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蹲下來看學生,這個曾經非常時髦的教育理論曾經被許多教育工作者津津樂道,因為它體現(xiàn)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更體現(xiàn)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蹲下來看學生,首先要求教師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平放到學生一樣的高度,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讓自己的心貼近學生的心,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蹲下來看學生只是單向、被動地把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和觀察對象去加以考察,教師自己的情感和思維的痕跡仍然占主導地位,并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學生,“有色眼鏡”有時仍然會遮住教師的眼睛,有些問題仍然得不到根本解決。
筆者以為,蹲下來看學生到不如蹲下來聽學生說,聽學生慢慢地說。蹲下來聽學生說,不僅給學生以平等的感覺,而且更能夠疏通學生和教師之間心與心交流的渠道。堵不如疏,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那么疏,首先就需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學生有了說話機會,教師還應該考慮怎么去聽?這就要求教師蹲下來把自己變成學生,從學生的情感角度,按照學生的思維方式去感受學生、體驗學生內心世界,如果能夠做到這點,教師一定能夠從學生那幼小而又稚嫩內心世界里聽到無比動人的故事。講故事的人也一定會為擁有一個忠實的聽眾而感到滿足和自豪。如果這樣的話,教育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蹲下來、靜下心來做一個誠懇的聽眾呢?
蹲下來,需要勇氣;那么蹲下來聽,則更需要教師的耐心和愛心。所以筆者以為,聽學生說話應該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要把說話的機會提供給學生,鼓勵學生說
“讓人把話說完”,這實在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理念。然而長時間以來,因為“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觀念的左右,這個簡單的理念被許多教師忽視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的粗暴和武斷的呵斥。再加上教師和學生之間年齡與身份的不同,長久以來,許多學生被教師剝奪說話的權利,最后只剩下聽話的份兒,甚至,“聽話”演變成為評價一個學生優(yōu)秀的主要標準了。
仔細分析便可得知,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支配下,許多學生慢慢地被訓成溫順聽話的小綿羊。學校教育如果將學生的嘴堵上了,那么生活中一旦要求有人開口說話的時候,還有誰會說話呢?還有誰敢說話呢?因為這樣,面對邪惡勢力橫行街頭,善良的人選擇一躲了之也就不足為奇,社會上存在的“好人怕壞人”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怪。面對一個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行竊的小偷,整個公交車上高度一致保持沉默也就可想而知。
教師要給每個學生說話的機會——讓學生說話。對那些犯錯誤的學生,無論教師的內心有多么憤怒,也要控制自己,平靜對學生說:請你把事情來龍去脈說清楚行嗎?當學生之間發(fā)生矛盾告狀到教師面前而要求給一個公平的判決時,教師應該和藹地說:請認真地聽人家說話,行么?請讓對方把話說完,好嗎?
就處理學生之間矛盾來說,聽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了解事實的過程,也是一個給自己“降溫”“滅火”的過程,同時也自然地給學生一個宣泄和釋放情緒的過程。話說完,事情也就清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產生,“冤假錯案”自然不會產生,過火的處理問題方法所帶來的不必要麻煩當然也就不會降臨。
蹲下來聽學生說,意味著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意味著解決矛盾之前找到情緒調整的緩沖點。讓說話者和聽話者都能夠冷靜下來,擁有更多的時間去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所以說,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能夠蹲下來,給學生一個說話的機會。
在聽話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調整學生的說話
思路,引導學生、告訴學生怎么說
“有話好好說”告訴人們:只有把話說開、說透,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這很容易做到。但對于未成年的學生來說,問題也許就不那么簡單。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聽的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幫助學生、甚至糾正學生說話過程中產生的語言表達上的錯誤,讓學生能夠很快的把意思表達清楚,避免陷入“狡辯”誤區(qū)。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在“狡辯”,教師也有理由指導學生“狡辯”的方法,讓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把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明了,愈簡單愈好。
聽學生說話,讓學生說話,還要注意選擇
一個適合于學生說話的地點和場合
有些問題,可以讓矛盾雙方在全班學生面前,有理有節(jié)地慢慢地說,讓全班學生做評判,誰是誰非,無需教師總結。達到的結果是,倆人吵架,全班接受教育。但是對于那些性格內向或者有難言之隱的學生,則應該盡量避開公共場所,給學生一個寬松的說話環(huán)境,減輕學生思想壓力,以免傷及學生的自尊,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以至于不可收拾。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遄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