~6世紀,嵩岳寺是中國這個時期惟一留存于世的以佛塔為中心的寺院。公元7世紀以后,逐漸形成以佛殿為中心的布局,塔的位置有的在佛殿前,有的在殿兩側,還有的在寺院建筑群之前、后或旁邊。唐代的永泰寺塔即屬于在寺院旁邊的例子。宋代的少林寺內(nèi)的塔則屬于在寺院佛殿旁邊的例子。這幾座寺院中佛塔所處的不同位置,正是不同時期佛寺平面布局發(fā)展的例證。
佛塔退居次要位置以后的寺院平面構成模式,可以少林寺為代表,其在寺院中軸線上布置著山門、大雄寶殿、方丈殿、立雪堂、千佛殿,形成層層院落,主要殿字兩側布置鐘樓、鼓樓、配殿。這座在嵩山腳下展開的佛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院落層層抬高,空間疏密有致,個體建筑嚴整對稱、等第分明。寺院中軸兩側的建筑布局錯落變化,但又不失寺剎之莊嚴。
嵩山佛教寺院中保留的若干具有特色的殿堂建筑,無論從文化上還是從技術上衡量,它們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作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其北部保存至今的初祖庵,是紀念禪宗達摩初祖的庵堂。來自印度的高僧達摩,在佛教傳播中具有重要地位。初祖庵中的達摩面壁亭是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直接見證。少林寺的發(fā)展顯示著禪宗作為佛教文化中最興旺的宗派,在嵩山有著深厚的基礎。
同時少林寺又是少林武術的發(fā)祥地,早在唐代,少林武僧就曾經(jīng)為抗擊兵匪保護寺院作出貢獻。寺中的明代建筑千佛閣和清代建筑白衣殿、地藏殿中均留有壁畫,真實的記錄了明清兩代少林武僧練功的場景。這種禪武結合的寺院,在佛教發(fā)展史上也是個性獨具的。
嵩山佛教寺院中的木構佛殿尚存有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遺物,宋代的初祖庵大殿、元代的會善寺大殿、明代的少林寺千佛殿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初祖庵大殿是一座造型優(yōu)美的宋代木構建筑,采用制作規(guī)矩的斗拱承托著出檐,室內(nèi)的木構架卻盡其自然不拘程式,利用木材天然的彎曲順勢抵抗彎矩和剪力,轉角節(jié)點部位巧妙地依靠懸挑的斗拱將荷載傳給構架。這個大殿所采用的石柱、石制墻裙,是宋代石刻藝術精品,石柱上的寶相花、蓮荷花婉轉自然,化生童子神采奕奕。初祖庵大殿建造的年代幾乎與北宋官方頒發(fā)的建筑法規(guī)《營造法式》成書的年代相同,它的技術做法和裝飾手法可算是對《營造法式》規(guī)定制度的注解,無論是斗拱的尺寸,做法,還是構架的結點處理,無不遵循《營造法式》。其石構件所采用的雕刻題材、花紋品類、雕飾手法也與《營造法式》中的石作制度規(guī)定相同,是宋代建筑遺物中珍貴的實例。
會善寺大殿顯示著元代木構建筑的典型特征,總體造型端莊、典雅,在嵩山的木構建筑中其技術做法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少林寺的千佛閣為明代木構建筑,白衣殿為清代木構建筑,這兩座殿宇則體現(xiàn)出明清時期河南地方性木構建筑的技術特點,這種做法使得寺院建筑風格更加世俗化。
嵩山的佛塔,歷史悠久、形式多樣、數(shù)量眾多,其形制分屬密檐塔、樓閣塔、亭式塔、喇嘛塔等各種類型。其用材包括磚、石、琉璃。其高度從40米到1米多均有,其平面形式包括正方、長方、六邊、八邊,十二邊、圓形等不同形態(tài),且體量差異大,造型豐富,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嵩岳寺塔作為佛教鼎盛時期北魏的遺物,在佛塔的型制上有著極大的開創(chuàng)性。它的建造與公元6世紀初中原有過一次西域沙門大規(guī)模遷入的背景有關。從塔身上段的拋物線形輪廓,下段塔門采用的火焰券形門洞和壺門獅子的裝飾等,反映了中土建筑藝術與西域、印度的交流。該塔整體秀麗、剛勁而挺拔,細部制作精致而質(zhì)樸,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這座塔更以其先進的結構方式——簡體結構而夸耀于世,堪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簡體結構建筑。19世紀在現(xiàn)代建筑中開始出現(xiàn)簡體結構,這種結構至今仍被作為高層建筑首選的結構方式之一,其優(yōu)越的力學性能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嵩岳寺塔采用磚疊澀砌筑的簡體結構,設計嚴謹精密,技術手法科學合理,足以承受較大的側向荷載壓力,保證了塔體的穩(wěn)定。塔上所使用的磚,為經(jīng)過嚴格挑選的高質(zhì)細膩的青磚,耐壓和耐腐蝕性都很好;磚層間采用黃土泥作為黏合材料,塔外壁所敷白灰皮不僅具有美觀的效果,同時還對塔壁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可防止雨水滲入磚砌體。此塔經(jīng)歷了將近1500年的風雨、雷電、地震等自然侵襲而巍然屹立,反映了我國古代工匠杰出的才智。
永泰寺唐塔是唐代佛教興盛時期的遺物,純粹以磚砌筑,造型簡潔,不加雕飾。塔身輪廓也是和緩的拋物線形,秀麗挺拔,每層砌磚精確而質(zhì)樸。永泰寺的明塔采用喇嘛塔式樣,造型秀美,在嵩山地區(qū)的明代佛塔中屬上乘之作。
凈藏禪師塔比例和諧,細部刻畫精致,是最早的八角形塔的遺例,也是我國現(xiàn)存單層古塔中造型最優(yōu)美的實例之一。
少林寺塔林中的塔更為豐富多彩,“塔林”是這座寺院埋葬歷代高僧遺骨的墓塔群。佛教傳人中國以后,佛教建筑迅速漢化,然而高僧墓葬卻仍保留著印度佛教萃堵波(Stuba)的遺俗,塔林正是在這種狀況下出現(xiàn)的建筑。少林寺塔林是中國現(xiàn)存佛寺中最大的一處墓塔群,向人們展示著唐代以后不同時期墓塔在年代、造型、藝術風格等方面的變化,從中可窺見磚塔發(fā)展之一斑。古塔的形式、大小、層數(shù)的多少所具有的等級制度之烙印,反映出佛教建筑也無例外的受到儒家倫理文
化的制約。塔林中還出現(xiàn)了個別鑲嵌、雕刻八卦圖案者,表現(xiàn)出佛、道文化的相互借鑒。塔林中的喇嘛塔則是禪宗與其他佛教宗派之間相互融合的產(chǎn)物。
嵩山的古塔記載著中國古塔發(fā)展的歷史,反映著不同時代藝術風格之變化,是中國古塔建筑藝術的寶庫和重要代表。
具有杰出的世界性價值的科技建筑——觀星臺
建于元至元年間的科技建筑——觀星臺,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最杰出的天文建筑。天文的觀測是制定歷法的基礎,在中國對于歷法的重視可以追溯到遠古。處于“地中”的陽城自西周以來歷代一直是重要的天文觀測場所,古人有所謂“立竿見表”,用來觀察時間的變化,后來采用“圭表”測日影,根據(jù)日影長短和方向來確定節(jié)氣,尋找日、月、星、辰運動的規(guī)律,作為制訂歷法的依據(jù)?!肮绫怼庇晒绾捅斫M成,表是直立的竿子,圭是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子,多用石材或銅材制作,兩者共同組成一座測量日影的儀器。一般的表高8尺,由于表的長度較短,測量精度受到限制。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建造的觀星臺,通過磚砌臺體來構成圭表,臺身為磚砌覆斗形建筑,有明顯收分,下大上小,下邊寬16米多,臺高9.46米,在臺身北面,設有兩條對稱磚石踏道,可盤旋登臺。臺的北側中軸線位置從臺底到臺頂設有豎向凹槽,凹槽的南壁垂直向下,這個凹槽相當于直立于地面的“銅表”,這種特殊的表不會因刮風下雨而受到影響,于它的頂部架設橫梁,從臺底至橫梁總高40尺(相當于12.8米)。臺底地面在凹槽正北用36塊青石平鋪成石圭(俗稱量天尺),通長31.19米,圭和表互相垂直,用以測量日影的長度。
整個觀星臺造型端莊巍峨,如同一座建造精密的天文儀器。觀星臺的表總高是原有8尺之表的5倍,圭的尺寸也隨之加大,并在圭的表面放置可以平移的“景符”,將日影通過小孔聚焦,使測量太陽投影變化的精度大大提高。郭守敬利用這種新型的圭表以及他發(fā)明的仰儀、簡儀等天文儀器共同測得天文數(shù)據(jù)空前精密,觀星臺與全國各地總共27處觀測點所得到的觀測成果,為修改歷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于是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中國誕生了一部新的歷法《授時歷》。利用觀星臺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接近現(xiàn)代科學儀器,例如回歸年長為365.2425日,比現(xiàn)在采用的陽歷僅差0.0003日,相當于26秒?!妒跁r歷》科學價值巨大,曾遠播日本、朝鮮、越南。比16世紀末產(chǎn)生在歐洲的格列高利歷法早了近300年。觀星臺整座高臺所用青磚堅固,砌筑十分精確,反映了13世紀中國科技建筑的建造水平。
見證中國五代~清末(公元10~18世紀)教育發(fā)展的嵩陽書院
書院建筑是中國古代教育建筑發(fā)展的組成部分,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書院有嵩山的嵩陽書院、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的睢陽書院等。嵩陽書院曾經(jīng)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嵩陽書院設立之時正值中國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全國及各州縣均設立有官學,除中央官學之外,地方分別有“州學”“府學”“縣學”,屬于從基礎文化到??莆幕膶W校。書院的性質(zhì)與官學不同,是具有研究院性質(zhì)的學校,專門邀請有威望的學者前來授課,嵩陽書院就曾有著名學者鄭遨、種放,理學家程頤、程顥等人來講學,至今院內(nèi)留有二程(即程頤、程顥)于北宋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年)在此講學時手植的槐樹。嵩陽書院以傳播理學而著稱于世。大政治家司馬光曾在此編寫過著名的《資治通鑒》的部分章節(jié)。在唐宋之際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如蒙正、趙安仁、錢若水、陳堯佐、滕子京等人皆出于此。
嵩陽書院采用院落式格局,前后共五進,最初的建筑有講堂、齋房、藏書樓等,以后陸續(xù)增建了先圣殿、道統(tǒng)祠,以及程朱祠、麗澤堂、三益齋、四勿齋,添修了泮池,顯示出對儒學的推崇。從這座書院所設祭奠先師的殿堂、講堂、齋舍、藏書樓等,可以看出其雖由寺院改建而成。但仍不失宋代書院規(guī)制。
書院內(nèi)的個體建筑皆采用硬山頂、灰磚墻、木菱花窗。它們那高聳的山尖、山墻螭頭上的磚雕,乃至窗子上的木菱花,都表現(xiàn)著濃郁的地方建筑特色。院內(nèi)還保留了漢代以前栽植的柏樹,樹齡達4500年。嵩陽書院地處嵩山腳下,背靠峻極峰,南臨雙溪河,東側更有疊石溪緩緩流過。環(huán)境優(yōu)雅,是一處學術研究討論的絕好場所。
嵩山歷史建筑群的綜合文化特征
1嵩山歷史建筑群所反映的儒家文化影響
嵩山歷史建筑群包涵古代的禮制、宗教、民俗,乃至于域外文化,呈現(xiàn)出彼此交融共存的特征。但作為強勢文化的儒家文化卻深深地影響著其中的每一種文化,當時依托儒家文化所形成的禮制規(guī)范不僅有專門的禮制建筑,用于舉行專門的崇祀活動,而且左右著其他類型的建筑。觀星臺作為天文建筑,在總平面中卻與祭祀儒家圣人的周公廟、帝堯祠結合在一起。嵩陽書院作為中國最早的直接傳播儒家學說的場所,也設有祭祀儒家圣賢的殿堂,并有很多名人在此駐足,反映著嵩山作為東方儒家文化核心地之一的長久凝聚力。宗教文化本是從外域傳人者,在嵩山不但寺院殿堂構成、布局仍難脫禮制規(guī)范,就連墓地也要區(qū)分長幼高下。
2嵩山歷史建筑群與環(huán)境的親和性
嵩山歷史建筑群位于太室山、少室山及其臨近區(qū)域,每個建筑群所處的環(huán)境大多山水形勢優(yōu)良,建筑群布局因山就勢,高下自如。所選地段的小環(huán)境,皆背山面水,共同特點是或河水從前流過,或澗水繞門。中岳廟太室闕以南有奈河,少林寺山門前有少溪河,嵩陽書院門前有雙溪河、東側有疊石溪,永泰寺有來自東側的永泰小溪,凡此種種皆如是。二千多年來,這些山水環(huán)境基本保持良好,每幢文物建筑周圍的山水環(huán)境均無根本性的變化,大量的古樹名木被保存下來,成為自身歷史真實性的直接見證,為人們留下了古代建筑選址的優(yōu)秀案例,正如墨子所指出的那樣,“高勿近早而水足用,下勿近水而溝防省?!贬陨綒v史建筑群雖然近水,但因本身處在緩緩的坡地上,均無需溝防而泰然。
3借助磚石雕飾訴說歷史
嵩山歷史建筑群中存在大量精美的磚雕和石雕,向人們訴說著當時的社會生活、人們的好惡、時尚的追求,形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漢三闕所雕的動物,總體造型強勁有力;嵩岳寺塔上的磚雕獅子簡練傳神。初祖庵石柱、檻墻的雕刻更是生動自然;塔林中的元代磚雕花卉在幾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栩栩如生。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盡收眼底。建筑群中還有眾多的古代碑刻、壁畫等類型的文物遺存,也成為人們從另一面解讀作為文明發(fā)祥地的中岳嵩山,在文明起源和文化融合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嵩山歷史建筑群中還保存大量碑刻,其中如《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的碑體造型、雕刻技藝和書法藝術均為上乘,為唐代碑刻的代表作,同時還可以從該碑的字里行間讀出立碑人的思想和社會政治,反映了唐明皇受奸相左右乞求長生不老而荒疏政務,致使唐代由盛變衰的歷史。少林寺的《達摩一葦渡江碑》反映著佛教禪宗與少林寺的密切關系。其他的幾百通碑,在我國古代碑刻發(fā)展史以及雕刻史和書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堪稱中國古代雕刻和書法的藝術博物館。大量的題額、銘記包含篆、行、草、隸、楷各體,反映了漢代以來中國書體的演變歷程。
以嵩山歷史建筑群為載體的嵩山文化景觀,集中代表了中國古代核心區(qū)域的文化,它的傳承、發(fā)展造就了色彩斑斕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嵩山歷史建筑群保存的真實性、完整性方面更是無與倫比的。不但在總體布局上,而且在個體建筑中;不但在環(huán)境遺存上,而且在群眾對其認知上皆可舉出若干例證。那些歷代的有著紀年的建筑、碑刻遺物,有著幾千年樹齡的古樹,乃至歷代眾多的文獻,無不見證著它的歷史。同時從它們在文化史、科學史、建筑史上所具有的獨特價值,更證明其是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遺產(chǎn)標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