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梅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詞人所抒發(fā)的亡國之怨、故國之思。
2.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閱讀和鑒賞。
3.啟發(fā)學生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詞人在作品中流露的憂時、懷舊的思想感情;領悟作品的意境。
2.難點: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對詞作進行閱讀與鑒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聽歌曲《虞美人》導入
2.李煜簡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鐘隱。精通書法、繪畫、音律、詩文,詞的成就為最高。在中國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稱為“千古詞帝”。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自由朗讀。
2.學生聽配樂詩朗誦。
3. 學生單獨吟誦詩詞。
三.理解賞析
1. 本詞的詞眼是什么?(愁)
2. 詞一般都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議論。請同學們看看上闋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抒發(fā)的是怎樣的感情?
3. 研討與賞析
(1)上闕研討、賞析。
第一句:無言獨上西樓。
問:為什么會“無言”?你會在什么時候 “無言”?
蘇軾有“相對無言,唯有淚千行”的傷感,柳永也有“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離恨,而李煜呢?更與何人說?要說什么?(先不要交代詞的背景,以免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問:一個“獨”字除了寫出了孤獨之外,還讓你產(chǎn)生怎樣的聯(lián)系?(神情,步履等)
問:古人有登高的習慣,尤其在憂愁、相思、無奈等情形下。如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再如白居易的“每登高處長相憶,何況茲樓屬庾家”。那么作者是因什么而登高呢?想家了?失戀了?還是……(依然不交代背景,引導繼續(xù)分析)
第二句:月如鉤。
問: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那么明月到底勾起了詩人什么情緒?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問:“梧桐”一詞在古典詩詞中,也是一個表現(xiàn)愁情的意象,如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如此多的愁緒,到底是什么呢?(再次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思考)
問:“寂寞梧桐”怎樣理解?“清秋”是怎樣的一個季節(jié)?請用簡潔的語言描繪一下。(可聯(lián)系杜甫的《春望》里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此句。)
問:“鎖”字是什么意思?(籠罩)什么不用“籠”?有何不同?
小結: 仰視天空,缺月如鉤。那如鉤的殘月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李煜的愁緒呢?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還有什么?還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xiāng)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
西樓、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份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nèi)心的孤寂之情,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那么,此情此景,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會有怎樣一種心境呢?請看下闋。
(2)下闕研討、賞析。
第一句: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問:運用了什么修辭?你還知道那些運用比喻寫愁的詩句?
問:“離愁”是什么愁? 是如李清照前期作品的“人比黃花瘦”的兒女情長,還是后期作品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國破人亡?李煜的作品也同李清照的一樣,因國家命運的改變而分為前后期,他的前期作品希望同學們課下了解一下,并與之比較閱讀。
第二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問:到底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是李煜,將祖宗打下的江山丟了,自己也成為階下囚,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 小結: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四、鞏固練習
1.學生齊讀或背誦。
2.學生小結。
五、教師總結
1. 本詞用以表達愁的意象(樓,月,梧桐,清秋)及表達的中心內(nèi)容。
2.這首詞既然是寫“愁”的,為什么要用“相見歡”的詞牌?
[相見歡],南唐后主作此調(diào)時已在歸宋之后。故宮禾黍,感事懷人,誠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憶真妃]。又因為此調(diào)中有「上西樓」、「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樓]、[西樓子]、[秋夜月]。宋人則又名之為[烏夜啼]。
3. 請學生讀板書(略)。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全文。
2.課外閱讀李煜詩詞。
(責任編輯 李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