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川
語文教學的問題實質是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的問題,文言文教學也不例外。目前中學文言文教學紛爭的重“文”還是重“言”問題,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新課程標準的影響下,課堂教學已經(jīng)失去了方向。到底怎樣的課堂教學是好的教學,由此,難免在學科性質教學模式等方面造成沒完沒了的爭論。以致無法尋找到當前文言文教學謎團重重、效率低下的真正根源,也無法尋找到清除縈繞在一線教師腦海里面對高考壓力與素質教育沖突的“困惑”和“尷尬”的良方。筆者認為,針對文言文教學,無論是面對高考,還是面對新課程素質教育,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立足語言教學。
新《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學階段文言文的教學提出了這樣的教學要求和評價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應該成為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推陳出新的一把標尺。
一、弄清“文”和“言”的概念及關系
所謂“文”是指字詞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蘊等人文因素;所謂“言”是指字詞句本身的意義或作用。“文言文教學要回歸到思想上,但一定要從語言出發(fā)”(北京師范大學王寧教授)。就是說文言文教學要立足“言”,只有從“言”出發(fā),才有“文”的回歸。而在教學文言文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處理好兩者的關系。
二、處理好“文”和“言”的關系
在日常教學及一些教學研究活動中,我留意了一些課堂對“言”和“文”的關系處理,發(fā)現(xiàn)常常會表現(xiàn)出很多問題。簡單地梳理。主要表現(xiàn)為三種:一是面廣量大的課有“言”沒有“文”;二是跑到另外一個極端去,就是只有“文”沒有“言”,這種課程是架空的課;那么現(xiàn)在呢?從理念上講,很多老師已經(jīng)意識到文言文既要有“言”又要有“文”,但是處理兩者關系的時候往往存在著僵化現(xiàn)象,簡單地“言”加“文”,將兩者割裂開來,表現(xiàn)形式有先“言”后“‘文”,這個“文”是強加到“言”上去的,而不是從“言”內在體現(xiàn)出來的。一般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言”和“文”一定要融合在一起。但是形成這樣一個認識以后,在教學實踐中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思考的、具體的、實在的深層問題,就是兩者怎么融合。
三、如何做到“文”和“言”的融合
我覺得這里恐怕有一個認識上的前提,就要弄清楚文言文的“言”、“文”的基本內涵是什么。文言文的“言”到底是什么呢?現(xiàn)在很多老師意識到要注意到“言”,但是他對這個“言”的理解非常狹窄,他認為所謂文言文的“言”就是知識,甚至有更狹隘的理解,像我們高中,有人認為文言文的“言”就是古代漢語的語法。這種理解盡管注意到了兩者的結合,其實還是沒有全面的把握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對語言的內涵不清楚。
文言文中的“言”指:詞語積累、古漢語語法、誦讀方法、文言語感。即指字詞句本身的意義或作用。文言文教學中“文”的內涵:文章、文學、文化。即指字詞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蘊等人文因素。
文化的東西這里不一一列舉,總的來講我有一個基本想法,就是首先要對文言文的“文”和“言”的內涵要跳出以前那個狹隘的理解。在這個基礎上去考慮兩者怎么融合。那么這個兩者的融合,我有一個基本想法,就是要立足于“言”進行教學,在言的教學過程中,去融合“文”的內涵,跳出狹隘的“言”。
文言文首先是朗讀。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言和文結合的過程,我要補充這一點,什么意思呢,你學會讀文言文了,你必須對“言”的問題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加強對文本的反復朗讀,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要在讀準字音、停頓、語氣語調等方面加以指導,因為文言文語言與現(xiàn)代文語言有一定的差距,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才能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為文言文字、詞、句的理解打下基礎。朗讀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也可以在展讀、晚讀中加強。
其次是文言文字、詞的積累。這個過程,就是重視文言文中的“言”的過程。這個過程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方式有:一是制作雙基練習題積累課前預習和課后練習;二是培養(yǎng)學生揣摩文言文字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的能力(課堂教學中);三是了解文言文實詞的本義(通過查字典等工具書)和其他延伸出來的義項,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積累。
下面以《項脊軒志》為例,來談談文言文教學中立足“言”的重要性。
《項脊軒志》的文眼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p>
文章的“喜”主要從修葺后的“項脊軒”的描繪和生活其中的情趣及與妻子初婚生活的回憶中體現(xiàn)。文章的“悲”主要寫了“諸父異爨家道衰落,頹敗零亂;回憶母親,幼年喪母,痛失母愛;回憶祖母殷殷期盼,終落成空;懷念亡妻夫妻永訣,痛不欲生這幾件事?!?/p>
怎樣體會作者的喜悲,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感情的真摯來自哪里,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那么耍弄懂這些問題,必須先從文本的閱讀開始,必須先弄懂文意,所以應從語言人手,即從字詞的理解、古漢語語法、誦讀方法、文言語感等人手。
只有先疏通字詞、弄清句式語法,理解文章含義,才能把握文章所蘊含的人物思想感情、文化底蘊等人文因素。比如開頭:“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檐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比绻粚@段文字做語言文字上的理解,就很難把握語段所蘊涵的情感。
如詞類活用:
1、雨澤下注:名詞作狀語,2、使不上漏:名詞作狀語,3、前辟四窗:名詞作狀語,4、垣墻周庭:名詞用作動詞
特殊句式:“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
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讀出作者的情感,才有基礎。
再如對作者“悲”的把握,也是建立在對文本語言的解讀之上的。如寫對母親的回憶:
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
其中,“某所,而母立于茲”的理解?!耙灾高甸T扉”“兒寒乎?欲食乎?”與現(xiàn)代漢語還是有區(qū)別的,如果輕松走過,學生理解不深,無法體會慈母的關愛,以及對亡母的深切懷念之情。再如寫對祖母的懷念:
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聞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其中字詞:“過”“比”“以”“闔”“不效”“頃之”“象笏”等這些詞語都要先讓學生弄懂,才能讓學生體會祖母對自己的殷切期望以及自己辜負祖母的內疚之情。
又如寫對亡妻的懷念: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其中對“亭亭如蓋”的理解很重要:妻死之年親手植的樹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得高大挺拔,像傘一樣了,睹物思人,有種今昔滄桑之感。如果離開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無法把握人物內心的情感。
如果對文章的字詞有準確的理解,對文章的內容有了深刻的把握,那么文章所蘊涵的情感也就不難把握了,至于寫作手法的運用那更是水到渠成。如本文的寫作特點是:(1)善于選取生活中的瑣事,表現(xiàn)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2)善于利用細節(jié)描寫。(3)語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濃郁真摯。
總之,文言文教學要立足于“言”,言是根。而“文”是枝葉,根不深,枝葉就很難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