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峰
“五里一將軍(廟),十里一儺神(廟)?!边@是流傳在贛西萍鄉(xiāng)地區(qū)的一句俗諺,只要你踏入了這塊土地,在鄉(xiāng)野、在縣鎮(zhèn),即使是在萍鄉(xiāng)市,你都不難從百姓口中聽到“儺”這個很古老如今卻又很生僻的字。
五里一將軍 十里一儺神
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弘揚民族文化的作用,不然現(xiàn)代人很難知道這種起始于殷商時期的古老祭祀舞還有少量遺存成活在鄉(xiāng)野民間。萍鄉(xiāng)屬于儺舞遺存典型地區(qū)之一,而萍鄉(xiāng)又有其獨特的一面,凡有儺存在的地方必有儺廟,據(jù)說明清時期多達幾百座。危遠輝是萍鄉(xiāng)儺文化研究專家,他告訴我自己親自考察了48座萍鄉(xiāng)地區(qū)保存現(xiàn)今的儺神廟,其中不乏有明清時期建成的,從族譜和廟內碑記可以考證,有些儺廟初建年代更早,后進行了修繕和改擴建。由此看來,古時萍鄉(xiāng)地區(qū)信仰儺神是普遍現(xiàn)象,儺廟是儺神的住所,有儺必有廟,有廟必有儺,“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之說在萍鄉(xiāng)絕非虛言?!氨4嫱旰玫膬畯R如下埠儺廟、院前儺廟、毛園儺廟、德化庵儺廟、荷堯儺廟等;最大的儺廟在上栗縣東源鄉(xiāng)的小枧,最富特色的儺廟在赤山鎮(zhèn)的石洞口……”危老師說起儺廟不免有些興奮,在他的建議下我們驅車前往上栗縣的東源鄉(xiāng)。
走進東源鄉(xiāng)集鎮(zhèn),很難看到這里會有一座600余年的古儺廟,問老鄉(xiāng)得復:“走到頭右轉即是”。鄉(xiāng)人的表情似乎對我們千里迢迢專程來看儺廟感到好奇,熱情地補充道:“最好是在正月十三來,那時‘老爺出巡回廟,可熱鬧了?!?/p>
小枧儺廟的門庭乍看很像家族祠堂,兩邊的石獅已被風蝕得滿身斑駁,威猛中顯示著年輪的痕跡。門口墻壁上鑲嵌了一塊省級文物保護牌,對面是剛剛修復的戲臺和飲樓(看戲喝茶專用),左右各為觀音堂和揚子廟。這顯然是為百姓信仰及祈愿所需設立的,也為外來考察的學者提供了儺與佛、道聯(lián)盟的佐證,據(jù)說萍鄉(xiāng)地區(qū)自古皆有之。如此齊全的廟宇建筑群體已經不是家族祠堂的概念,不得不讓我們想看看這座省內最大的儺神住所。
走進朝房,光線突然暗了下來,陽光從天井穿入給前堂補充了一些光亮,這使得里面的神案顯得尤為幽暗,不免給人一種神秘之感。神案上方懸掛一塊匾牌,上書“神光普照”。我們不敢大聲說話,以免冒犯民眾信仰上的清規(guī)戒律。佛家寺院有和尚,道家道觀有道士,而在萍鄉(xiāng),儺廟里的看護者為廟祝,百姓稱之為廟主老倌。我詢問廟主老倌得知,小枧儺廟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起因是洪武四年此地瘟疫肆虐,奪去了許多人的性命,百姓為了消災納福,由李氏大姓家族集合其他九姓成立了儺神會,集資興建儺神廟,以利祈儺驅疫。從那時起,周邊鄉(xiāng)村的儺神隊伍不斷增多,廟宇也逐漸擴大,入壇的儺神也越來越多,以至于小枧儺廟寬大的神臺上分四排安坐了百位神明。我細致地數(shù)了一下,共計112位。按理這些儺神均應該是木制面具,如今卻是一碼色的赭色石雕頭像。廟祝說:“原本都是香樟木的,一部分流失,一部分毀于破除迷信,一部分被賊盜走,雕刻石像是被迫而為,現(xiàn)代賊什么都敢偷,連神也不放過。儺隊跳儺用的面具還有出巡用的三主神木像均收在別處。”
在萍鄉(xiāng)現(xiàn)存的幾十個儺廟中,供奉的儺神不盡相同,但有三個主神是廟廟必供,此三神名曰:唐宏、葛雍、周武。百姓號稱三元大帝或三元將軍。只要你走進儺神廟,神臺正中安放的必定是這三位主神。凡神必有其來處,當然也就有相應的許多關于儺神的民間傳說故事。一張貼在小枧儺廟墻上的神靈排序表讓我多少知道些神職的分工。除了神話故事里的神,大量的歷史人物,行業(yè)祖師被百姓侍奉為所需心愿的神靈,生活中遇到了麻煩,他們就到廟里來抽簽問卦,因此儺廟里總有對應的簽筒。最為實用的要算藥簽,甚至做到了對癥所求,在小枧儺廟內就可以看到,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麻疹科。后來我詢問了危遠輝老師,他解釋說,儺廟中的藥簽實際上就是藥方,這些藥方都是民間郎中研究實踐過的,藥性多半溫和,有的確實起作用,只不過放在儺神廟中這些藥方被神秘化了。
在萍鄉(xiāng)城內有這么一句口頭禪:“寶積寺的菩薩,石洞口的儺神?!蔽覀冸S意問了幾個人,幾乎人人皆知,看來石洞口的儺神在當?shù)孛暡恍 5靥幊嗌芥?zhèn)豐泉村的石洞口因入村口處左右兩座獅、象石山,遠遠看去像個洞口而得名。距萍鄉(xiāng)城只有5千米的路程,出租車很快就將我們送到了儺神廟門口。
石洞口儺廟也是新舊參半,主廟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29年),而戲臺和飲樓據(jù)說是幾年前在原址上復古重建的,當時市政府計劃在此地創(chuàng)建萍鄉(xiāng)儺文化園,計劃雖沒有實現(xiàn),但卻推動了鄉(xiāng)儺的復興。
老廟的門臉兒藏在雨亭后面,走近看沒有富麗堂皇的莊重,更談不上雕梁畫棟般的精美,若不是雨亭下香爐內香煙繚繞,基本上和邊上的民居相似,很難看出這是個供奉神祗的處所。門庭石柱上有古聯(lián)寫到:洞口威嚴執(zhí)戈揚盾威稱此地首出;門內赫濯集福迎祥共欽斯神最靈。顯然彰示著此儺廟為當?shù)胤綀A內首屈一指。朝房空間不是很大,也是幽暗神秘,二進護欄將神臺隔開,正中的儺相在天井光照耀下顯得威嚴無比,香臺上的長明燈晃晃悠悠地閃著微弱的火焰,整堂宗教氣息十分濃郁。廟祝見我們遠道而來主動將神臺內的燈打開,霎時間我們猶如見到了一個奇幻的世界,神案上除了有主神三元將軍外,兩邊擺滿了造型夸張卻不失莊重、色彩濃烈卻不失古樸的各種儺面具。龕臺上的對聯(lián):“集千神神顯威,融眾教教皆靈”。可以說這是集儒教神、道教神、佛教神、天神、地神、冥神、歷史人物、傳說人物等諸多神祗于一堂的儺廟。這不由得讓我聯(lián)想到古希臘神話中眾神居住的奧林匹斯山??粗@場景,當時還真有跪在香案的蒲團上拜一拜儺神的念頭,一時間又不知道該求什么愿,因為這里的神的確太震撼人了。
雖然我們沒有時間去看更多的儺廟,但總感覺萍鄉(xiāng)的儺神很幸運,它們一直都有自己棲身之所,這和佛神、道神沒什么區(qū)別,而我曾在一些至今仍保留有儺神的地方看到,儺神無家,只好借宿在百姓家中。
紅土地上的古老舞蹈
在石洞口儺廟的飲樓墻壁上貼著一幅印有儺面具的噴繪圖,12個古儺面具據(jù)說是在萍鄉(xiāng)發(fā)現(xiàn)的十二獸神面具,制作年代不清,由于保護不善如今只有幾個被博物館收藏。十二獸神是漢代宮廷儺祭中必有的神靈??吹竭@幅畫不免會讓人把萍鄉(xiāng)儺舞的起源年代推測得很早。危遠輝老師說,在萍鄉(xiāng)現(xiàn)存的儺舞節(jié)目中,有多個節(jié)目是承襲了宋代儺舞的遺風。按我理解,從宋代起這里即有了儺舞。千余年之后的這塊紅土地上古老的舞蹈依舊在鄉(xiāng)間田野里舞動,給人的視覺撞擊一時難以用言語表述,每到新春來臨之際,活躍在鄉(xiāng)村的儺舞隊就會為百姓跳起這種千年之舞。
新春,假若你踏入萍鄉(xiāng),便可以在許多鄉(xiāng)村看到“儺神”的舞動。我在文化局王付平老師的舉薦下結識了石洞口儺舞隊隊長肖益萍。和以往不同的是這個儺舞隊屬村委會管理,早已不是家族性質的了。現(xiàn)在的萍鄉(xiāng)有安源煤礦,新興工業(yè)企業(yè)遍布周邊,儺隊在春節(jié)期間依村行儺絕非徒步可以完成。得到肖隊長的同意,我跟著他們走村串戶。隊員們戴著各自的面具騎在摩托車上飛速地行駛在村與村之間,古老的祈福驅邪儀式被活生生地演繹出現(xiàn)代版本,倘若不知緣由,還以為是儺神的摩托化部隊,這幫年輕人無意之中為萍鄉(xiāng)平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不曾想到在這里我會隨著“儺神摩托隊”行走在紅土地上,此番經歷實在令人難忘。
萍鄉(xiāng)的儺舞有其獨特的地方,節(jié)目繁多,形態(tài)多樣,僅石洞口儺隊就保留有傳統(tǒng)節(jié)目十多個。這些節(jié)目古拙且粗獷,保留著遠祖口傳身授的文化基因,雖被專家譽為戲劇舞蹈的“活化石”,但卻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尤其是那《太子耍刀》、《判官捉鬼》、《鐘馗驅邪》、《土地賜?!繁荒贻p人演繹的即不失古風又有很強的舞蹈性,令人賞心悅目。以前在電視里看過儺舞,直到今天在鄉(xiāng)野現(xiàn)場感受,我才相信根植于鄉(xiāng)土的文化是很難用舞臺復制的,那些包裝后舞臺化的儺舞早已失去了原生滋味。
乘著休息,我和儺班藝人聊天。他們多數(shù)是年輕人,平日的愛好是上網打游戲。我不知道那游戲里的鬼神搏殺是否對他們跳儺舞有影響,在他們看來,儺舞沒有多少藝術成分,更多的是項慈悲為懷的宗教儀式。挨門逐戶去跳儺舞這是當?shù)氐膫鹘y(tǒng)風俗,為了滿足終年勞作的鄉(xiāng)親們祈福消災、驅鬼逐疫、酬神還愿的愿望,他們總是很認真地對待,不敢有任何馬虎,誰都明白戴上面具后自己代表什么,跳起儺舞,剎那間他們便超越了平日的凡庸,完成了從人到“神”的轉化。那一刻,他們是用靈魂來演繹舞蹈的,而不僅僅是藝術化了的肢體語言。 我看到儺班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都要焚香鳴炮歡迎,對儺舞藝人來說這無疑是種神圣的體驗。
可以說如今活躍在萍鄉(xiāng)鄉(xiāng)村的儺舞班都是業(yè)余的,這些“神靈舞蹈者”平時各有各的事情,或在市內打工或在鄉(xiāng)下種田。跳儺舞是種責任,也是一種興趣,畢竟儺舞是祖宗傳下來的,不能丟,但以此為生又不夠。儺隊出儺主要集中在春節(jié)期間。我跟過兩個儺隊做過粗略的統(tǒng)計,一個儺隊十余人,每戶跳儺約需6分鐘,跳上半個多小時只能收到50元左右的紅包,有的甚至更少。隊員們每日早出晚歸,鄉(xiāng)人給的紅包錢不足千元,除去廟中積存,個人所得的辛苦錢真是微不足道。王付平老師這樣和我說:“抹去籠罩在儺文化頭上的迷信成分和歷史糟粕,這種古老的舞蹈有著藝術化的前途。時代變遷,儺舞也向著娛人化發(fā)展?!蔽以谙耄性絹碓蕉嗟穆糜握邲_著儺舞而來,這讓儺班的年輕人有繼續(xù)跳下去的信心和動力,保護原生態(tài)傳統(tǒng)文化和文化產業(yè)的開發(fā)利用,這是紅土地上古老舞蹈面臨的矛盾,眾人皆知的貴州地戲也許有著借鑒之處。
戴在臉上的歷史表情
萍鄉(xiāng)上栗縣城郊瑤金山寺門前有一棵古羅漢松,據(jù)說植于唐代開元年間,在1200余年的漫長歲月中,古廟曾遭大火并殃及古松,災難后的羅漢松并沒有死去,活到今日反而更加挺拔繁茂。我是在危遠輝老師的推薦下來看古松的。按理,千年古松在國內古寺中并不少見,可這株古松不知何年在樹干上長出一個大疙瘩,從側面望去,分明是儺神判官的臉兒,五官清晰,凝眉注目,真是活龍活現(xiàn)。長在別處也許并不引人注目,巧就巧在這古松的臉兒恰恰就在儺舞盛行的上栗縣,真是讓人浮想聯(lián)翩。出自于自然,被獨具慧眼的根雕藝術家譚有明發(fā)現(xiàn)的還有儺面根雕。好奇心驅使我特意拜訪了這位業(yè)余愛好根雕藝術的企業(yè)家。在他的收藏室里有一個根雕作品,仔細觀賞,上面居然有5個面部表情迥然的儺面相??吹竭@些,越發(fā)使我對萍鄉(xiāng)這塊土地上盛行著古老的儺舞感到神秘莫測!
在萍鄉(xiāng)觀儺,給我最直觀最形象的視覺沖擊可以說是源于儺面具,這種用樟木(或柳木)雕制的面具是儺活動中最主要的道具,已經具有二三千年的歷史。從人類最初對太陽、大地的崇拜,到對神明的崇拜,無不透露了遠古社會形態(tài)演變的隱秘信息。在儺祭之風盛行的商周時期,為了嚇走鬼怪,主持儺祭的人就佩戴有四個眼睛的黃金面具。隨著歷史的演變,大量的歷史人物、宗教神靈、行業(yè)祖師被拉進了儺神行列,成為善良、慈祥、勇敢和正義的化身,儺面具也因此更加豐富,更受貧苦百姓的喜愛。不可否認,儺面具在其漫長的發(fā)展變化中已深深烙下了歷史的印記。
流傳于萍鄉(xiāng)地區(qū)的鄉(xiāng)儺,最具特色的就是幾百余種儺神面具,每個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稱,代表神靈角色的身份,而每個面具大都有傳說故事說明它的來歷。根據(jù)傳說故事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儺面具的造型或驃悍、兇猛,或威武、嚴厲,或正直、剛烈,或溫柔、慈祥。千姿百態(tài)的面具實際上代表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雕刻藝人在制作面具的過程中,會把自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表述其中,被百姓接受了也就會流傳下來。即使到了現(xiàn)在,在萍鄉(xiāng)地區(qū)的面具雕刻藝人中,仍有擅長傳統(tǒng)面具雕刻的,比如麻山鎮(zhèn)儺雕世家賴明德父子三人就是典型代表。
以往,儺面具的雕刻充滿了宗教色彩。傳統(tǒng)面具都是嚴格按照祖?zhèn)鲀褡V雕刻而成,儺神譜一般秘不示人,要看的話得提前三天凈身、凈口、凈心,雕刻完,還需以三牲酒禮舉行開光儀式打醮,此后,這塊雕刻過的木頭便成了超越自然屬性的神。危遠輝老師告訴我,這種開光儀式在萍鄉(xiāng)鄉(xiāng)村儺廟里趕巧了還能看到。畢竟儺祭在國內已屬于少數(shù)偏遠鄉(xiāng)村的民間信仰遺存,成逐漸消退的趨勢。但儺舞中應用的面具,因其具有民間美術及其手工雕琢的特性,已經成為一種完全娛人化的手工藝品種被城市居民所接納。在萍鄉(xiāng)的儺面具雕刻藝人中,令我感興趣的并不僅僅是傳統(tǒng)面具的精細制作,家住上栗鎮(zhèn)的儺雕藝人龍汝東的變異面具掛件,卻有著現(xiàn)代卡通的感覺,讓人耳目一新。
這位50出頭的“木匠”,因家具廠不景氣從而轉行干神像雕塑,由于自己喜愛美術,便將其愛好投注于雕刻手藝中,誰知一干便不可撒手,不僅對傳統(tǒng)的面具有其自身的理解和演繹,還大膽地創(chuàng)作出許多變異面具,用抽象的藝術語言表述出神靈、鬼怪的喜、怒、哀、樂,將儺面雕刻的傳統(tǒng)技藝推向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境界。我問龍汝東:為什么要打破傳統(tǒng),雕刻出這些即說不出神靈姓名又不可佩戴表演的面具?他說,這些掛件已不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儺面具,是根據(jù)動畫片中得到的靈感創(chuàng)作出的工藝美術品,每一個面具都是一種特定表情的塑造,就像動畫人物一樣,只不過被抽象化了。
站在龍汝東的工作室里,墻面上掛滿了形形色色的儺面具。我既看到了被他復制出來的十二獸神,也看到了風格古樸、神形兼?zhèn)涞膫鹘y(tǒng)民間神祗,還有的就是被他演繹出來的造型夸張,甚至有些猙獰怪異的“現(xiàn)代儺神”,雖然這些面具顯得很卡通,但眉目間流露出的世俗化、人性化的氣質,讓人看了沒有絲毫的畏懼感,你不必將它們畢恭畢敬地放在神龕上,相反可以掛在那里為生活增添些異樣的情趣。其實,對我而言更喜歡把儺面具當成獨特的民間木雕工藝品來欣賞。龍師傅告訴我:“做儺面具費工耗時,難以保障生活,我?guī)е鴥鹤又饕€是做木工活計,間或雕刻些別人來訂制的傳統(tǒng)面具?,F(xiàn)在的年輕人不愿意學傳統(tǒng)手藝,更樂意外出打工?!闭f這話時龍師傅不免有些傷感,但愿他的表情不會成為凝固在面具上的表情。
在鄉(xiāng)間儺廟中看面具,可以體會到先民們制作儺面具表現(xiàn)出了很質樸很智慧的價值取向,凡是心存善良、庇佑黎民蒼生的皆可為神,皆要敬奉。每個時代都能為儺面具的行列里添些新面具,而雕刻藝人的一雙巧手也受著民眾的喜怒哀樂、審美情趣和時代變遷的影響,他們雕刻的又何嘗不是時光呢?
古樸的儺面具演繹出鮮活的歷史,從原始的圖騰崇拜,到對善良、正義的寄托,儺面逐漸走下高高在上的神龕,走進普通百姓的心間。它已不僅僅是神靈的象征和載體,更是反映先民生活的一面鏡子。透過一張張形形色色的儺面,我們看到的是漫長的歷史,是人們對自然社會看法的演變。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從斑駁的古儺面上,我們會有觸及歷史表情的滄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