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摘 要】服務型政府建設已經(jīng)成為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為了更好地推進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要正視公共行政改革的現(xiàn)狀,圍繞制度變遷與制度創(chuàng)新不斷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的方法、技術和手段,通過法治化及各項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真正構建起適合中國發(fā)展的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模式。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 公共服務 行政改革
一、服務型政府的內涵及其特征
服務型政府,是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實現(xiàn)服務職能,承擔著服務責任的政府。它是公共行政從傳統(tǒng)官僚制向后官僚制轉換的一種理想模式。
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1)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政府;(2)民主和負責的政府;(3)法治和行政行為有效的政府;(4)“顧客至上”,以公民為中心的政府;(5)職能有限的政府;(6)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的政府;(7)實現(xiàn)了合理分權的政府。
二、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現(xiàn)狀及可行性分析
1.中國公共行政面臨的突出問題
(1)黨政的二元結構體系,造成黨政不分,甚至以黨代政,公共行政難以按照應有的規(guī)律來設計和架構,造成機構膨脹、人浮于事、推諉扯皮、行政成本高、官僚主義猖獗。執(zhí)政黨如何執(zhí)政,是推進政府公共行政改革的前提條件。
(2)權力過于集中,政府職能配置不合理。權力過于集中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病根。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企業(yè)、社會、公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受到壓抑,政府又掌舵又劃槳,承擔著社會的無限責任。
(3)公共政策的失敗。政府對經(jīng)濟生活干預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但公共政策存在著種種困難、障礙和制約因素,使得政府難以制定并執(zhí)行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導致公共政策失敗。
(4)公營部門高度壟斷,缺乏競爭。我國公營部門長期實行公共投資、公共所有、公共經(jīng)營的方式,幾乎不存在經(jīng)營風險問題。由于其產(chǎn)品和服務在市場上具有獨占性,公民的意愿和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維護。
(5)行政文化和社會文化的消極因素,制約著公共行政改革的進程。我國傳統(tǒng)的行政文化理念是權威主義,政府的絕對權力造成了許多尋租和腐敗現(xiàn)象的滋長,助長了“官本位”思想,使政府難以真正產(chǎn)生“公民至上”的服務文化。
2.服務型政府理論運用于中國行政改革的戰(zhàn)略構想
(1)掌劃分離的有限行政。政府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事必躬親,應更多地借助于市場這一手段,恰當?shù)乩盟綘I部門來供給公共物品和服務。有限行政是我國徹底改變計劃經(jīng)濟體制傳統(tǒng),推進行政改革的必然選擇。
(2)講求效果和收益的有效行政。有效行政是我國行政改革的基本理論訴求。以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務,實現(xiàn)高績效的社會治理為自身行動的終極目標。
(3)授權與分權的民主行政。我國行政改革要朝著民主行政的方向發(fā)展。政府在進行公共決策、實施公共管理和供給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增強民主意識,實行民主制度,積極發(fā)展和有效引導非營利組織的成長。
(4)以民為本的服務行政。服務行政是我國行政改革的根本目標。政府行使公共權力的目的不再是為了管理甚至控制公眾,而是為了給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此時,公眾才能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也才能得到根本體現(xiàn)。
三、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道路選擇和對策
1.公共服務法治化,實現(xiàn)公共服務的良性發(fā)展
一是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職責權限。二是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準,依據(jù)這個標準合理公平地分配公共資源。三是提高公共服務的透明度和公開化程度,加大對公共服務的監(jiān)督力度,嚴厲禁止和杜絕公共服務中的亂收費、亂漲價現(xiàn)象,保證公共服務的質量。
2.重新審視和定位政府治理的角色,即“服務”而非“掌舵”
服務型政府理論強調政府角色的轉換,主張將政府角色定位為“掌舵”而非“劃槳”,意味著政府不應過多地具體承擔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而是盡可能地以委托、承包、代理等市場化的制度安排,將公共服務呈遞責任轉移給私營部門及非營利部門,并對公共利益做出積極的回應,這也是服務型政府追求的根本目標。
3.建立政府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供給的民眾導向制度
政府服務應體現(xiàn)“以人為本,以客為尊”的原則,以民眾訴求為導向,以民眾的期望決定策略設計的藍圖,以民眾的需求決定服務的內涵和方式。我們應該重新認識社會與政府的關系,從制度上實現(xiàn)政府的決策與行為由“以政府為中心”向“以公眾為中心”的轉移,使服務行政具有透明性、公正性、回應性和責任性,疏通政府與公眾對話的渠道,保障公眾知情權。
4.培育公民社會自治能力,建立政務公開制度
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強調社會力量的參與,強調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向社會組織的轉移。首先,政府必須積極培育各種民間社團,培育各種帶有自治性、自主性的社會組織,承擔起多樣的治理責任。其次,政府與社會應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溝通、互動和合作,形成治理網(wǎng)絡,建立暢通的社會溝通與協(xié)商機制,推動政府文件的透明化傳輸,保障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5.建立政府績效評價制度
目前,從我國政府公共管理的整體價值理念來看,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與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務行政還談不上任何績效管理。因此,必須對政府的服務實行績效管理和評價制度。首先,政府績效評價必須明確評價的主體。服務品質的好壞,必須取決于民眾的滿意度,評估主體必須是多層次、多渠道的。其次,政府績效評價必須確立一定的評價標準。這些評價標準要具有有效性、效率性、公平性、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要疏通民眾參與評估的渠道,讓民眾評議,讓人民監(jiān)督。
6.加強責任制度的建設
責任政府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一種基本理念。人民不僅有享受政府服務的權利,還有監(jiān)督政府行政、要求其承擔責任的權利。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公務員引咎辭職制度,強化行政問責體制外的控制手段建設,完善公民個人申訴渠道。逐步實現(xiàn)把政府和部門的行為置于社會和民眾的有效監(jiān)督之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從而形成行為規(guī)范、運轉協(xié)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井敏.構建服務型政府: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遲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涵義.人民論壇,2006.
[3]李軍鵬.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指南[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4]鄒東升.政府公共服務中的價值導向、法治取向與政策轉向[J].求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