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社會中出現的大量“X門”語言現象進行形式和語義的分析發(fā)現,認知的隱喻化使其產生了新的語義。而這種語義的虛化投射作用在語言形式上,“X門”便逐漸出現了語法化的趨勢?!癤門”在語法化的起始階段,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但是否能發(fā)展成真正的詞綴,尚未可知。
關鍵詞:“X門” 語法化 隱喻
一、“X門”的語法化過程
(一)“X門”外來詞階段
“X門”的用法最初源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Watergate Case(水門事件),水門事件發(fā)生后不久,復合詞watergate中的單詞gate(原義為大門、閘門)被演變成了全新的英語詞根,表示“丑聞、事件”。30多年來,英語里已經習慣把各種各樣的丑聞或影響比較大的事件稱作“~gate”。漢語從“水門事件”發(fā)生的那一年起,在報道國外事件中,陸續(xù)使用一些“~gate”借詞,如:伊朗門(Irangate)、檔案門(filegate),拉鏈門(zippergate)、虐囚門(prisonergate)、情報門(intelligencegate)等。
(二)“X門”新造詞階段
2004年3月19日,臺灣陳水扁遭槍擊。3月29日,國際知名財經媒體彭博(BL00MBERG)通訊社從臺北發(fā)稿時創(chuàng)造了新詞“bullet-gate(子彈門)”。很快,“子彈門”在港臺用開了。至此以后,“X門”新造詞開始大量產生。通過Google和百度兩大搜索引擎隨機收集漢語“××門”的相關語料,百度找到相關網頁約3,080篇,Google約有1,600項符合“××門”事件的查詢結果。粗略統計,從2006年1月到8月底,僅僅8個月時間,媒體包括網絡爆出至少30個中國式的“××門”:饅頭門、銅須門、郵件門、電話門、解說門……①
(三)“X門”的語法化階段
通過調查發(fā)現,“X門”借入和使用之初都包含了某些特定的內涵,如“政治事件”“丑聞”“轟動效應”等。然而,反觀如今的媒體報道,“X門”新造的詞語,都超出了這些原有內涵,而產生了一些新的涵義。如張誼生列舉了“負面消息”“轟動效應”“處境尷尬”“意外曝光”“公眾人物”“恐非屬實”六項內涵義。②
“X門”不僅在語義已經失去了其漢語本義,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而且在語法意義和構詞能力等語法功能方面也發(fā)生了質的變化,逐漸成為了一種隱喻性附綴。
二、“X門”的語義隱喻化
(一)“X門”的形式
1.“X”的形式
首先,從音節(jié)上看,常見的“X”幾乎都是雙音節(jié)語素或語素組。如“艷照門”“師洋門”“誠信門”“工資門”等。專有名詞充當的“X”以雙音節(jié)為主,也有一些是三音節(jié)或三音節(jié)以上。如“伊拉克門”“印度可樂門”等。
其次,從“X”的構成看,一般為名詞性語素,也有部分動詞性語素或動詞性語素組。例如,同樣都是表示某人吸毒,既可以用名詞“毒品門”,也可以用動詞詞組“吸毒門”,表達效果基本相當。
從語義角度來看,幾乎所有的“X”都是用來直接或間接指稱事件的,如“艷照門”“誠信門”等。在名詞性“X”當中,與某事件相關的人名地名,常被直接用來充當“X”。如“師洋門”“伊朗門”等。
總之,“X”大多為與事件之間或間接相關的名詞性雙音節(jié)語素或語素組。
2.“X門”的形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X門”大多是三音節(jié)詞。通過從網絡上搜集到的語料可知,“X門”在句中多為體詞性成分,大都可作名詞。語義相當于“X事件”。
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幾乎所有的“X門”都是由引號加以標示的。
(二)“X門”的語義隱喻化
“X門”在形式上附著于名詞性雙音節(jié)語素或語素組,在語義上則表現為認知隱喻化?!癤門”的語法化過程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發(fā)展變化,而且也體現了人們認知心理的變化。隱喻的認知基礎是“意象圖示”,它們來源于日常生活,在概念的映射中起著重要作用。隱喻就是用一個具體概念來理解一個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現在常說成是一個認知域在另一個認知域的投射?!伴T”的本義是“建筑物、車船、廣場等的出入口;也指出入口處的關閉裝置”③門的后面一般是封閉的空間,是進入房間的必經之路。而“X”如前所述,一般是與事件相關的地點、人物、或事物,而“X”的選擇的是其中最具事件代表性的一個要素。“門”原本屬于空間認知域,通過“門”,可以將室內的情況一覽無余。其源認知域認知圖示如下:
當X事件屬于個人隱私或是某人處境難看而又引起公眾廣泛關注的話,這個事件的隱喻機制,相當于源認知域的房間,而門則相當于了解事件的途徑。隱喻認知域如下:
在這個隱喻機制下,本是空間概念域的實體——門,被隱喻化了,成了非空間概念域“門”。將事件曝光,是了解事件的途徑和手段。
媒體報道就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認知心理,最大限度地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與聯想??梢哉f,“X門”的語義隱喻效果與修辭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X門”的語法化——語綴
(一)幾個概念的界定
1.詞綴的界定
“詞綴(affixes)”這個術語是西方的舶來品,但是早在1919年,薛祥綏先生的《中國言語文字說略》中就提出了漢語中的相關概念④。作為一種孤立語,漢語詞綴不像印歐語詞綴那樣豐富和典型,而且漢語的構詞方式基本上以復合為主,附加構詞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漢語中的確存在詞綴,漢語詞綴的形式、性質、特點等都不等同于印歐語詞綴,具有突出的自身特點,比印歐語詞綴具有更大的任意性和復雜性。目前,一般認為詞綴應該滿足以下三點:第一,詞匯完全意義虛化,只表示某種抽象概括的語法類義;第二,位置固定,即總是在詞首或詞尾;第三,構詞能力強,其中尤其以“語義完全虛化”為主要標準。朱德熙先生明確指出,“詞綴都是定位語素”,“真正的詞綴只能黏附在詞根成分上,它跟詞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聯系,沒有意義上的關系?!眹栏癜凑者@種標準的話,可以稱得上“詞綴”的,只有“阿、第、初、老、子、頭、兒”等有限的幾個,呂叔湘先生稱之為“地道的詞綴”。依據這些標準確定的詞綴數量非常有限,而且學術界對詞綴的界定仍有分歧。大致獲得公認的有“初、老、第、打、子、兒、頭”等。
2.類詞綴的界定
類詞綴,也有人將其稱為準詞綴。早在1942年,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中就提到“有一些常用組成組合式復詞的成分(近似詞尾)……應該隨時留意”。這是現代漢語類詞綴研究的開端,但并未引起學者們的足夠重視。此后近20年,談及類詞綴的文章很少。1962年,呂叔湘先生的《說“自由”和“黏著”》(《中國語文》1962年第3期)再次提到“有點像詞尾的成分”,舉出了“人、家、界、負、度、量”等例子。1978年,呂叔湘先生的《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問世,提出了類語綴(類詞綴)這一術語,指介于詞根和詞綴(語綴)之間的語素。呂先生在文中明確提出了“類前綴”和“類后綴”的概念,指出“漢語里地道的語綴不多,……有不少語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綴或后綴”,并推斷“存在這種類前綴和類后綴可以說是漢語語綴的第一個特點。”關于“類詞綴”的界定問題,一般認為應符合以下幾點:第一,意義仍然存在,但開始不完全虛化,產生了某些附加意義;第二,構詞能力較強,可以產生大量的新詞語;第三,某些語素分布位置具有“定位性”,開始具有“黏著性”。如“化、者、超、性”等。
類詞綴作為一種構詞成分,其構詞方法近似于派生構詞法,構詞成語方便快捷,適應了人們的需要,于是類詞綴的數量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所以,有人又提出了新興類詞綴的概念。
3.語綴的界定
1978年,呂叔湘先生在《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中指出“漢語里地道的語綴不多,……有不少語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綴或后綴”,并推斷“存在這種類前綴和類后綴可以說是漢語語綴的第一個特點?!弊畛?,語綴的概念就是指現在所說的詞綴,后被語綴取代。目前大多數學者并沒有區(qū)分語綴和詞綴,而是將其混用:語綴即詞綴,類語綴即類詞綴。
(二)“門”界定為語綴
雖然大多數學者沒有將詞綴和語綴加以區(qū)分,但是我們認為,將“X門”一類詞定義為“類詞綴”欠妥,似乎定義為“語綴”更為恰當。
劉叔新認為,詞綴是一種可以與其他語素派生成詞的兼帶語法意義的語素。這類語素與其它原有語素結合成詞時,會產生某種語法性質的表現(如詞性),并往往改變原來的概念意義,從而成為另一個詞?!凹扔懈淖兏拍钜饬x的作用、又有語法作用的詞素是所謂詞綴”。
由前文分析可知,“X門”雖然有時能夠改變前面語素的詞性(動詞轉化為名詞),但是數量有限。不僅如此,前面語素的概念意義并沒有發(fā)生本質的變化,只是通過隱喻的方式,指代了整個事件。與改變概念意義相比,“X門”更像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由此產生的新詞,大多是臨時的,具有一定實效性的。也就是說,這些新詞并未真正進入漢語詞匯系統,成為固定詞語。與“化”“者”等類后綴相比,它似乎有著明顯的不同。
應該看到“類詞綴”(準詞綴)和“新興類詞綴”都是語言發(fā)展運動的中間過程,只是有些性質跟詞綴相距較近(“式”“化”),有些相距較遠(如“門”“熱”)而已。它們能否繼續(xù)發(fā)展,成為漢語詞匯系統中的“詞綴”都是未知之數。像“X門”這種剛剛起步,尚不穩(wěn)定,且其性質與“詞綴”相距較遠的后綴,稱之為“類詞綴”或“準詞綴”似乎還言之過早。但是我們可以把“類詞綴”(準詞綴)和“新興類詞綴”這些尚未成熟,尚待觀察的附綴放在一個連續(xù)的、有層次梯度的系統內加以研究,并將這個系統中的成員稱為“語綴”。
四、結語
“X門”的語法化是其語義隱喻化在語言形式上的投射,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促使“X門”的語法化,如語言的融合、語言經濟原則的要求等等,但我們認為,認知機制的隱喻化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X門”最初由外語借入之后產生了大量的新造詞,由于語義隱喻化,其詞義部分虛化,有詞綴化趨勢。我們將其定義為三音節(jié)語綴。它與其他語綴處在一個系統當中,雖然發(fā)展速度有快有慢,與詞綴相距有遠有近,但是都有向詞綴方向發(fā)展的趨勢。至于能否不斷前進、不斷向詞綴靠近、最終成為漢語中真正的詞綴,還有待考察。
注 釋:
①該項調查引自王望妮《“門”后的思考:“XX門”的社會語言
學解讀》。
②摘自《現代漢語常用詞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③周薦《漢語詞匯研究史綱》,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第16頁。
④薛祥綏在《中國言語文字說略》(1919年發(fā)表于《國故》第四期)中提出了“語根”“語系”的概念,說“語根不變,綴以語系,職因語系而明”,這所謂的“語根”“語系”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詞根和詞綴。
參考文獻:
[1]Ungerer,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外語教學出版社,2001.
[2]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重排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1.
[4]呂叔湘.說“自由”和“黏著”[J].中國語文,1962,(1).
[5]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3).
[6]宋伶俐.從漢語詞綴的定義看“詞綴化”[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6).
[7]王望妮.“門”后的思考:“XX門”的社會語言學解讀[J].外語教學,2007,(3).
[8]張誼生.說“X式”——兼論漢語詞匯的語法化過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2,(3).
[9]張誼生.附綴式新詞“X門”試析[J].語言文字應用,2007,(4).
[10]周薦.漢語詞匯史綱[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1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宋平潤 大連外國語學院研究生部 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