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濤
真實的『泰坦尼克』是冷酷的,但愿它會永遠成為歷史;藝術(shù)的泰坦尼克是溫暖的,希望它能照亮我們每個人的心。
1912年4月12日深夜,號稱不會沉沒的超豪華巨型客輪“泰坦尼克號”不幸在紐芬蘭附近海域與冰山相撞,冰冷刺骨的海水無情地涌入船艙,死亡的陰影殘酷地吞沒了船上的每一個人。
在電影《泰坦尼克》里,我們看到了一幅幅充滿人性、感人至深的溫暖畫面:白發(fā)蒼蒼的老船長莊嚴(yán)地宣布讓婦女兒童首先離船,并平靜地與“泰坦尼克號”一同沉沒;一位仁慈而勇敢的牧師冒著生命危險返回正在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動情呼吁“讓婦女兒童先上救生艇!”;一位父親深情地親吻小女兒之后將她送上救生艇,星光下絕別親人的他淚流滿面;一對貴族老夫婦在死神來臨時緊緊相擁含笑,把生的機會留給別人……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動人的場景只是后人一廂情愿的美好想象,出于善意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歷史的真實遠遠沒有那么溫暖,相反卻令人感慨嘆息,心生寒意。
根據(jù)保留下來的乘客記錄和一些學(xué)者計算,當(dāng)時“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最低票價30英鎊,最高為870英鎊)有乘客319人,200人幸存下來,幸存率為63%;二等艙(最低票價12英鎊)有乘客269人,117人幸存下來,幸存率為43%;三等艙(最低票價3英鎊)有乘客699人,172人幸存下來,幸存率為25%。
三類艙位的幸存率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差距,有兩個原因:其一,“泰坦尼克號”和別的客輪一樣,將存放救生艇的區(qū)域安排在了頭等艙和二等艙附近,以降低富人和中產(chǎn)階級乘客對航海風(fēng)險的擔(dān)心,當(dāng)時所有的輪船都是這樣設(shè)計的;其二,下水逃生的安排也保持了這個相同的邏輯,即頭等艙、二等艙優(yōu)先,而不是后來盛傳的“婦女兒童優(yōu)先”。就兒童而論,一、二等艙共有兒童32人,只有一人死亡;三等艙的兒童有75人,死亡55人。毋庸諱言,作為社會等級標(biāo)志的艙位成了生命的籌碼。一、二等艙乘客中的遇難者有很多要么是盲目相信“泰坦尼克號”是“不沉之船”,要么是在等待家人時錯過了逃生的機會,而幸存下來的三等艙乘客,大多數(shù)是在跳入水中之后才搭上了救生艇。
東冉摘自《錢江晚報》 編輯/靜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