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
1活動單導學模式設計
活動目標:掌握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信息傳遞、信息傳遞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活動重點與難點:掌握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及應用。
活動過程如下。
活動一:理解信息的概念。
觀賞錄像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冠傘鳥求偶的錄像片段。
材料2: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通過各種通訊工具進行信息交流的圖像。
(1)冠傘鳥的雌雄鳥在形態(tài)特征方面有哪些不同?
(2)雄性冠傘鳥為什么有橘黃色的鮮艷的羽毛?它們以哪些方式獲得雌性冠傘鳥的青睞?
(3)雌性冠傘鳥又以何種方式與它青睞的雄性鳥進行交流?
(4)什么是信息?找出此概念中的關鍵詞。
活動二:通過例子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信息的種類。
(1)閱讀課本P105~106(人教版新課標)相關內容,知道生態(tài)系統(tǒng)信息的種類有哪些。
(2)以小組形式討論列舉你所知道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信息的例子,然后進行小組匯報。
(3)觀察多媒體呈現的圖片,討論如下問題:
圖片1:含羞草在強烈的聲音刺激下,就會有小葉合攏、葉柄下垂等反應。
圖片2:種子的萌發(fā)。
圖片3:飛鴿傳書。
圖片4:電鰻放電。
圖片5:夏夜中雌雄螢火蟲發(fā)光。
圖片6:老虎撒尿圈地、鼬遇到危險時,由肛門排出有強烈臭味的氣體。
圖片7:蜜蜂的舞蹈行為、孔雀開屏。
①圖片中蘊含了哪些信息?動植物通過什么來感受這些信息?
②三種信息的來源有什么不同?
③比較三種信息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4)鞏固練習:下列各項中,屬于物理信息的是_______;屬于化學信息的是_______;屬于行為信息的是_______。
a、毒蜂身上斑斕的花紋;b、青霉菌產生青霉素;c、花的顏色;d、花的氣味;e、蜘蛛捕食;f、蚜蟲腹后部分泌一種揮發(fā)性物質;g、烏賊噴出黑液,趕跑敵人;h、國外報道使番茄增產而讓其“聽”音樂;i、豪豬遇敵時豎直體刺;j、猛獸的吼叫。
活動三:探究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
閱讀人教版教材P106的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匯報如下問題:
(1)資料1中蝙蝠發(fā)出何種信息?該種信息起什么作用?
(2)資料2中的圖中曲線表明萵苣種子萌發(fā)率受什么信息影響?何種情況萌發(fā)率最高?種子一旦接,受720nm~780nm遠紅光照射時萌發(fā)如何?
(3)資料1、2說明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信息的什么作用?
(4)根據資料3分析信息傳遞的作用。
(5)資料4涉及到幾種生物?它們是何種種間關系?它們依靠什么聯(lián)系起來?據此能得出的信息的作用是什么呢?
(6)歸納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
活動四:舉例說出信息傳遞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1)小組討論列舉常見的信息傳遞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2)觀察幾張圖片:
圖片1:播放集群信號錄音引來鳥類。
圖片2:種植蔬菜的溫舍大棚。
圖片3:養(yǎng)雞專業(yè)戶的舍內照明。
圖片4:農田中樹立的“稻草人”。
①以搶答方式說出農民應用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又有哪些具體作用?
②探究思考:假如你是個農場主,你能利用今天所學的信息傳遞原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農場的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
活動檢測:略。
2幾點思考
2.1活動單導學模式的概念
所謂活動單,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方案”?;顒訂我话惆▽W習目標、活動方案、自我檢測、學后記等部分組成。學習目標是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它既是學習活動的一種任務指向,又是學習活動的動力源泉。教師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后,設計的每節(jié)課的“活動單”就是要明確若干個主題活動,即“活動一、活動二”等。每一個活動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組成:活動主題、活動方式、活動結果。有效的活動方案,就是由若干個有針對性、連續(xù)的、以學生知識形成為主線的活動構成的,可見活動單導學模式之核心是自主學習。
2.2活動單導學模式與講授式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概念教學多采用講述式教學模式,以上兩種教學模式的區(qū)別明顯(表1)。
講授式教學模式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尤其是在現今追求高密度高難度的高中課堂課堂仍有廣泛的市場,但這種模式有好多弊端。過分關注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習過程等。在關注分數和升學率的利益驅使下,學習成了死記硬背、被動接受、機械訓練的代名詞,講授式教學模式忽略了對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信息傳遞”這一節(jié)的知識難度不大,教者在準備活動單時,也面臨困惑:如果照本宣科,未免太枯燥無味。其實本節(jié)內容在自然界有許許多多豐富多彩的實例,除了課本列舉的一些例子外,教師完全可以查閱資料補充更多實例,例如冠傘鳥求偶的錄像片段、三種信息類型的圖片、信息傳遞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的圖片等,將這些生動的實例巧妙地穿插活動單的各個活動中,讓學生在觀賞、討論、交流中自主獲得知識。雖然為學生提供錄像和圖片等信息,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看到課堂上學生在一個個活動中獲得知識的滿意的神情和意猶未盡的期盼,教師的教學的積極性也會提高。
3活動單導學模式的策略
3.1對話·互動:新型的師生關系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情境(社會文化背景)下,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主動建構知識以及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成長;人類主體也是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因此,人是“對話中的人——即在有意義的語言和超語言的互動和對話中的人”,“對話·互動”對人具有“本體論”意義。因此,“對話·互動”就成了教育過程的核心,正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生與環(huán)境之間的多向互動與對話,參與者們批判性地探討各自的觀點,新的闡述、新的意義可以層出不窮,知識也就不斷得到豐富。例如在上例活動二中,要求“以小組形式討論列舉你所知道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信息的例子,然后進行小組匯報”,在活動三中,要求“閱讀課本P106的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匯報如下問題:……”,在活動四中有“以搶答方式說出農民應用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又有哪些具體作用?”等。在采用活動單導學模式時,教師不把自己的觀點強給學生,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受、互動交流,在師生、生生的對話中,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欣賞,將寬松、民主、和諧的情境展現給學生。教師在學會傾聽,善于發(fā)現學生問答中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傾聽的同時,養(yǎng)成敢問、樂問、樂說的心態(tài),在“對話·互動”的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經驗、共享探究問題的意義和價值,共享成功的喜悅。
3.2自主·合作:學習方式的變革
所有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教學條件下的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只有
那些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只有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zhàn)的教學,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tǒng)的教學,只有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也只有那些能夠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那些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的教學,才能增進學生的發(fā)展。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面向全體不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一樣的發(fā)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fā)展。教師采用活動單導學模式,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都能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成就感?;顒訂螌W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的組織形式是活動小組,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活動一、活動二等活動內容)。
例如:上述案例的活動四中有這樣的問題要進行小組討論:“假如你是個農場主,你能利用今天所學的信息傳遞原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農場的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這是一個開放性試題,小組內,學生積極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的個人責任,所有同學間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小組內的不同見解。同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組之間的匯報交流、傾聽、質疑、達成共識的過程,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概念,使學習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
3.3生成·發(fā)展:有效課堂的打造
生成性是當前新課程在教學展開過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強調課程要通過參與者的行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許學生與教師在“互動”、“對話”中對于課程的“創(chuàng)生”、“動態(tài)生成”、“改造”。活動單導學模式的“單”不再是跑道,而在于“學”——即跑的過程本身,在這樣的模式下,教學成為師生共同的意義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探險。在活動單設計時,教師要考慮知識的不確定性,鼓勵個性化的、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采用活動單導學時,教師不僅僅考慮是否完成預定的目標,而在此基礎上,更加重視教學的“生成性”,如小組討論、匯報交流、探究思考等環(huán)節(jié)的設定,要把課堂看成是一個個活的、流動的進程,一個充滿著人的情感、有著審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預料中”的知識生成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活動單導學模式,能有效克服麻木的“散亂的活躍”,辯證地處理了“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關系,使“動態(tài)生成”真正成為課堂的亮點。有效學習必須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同一課堂均得到提高和發(fā)展,有效課堂的核心是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活動單導學模式關注了學生的發(fā)展,尤其關注各個層次的學生的發(fā)展。通過活動設計引起學生的學習意向,指明學生索要達到的目標和學習內容,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兵練兵”、“兵教兵”,鞏固了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