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60年來我國高考作文的演變趨勢

2009-07-29 07:11:34
中國教師 2009年13期
關鍵詞:高考作文作文題議論文

賀 湖

高考作文的命題,不僅僅是一道簡單的寫作題,而是某一個時代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60年的高考作文題的變化中(除去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取消高考的11年),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教育理念。

一、從命題方式來看,我國的高考作文經歷了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百花齊放的變化,學生思維的自由度越來越大

從1952—1982年,我國的高考作文基本上是命題作文。其中1952—1964年是純命題作文,如1952年的《記一件新人新事》、1953年的《記我最熟悉的一個人》、1954年的《我的報考志愿是這樣決定的》;1978—1981年為材料命題作文(1982年為純命題作文),即命題者先提供一段材料,再根據材料命題。如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改編成《陳伊玲的故事》,1980年是《讀〈畫蛋〉有感》,要求考生寫讀后感。從1983年開始,材料作文走進高考。材料作文是出題者提供一段材料,然后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內容,自選角度,自擬題目,撰寫成文。如1983年是要學生根據《挖井》的漫畫內容,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由于材料作文比命題作文有更大的自由,因而受到普遍歡迎。這一命題趨勢延續(xù)了二十余年,直至1997年。1998年全國高考作文推出了話題作文這一新的形式,即由一段材料引出一個話題,然后要求考生以該話題為中心作文。由于話題作文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因此,它比材料作文的開放度更大,也更受師生歡迎。從2000年開始,上海、北京率先在全國進行了自主命題的試點,2005年自主命題擴大到天津、重慶、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等12個省市,2006年全國實行自主命題的省份新增四川、陜西兩個省。至此,實施自主命題的省市達到16個,考生人數約占全國考生總數的三分之二,中國的高考作文進入到了一個百花齊放的第四階段。

從命題的四次變化來看,高考作文對學生的思維限制是越來越少。命題作文,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都是闡釋性文章,考生只需用事例或理論來證明命題者的觀點就可以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只限于被動揣摩、理解、分析命題的意圖,也就是所謂的“審題”。這種寫作,“它不需要學生提出什么,只需要學生說明什么;它不需要學生創(chuàng)造什么,只需要學生證明什么;它不需要學生樹立什么,只需要學生轉達什么”[1]。因此,它培養(yǎng)的是不會主動思考、沒有自己獨到見解的應聲蟲。而面對材料作文,學生終于有了主動思維的機會,有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間。如1983年的高考作文題要求學生針對《挖井》的漫畫寫一篇議論文。學生可以多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做事要堅持不懈,不能淺嘗輒止;做事之前要調查研究,不能盲目瞎干等。但材料作文中的思維活動是受到材料的嚴格限制的,有的甚至限制到了從材料中只能得出唯一結論的程度。如1987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就水鄉(xiāng)一學校開辦游泳班最后奪冠一事,寫一篇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的文章。材料中已經明確說出了理論指導的巨大意義,學生所要做的只是另找事例再次證明這個觀點的正確而已。話題作文中,材料只是引出話題的引子,它不再對學生構成束縛,學生完全可以拋開材料自由立意,學生的思維可以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像2000年的高考作文《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思維的自由度就很大,學生可以多方面立意。如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看問題的角度、標準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形形色色的人對問題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等等。而到了各省自主命題的階段,高考作文脫離了一元化的命題趨向,呈現了真正的豐富多彩的特色。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決定于勞動者的素質。社會的信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影響整個民族生存狀況的基本因素。正如人們意識到的,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chuàng)新精神形成的首要條件是要給學生的思維松綁,為學生營造自由的心靈空間,培養(yǎng)他們主動思維的習慣,鼓勵他們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不再人云亦云,淪為別人思維的奴隸。世界上任何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明幾乎無不是突破原有舊的思維模式的束縛而實現的。據統計,每年有30%的重大發(fā)明源于美國,諾貝爾獲獎者中美國人超過了40%。[2]美國先進的教育理念功不可沒,他們把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能力作為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方面。我國的高考作文為學生逐漸開放的思維領空,將為中華兒女下一代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從文體要求來看,我國高考作文經歷了記敘文——議論文——不限文體的變化,學生展現個性才華的機會越

來越多

我國高考作文,從1952—1965年,基本上是以記敘文寫作為主,如1956年的《生活在幸福的時代里》、1957年的

《我的母親》、1958年的《記躍進中的一件事》等。只有1964年一年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在1978—1997年這段時間,議論文寫作占了絕大多數的比例。二十屆作文命題,明確要求寫成議論文的有13道,占65%,1985年、1988年、1989年也可以寫成議論文,加上這三年,議論文的比例率達80%。從1998年開始的話題作文,廢除了體裁的限制,學生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擅長的文體來寫作。而到各省自主命題的時候,雖然很多省份又回到了命題作文,但是,對文體卻沒有任何要求。

無論是五六十年代的記敘文寫作,還是八九十年代的議論文寫作,這種對作文的體裁進行限制的做法對學生的成長和個性的發(fā)展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首先,由于高考具有比較強烈的導向作用,一般說來,高考的內容也就是中學的重點教學內容。高考作文命題長期傾向于某一文體,必然使中學作文教學偏重于這一文體,其他文體的教學就得不到保證,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其次,每個考生,由于其性格氣質和生活經歷不同,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表達特長也各不相同,有人愛好詩歌,有人愛好散文,有人愛好小說,有人長于敘事,有人長于抒情,有人長于說理……而高考作文卻規(guī)定學生只能采用某種文體,對擅長其他文體的考生來說是極不公平的。這種只按一個模子取才的做法,無疑會扼殺許多極有個性才華的人才。也許命題者也意識到了這點,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如五六十年代的多題任選,從1960年開始到1965年基本上都是二題中任選一題(只有1964年出一道題)?;謴透呖己螅霈F了大小作文題,如1983年、1987年、1990年、1992年、1996年都要求考生做兩道作文題,一大一小,大的為議論文,小的為說明或描述性文字。但是這種補救措施的缺陷也同樣明顯,五六十年代的二選一,可供選擇的體裁都是一樣的。如1960年的兩道題分別是《我在勞動中受到了鍛煉》、《大躍進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兩道題是《我學習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一位革命前輩的事跡鼓舞了我》。而大小作文方式,小作文的分值太少,一般只有10分左右,大作文往往是40分,小作文對改變整個局面所起作用不大。真正為所有考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個性才華的是不限文體的話題作文,它終于解除了長久以來束縛在學生身上的文體枷鎖,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選取適合自己的文體:熱情洋溢的人可寫演講稿,思維縝密的人可寫議論文,善于描述的人可寫記敘文,想象豐富的人可寫童話、寓言,生性詼諧的人可寫幽默小品,思想深刻的人可寫雜文……這種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方法比以往更加合理、更加科學、更加人道,選拔出來的人才也更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應該是促進每個人的發(fā)展,應使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而不是僅僅向他們傳授知識和技能。因此,教育應以最適當的制度,最有效的方法,去發(fā)掘、培養(yǎng)和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但是現在的教育模式卻像工業(yè)生產中的流水線,不同形狀的原料經過加工以后便成了整齊劃一的標準件。在這種教育下,學生的個性被無情地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就蕩然無存了,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關于這點,學生比我們有更深刻的認識:“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社會不要求每一個人都成為科學家,成功的教育是要‘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專長。學生是泥土,就要把它燒成磚;學生是礦石,就要把它百煉成鋼;學生是樹木,就要把它變成棟梁。我們不要因為泥土、樹木煉不成鋼,就把它們扔掉,也不要把煉鋼當成成才的唯一出路?!盵3]也許,大家對個性化教育的理念是認同的,只是不知在實踐中怎么去實施。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考作文取消文體限制,其影響并不限于作文本身,它是對現代個性化教育理念實施的一次可貴的探索,將對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從價值導向來看,我國高考作文經歷了政治導向——文學導向——人文導向三個階段的變化,學生的人文精神越來越受到重視

從1952—1965年,由于受到“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左”傾思想的影響,我國的高考作文表現出了強烈的政治色彩。如1958年的《記躍進中的一件事》(華北區(qū))、《當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公布的時候》(東北區(qū)),1960年的《大躍進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我學習了毛主席著作以后》,1963年的《唱〈國際歌〉時所想到的》,1964年的《讀報有感?關于干菜的故事》,1965年的《給越南人民的一封信》等。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高考作文從政治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主要考查考生文學的寫作能力。如1978年的高考作文是要學生縮寫一篇文章,1979年是要學生改寫一篇文章,以后的歷屆作文也都在有意回避政治。但是,這個階段卻有點矯枉過正,不僅回避了政治,也回避了人的情感、道德等價值觀念。1997年,《北京文學》掀起了一場關于中學語文教學的大討論,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學語文教學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其中批判的焦點之一是近20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變成了單純的知識之學、技藝之學,忽視了文學中所蘊含的寶貴的人文精神,從而導致了學生的整體道德素質的下降。這場討論,揭開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序幕。在這種形勢下,1998年的高考作文開始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1998年的《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zhàn)勝脆弱》,2001年的《誠信》,2001年的《心靈的選擇》,就怎樣做人這一問題對學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其他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等,對引導學生關注科技,樹立創(chuàng)新思維的價值觀都有良好的作用。

從高考作文價值引導的三次變化來看,它越來越接近教育的本質。教育當然不是政治的附庸,但教育也不能只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而不關注學生的精神。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認為,教育有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世界各國無不把傳遞社會價值觀作為教育的主要職能之一。1999年,英國頒布新一輪國家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四項發(fā)展目標,它們分別是精神方面的發(fā)展:即自我成長、發(fā)展自己的潛能,認識優(yōu)缺點,具有實現目標的意志;道德方面的發(fā)展:即明辨善惡、理解道德沖突,關心他人,采取正確行動的意志;社會方面的發(fā)展:即理解作為集體和社會一員自身的權利和責任,人際關系的能力,為了共同的利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發(fā)展:即理解文化傳統,具有理解和欣賞美的能力。法國教育部發(fā)布的《為了20世紀的高中》一文中指出:任何學科知識的獲取都應該培養(yǎng)學生努力的概念,對知識獲得的純潔態(tài)度,對真理的忠貞追求和對他人觀點的尊重。美國希望通過“社會研究”等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發(fā)展和諧地與他人、與社會和與周圍的環(huán)境共處的能力,成為有責任感的家庭成員、社會公民和文明意義上真正的“人”。[4]因此,在高考作文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僅符合現實需要,也符合國際潮流,符合現代教育理念。

雖然現階段有人撰文批評高考作文濃厚的“道德教化情節(jié)”,但他們所批評的應該是那種強迫的灌輸方式,而不是內容本身。引導學生求真、行善、崇美,樹立美好的人文精神,使他們懂得什么是拼搏奮斗,什么是樂觀自信,什么是誠實守信,什么是善良仁愛;幫他們懂得人性,學會珍愛人生,教他們審視自己,摒棄丑惡,凈化心靈,升華人格,這就是高考作文應該承擔的責任。這些價值觀念,無論社會進化到什么程度,都是永遠不會過時的。2003年的高考作文,似乎遠離了“道德教化”,但仍在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人的情感的親疏是否會影響到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它仍然是一種價值觀念的體現。2004年全國高考作文題《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引導學生認真思索人生的情感,學生自己的思考比起別人的強迫灌輸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會更大、更好。2006年全國高考作文有引導學生關注讀書的(全國卷),有引導學生的關愛同情的(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等。2007年全國高考作文根據叢飛幫助別人不求回報的事情要學生思考感恩的話題,2008年則引導學生關注民族的災難——汶川大地震。

作為國考的高考,不僅要擔負起為高一級學校選拔人才的任務,更要通過高考的導向作用,去實施現代教育理念,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使他們的潛能、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都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信心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這是時代的需要,是國際競爭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需要。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變化,高考作文在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樹立他們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現在的高考作文還存在著某些方面的不足,具體表現為在以下方面。

首先,高考作文的思維的開放度還不夠,學生受到的束縛還比較大。如1998年的作文《堅韌——我追求的品格》,一定要學生表現自己的堅強意志,但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一定人人都堅強,也不需要處處堅強。俗話說: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不是英雄不流淚,只因未到傷心處。如果要學生談談自己到底是一種什么類型的人:堅強?怯懦?善良?學生的自由空間會更多些,也會寫得更真實些。因此,有人說,我們的高考作文只是一面紙的正面開放,還有一半沒有對學生開放。同樣,2000年只能說答案是豐富多彩的,2001年只能說誠信好,2002年只能選擇崇高。比較一下外國的高考作文,如美國的《癩蛤蟆是否有聽覺,試證明之》[5],2001年法國的高三會考題《“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6],他們的作文題才是沒有限制的全方位開放,不同的觀點都能夠在這里自由地展示,學生的思維不會受到任何束縛??上驳氖牵?003年作文命題《感情的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的開放度就和國外試題比較接近。它是一個全開放命題,學生既可以認為感情親疏對事物認知有關系,也可以認為沒有關系;既可以認為它有積極作用,也可以認定它有消極作用,真正做到了“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真理只有在爭辯中才能顯示出它的正確,限制學生思想表達的作文決不是好的作文。2004年全國卷的作文題《遭遇挫折與放大痛苦》似乎又回到了1998年的老路,彈的仍然是要“堅韌”、“戰(zhàn)勝脆弱”的老調子,難道試卷上的堅強就一定會帶來生活中的堅強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2001年入學的大學生一定是中國最講誠信的人,這可能嗎?

其次,我國的高考作文是以純文學寫作為主,實用性的寫作比例不高。四十屆作文題,只有1985年、1989年考了寫信,1987年考了一道小作文,要求學生寫一則通訊。反觀美國的大學入學作文題,他們的應用寫作趨勢就很明顯。比如賓夕法尼亞大學要求學生寫的是300頁的自我介紹中的一頁,霍普斯金大學考的是要學生寫一篇利用鐵絲、汽車貼紙、蛋糕盒、木工工具來解決問題的文章,芝加哥大學給學生的考題則是為一個電視節(jié)目撰寫計劃書。[7]這種做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會使困擾我們的學生抄襲問題迎刃而解。遺憾的是,這一點還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參考文獻:

[1]李白堅.《語文課程標準》對當前作文教學的啟示[J].中學語文教學,2002,(10).

[2]李安.美式教育成功之謎[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7.

[3]翟暾.在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J].中學語文教學,2002,(11).

[4]石鷗.為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為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Z].湖南省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推廣通識培訓學習資料,2001:8.

[5][7]劉淼,孫寧寧.美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及其對我國高考改革的啟示[J].中學語文教學,2002,(4).

[6]傅伯寧.大學入學考試,別國怎么考?[J].世界教育信息,2003,(3).

(作者單位:湖南新邵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王嘯)

猜你喜歡
高考作文作文題議論文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題全覆蓋
議論文閱讀專練
高考作文的得分點
Get兩種論證法,一舉拿下議論文
學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4
高考作文如何用“詞”
簡談“議論文”寫作
高考作文兩關注
2016高考作文題:在復雜要求中尋求平衡
金色年華(2016年12期)2016-12-01 04:34:13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樣的?
金色年華(2016年12期)2016-12-01 04:34:09
避實就虛,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題
瑞丽市| 五莲县| 涡阳县| 武隆县| 巴塘县| 广昌县| 澜沧| 凤冈县| 都昌县| 连南| 绥江县| 政和县| 固安县| 江安县| 阿克苏市| 明光市| 柘荣县| 宜黄县| 多伦县| 杭锦后旗| 永定县| 沾化县| 新邵县| 从江县| 邵阳市| 樟树市| 邵武市| 黑龙江省| 乳源| 蒙山县| 南昌县| 奎屯市| 吴江市| 宜兰市| 胶州市| 岚皋县| 从化市| 江达县| 阿瓦提县| 金塔县| 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