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楊洋
摘要內幕交易問題再次受到世人的廣泛關注,是在中國股市一輪大牛行情過去和股權分置改革的逐步深入的過程中顯現的。雖然我國在限制內幕交易的立法措施和執(zhí)法力度得到了不斷完善,但是仍舊難以滿足證券市場快速發(fā)展的需要。為防止新形式的內幕交易行為擾亂市場秩序并影響市場效率,應借鑒國際經驗,從立法、執(zhí)法以及交易制度等方面入手,杜絕內幕交易孳生的土壤,將違法犯罪行為扼殺在搖籃當中,以保證證券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監(jiān)管
中圖分類號:F8文獻標識碼:A
1 內幕交易的基本概述
我們所稱的內幕交易,指的是因地位或職務上的便利而能掌握內幕信息的人(即內幕人員),直接或間接利用該信息進行證券買賣,獲取不正當的經濟利益,或泄露該信息,使他人非法獲利的行為。目前,中國股市的是還是個新興的證券市場,市場結構和機制尚不完善,大量的內幕交易問題也依然存在。2006至2007年階段,中國股市出現了一輪大牛行情,但是伴隨著股指的連連攀升和股權分置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種以新手法操作的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行為也不斷發(fā)生。杭蕭鋼構、ST長控、延邊公路、ST金泰等象征著巨大財富的名字以及“史上最牛散戶”劉芳的橫空出世,使得證券市場的內幕交易問題再次受到學者及政府監(jiān)管部門的廣泛關注。
2 我國內幕交易監(jiān)管的法律構架及執(zhí)法現狀
2.1限制內幕交易的法律規(guī)制
我國禁止內幕交易的立法是隨著證券市場的發(fā)展而逐步完善的,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由《刑法》、《公司法》、《證券法》、行政法規(guī)和規(guī)章以及行業(yè)自律性規(guī)定組成的,相對比較完整的限制內幕交易法律規(guī)制體系。我國關于證券內幕交易的立法雛形是1990年10月由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證券公司管理暫行辦法》第17條,以及《上海市證券交易管理辦法》第39條和42條、《深圳市股票發(fā)行與管理暫行辦法》第43條。1993年4月22日,國務院頒布了《股票發(fā)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對內幕交易及其法律責任做出了初步規(guī)定。1993年9月22日,國務院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又頒布了《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進一步對內幕交易作了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1997年10月生效的《刑法》第一次納入了證券欺詐條款,可以說是以基本法的形式規(guī)定證券內幕交易為刑事犯罪行為,并且規(guī)定了其刑事責任,為打擊內幕交易提供了有效、有力的法律工具。于1999年7月1日生效的《證券法》,對內幕交易的定義、內幕交易的類型、內幕信息的內容、以及對內幕人員的界定都做出了詳細具體的規(guī)定。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刑法》、《證券法》和《公司法》中有關內幕交易的條款分別于1999年和2005年作了適當修訂,充實了保護中小投資者權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內容,對諸多違法行為設定了追究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的條款。2007年,中國證監(jiān)會又頒布了《上市公司董事、監(jiān)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規(guī)則》和《限制證券買賣實施辦法》。同時,《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行為認定指引》與《證券市場操縱行為認定指引》也已開始在證監(jiān)會內部試行并報最高法院研究,相信具體的司法解釋會在不久的將來出臺。由此可見,我國對于內幕交易以及相關行為的立法正朝著查缺補漏并不斷完善細化的方向發(fā)展,相對于以往恪守大陸法系傳統(tǒng)與國情的僵化處置,我國證券法律法規(guī)正向英美法系國家,尤其是以《證券法》代表的美國借鑒其成功之處,兼收并蓄、取長補短,最終目的是增加內幕交易者的違規(guī)成本,對其形成法律上的威懾。
2.2現今內幕交易監(jiān)管的執(zhí)法現狀
雖然資本市場的發(fā)展起步較晚、制度尚不完善,但是與國外經驗相比,我國的內幕交易行為具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是內幕交易普遍、隱蔽性強、交易主體多樣且與其他違法行為相關聯(lián)(如虛假陳述、操縱市場等)。復雜的證券犯罪形態(tài)加上法律規(guī)制制度建設的相對滯后,使得我國在打擊內幕交易的過程中一直面臨著發(fā)現難、查處難和監(jiān)管成本高的困境局面。因此,與其它國家一樣,我國對內幕交易的監(jiān)管同樣具有“立法嚴而執(zhí)法松”的特點,發(fā)現效率和處罰力度均未能令廣大投資者滿意。
在行政處罰方面,1994年“襄樊信托內幕交易案”算是中國證監(jiān)會公開查處的第一起內幕交易案。截至2007年6月,在證監(jiān)會查處的違規(guī)案件中出現“內幕交易”字樣或被證監(jiān)會按照與內幕交易相關規(guī)定公開處罰的案例一共僅有37件。它們有的只涉及內幕交易,有的則是市場操縱與內幕交易共同存在,共涉及滬深兩市的36只股票。證券界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與實際發(fā)生的內幕交易相比,被查處的案例可稱得上是冰山一角。而在刑事懲罰方面,雖然1999年的《刑法》就已經對內幕交易罪有了明確細化的規(guī)定,但直到2003年3月10日,“深深房”原董事長葉環(huán)保才成為因犯內幕交易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第一人。而時至2008年底,關于內幕交易罪的判例也僅僅只有兩例。除了上面提及的“深深房”原董事長葉環(huán)保之外,另一個獲刑人為惡意重組“長江包裝”的泰港實業(yè)主要負責人劉邦成。在民事賠償方面,情況則較為復雜。由于1999年7月開始實行的《證券法》對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的規(guī)定語焉不詳,沒有明確禁止。而2000年10月最高法院頒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試行)》中有證券內幕交易糾紛、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糾紛、虛假證券信息糾紛等。于是,在2001年中,有一批在億安科技操縱股價案、銀廣夏虛假陳述案中的受害投資者向有關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請求。短暫倉促之間,2001年9月21日,最高法院下發(fā)了《關于涉證券民事賠償案件暫不予受理的通知》(即《9.21通知》),稱因法院尚不具備受理及審理該類型案件的條件,要求各地法院暫不受理證券市場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民事賠償案件。
2002年1月15日,最高法院頒布了通知,宣布可以受理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訴訟,2003年1月9日,又頒布了更為詳盡的《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fā)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在此基礎之上上,5年多來,全國各地法院共受理了近30家上市公司的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總標的約7至8個億,涉及股民近10000人。目前,80%以上的案件都已得到圓滿妥善的解決。但是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訴訟受理一直未能解禁。直至2007年5月底,全國民商審判工作會議上,最高法院副院長奚曉明對證券民事賠償案件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強調2005年修訂后的《證券法》已明確規(guī)定了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侵權民事責任,因此對于投資者對侵權行為人提起的民事訴訟,法院應當參照虛假陳述司法解釋前置程序的規(guī)定來確定案件的受理,并根據法律關于管轄的規(guī)定來確定案件的管轄。會后,奚曉明的講話作為最高法院文件下發(fā)到全國各級法院,這意味著塵封多年的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終于得到了解禁。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案件的訴訟時效為行政處罰決定、刑事判決書做出之日起兩年內,而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案件的成立,須以中國證監(jiān)會、財政部及其他行政機關做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法院認定有罪的刑事判決為訴訟前提。
3 對于加強內幕交易監(jiān)管的建議
3.1加強內幕交易執(zhí)法,完善并落實民事賠償制度
內幕交易民事賠償制度,其積極意義在于:第一,可以對內幕交易的受害者給予充分的補償,有效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第二,可以充分發(fā)揮司法機構對內幕交易的裁判功能,預防與遏止內幕交易行為的發(fā)生;第三,可以通過民事責任的方式動員廣大投資者來參與對內幕交易的監(jiān)控,更有效地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jiān)管。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內幕交易民事賠償的法律基礎,2005年修訂后的《證券法》對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侵權民事責任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隨著2007年5月底最高法院副院長奚曉明對證券民事賠償案件所做出的重要指示,塵封多年的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民事賠償訴訟受理問題也終于解禁。這些舉措標志著我國內幕交易民事賠償制度已經建立。但是,民事賠償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內幕交易中受害人遭受損失如何計算,小股民集體訴訟制度的確立等,還需要立法機關及時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給予說明。
除了完善立法,我國在內幕交易執(zhí)法力度方面也需加強。眾所周知,法律的威懾力并不在于法律條文字面上的嚴厲程度,而史在于其條文能否得到切實的貫徹和執(zhí)行。我國已經制定了較為完整、嚴厲的禁止內幕交易法律,但是長期以來沒有能夠有效地實施,而調查取證難又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為了強化針對于內幕交易的執(zhí)法力度,其一,修訂銀行保密條例,保證證監(jiān)會能獲得銀行賬目信息,方便對證券公司等潛在內幕交易主體的稽查調查;第二,應對我國有關證券監(jiān)管的法律法規(guī)做出適當修改,授予中國證監(jiān)會查處內幕交易更大的稽查及執(zhí)法權力;第三,證券監(jiān)管應該積極地利用司法手段,對違反法律的內幕交易給予嚴厲的法律制裁,追究內幕交易者的刑事責任;再者,借鑒國際經驗,采用“舉證責任在辯方”的制度,減輕證券執(zhí)法的取證難度。
3.2完善交易制度,改善證券市場基礎設施
3.2.1建立內幕信息知情人員定期報告制度,預防內幕信息被利用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內幕交易和股價操縱都是與上市公司的內幕知情人員有關。為此,已經建立的定期報告制度,規(guī)定對于上市公司內幕人員和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內幕人員,以及持股數量達到5%以上的股東,要嚴格要求其申報持股種類、數量及其變動情況,并及時地公開披露。當然,目前國內的披露制度也在朝這一目標不斷發(fā)展完善當中。
此外,對于掌管國企上市公司的國家各部委工作人員以及證監(jiān)會監(jiān)管機構的職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亟需法律予以規(guī)范的內幕人士,然而對于這些人應該如何監(jiān)管又是目前的一大難題。證監(jiān)會2006年年底曾允許監(jiān)管機構職員投資開放式基金,雖然采取了備案等方式,但無法避免其中的巨大利益沖突與道德風險,引發(fā)極大爭議,后有傳聞稱已被禁止。以此類推,國資委、財政部等部門的官員是否可以購買下屬公司的股票,是不允許購買還是應該更強調信息的公開透明,這些問題均需要制定相關制度做出明確的界定。
3.2.2改善證券市場的各種基礎設施,實現證券交易實名制
美國之所以能夠較為有效、有力地查處內幕交易行為,與美國較為完善的市場基礎設施是分不開的。在美國,要利用他人賬戶或者假賬戶進行證券交易是很困難的。我國現行證券登記結算制度表面上也是實名制,但在我國現有居民身份證管理制度下,我國證券交易中普遍存在虛假賬戶交易的情況。因此,真正實現證券交易實名制是制止內幕交易的一個重要手段。
由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第一,嚴厲制裁利用他人賬戶從事交易的行為;第二,改變兩個交易所分別開戶的制度,使每個投資者只擁有單一的股票賬戶;第三,與其他部門合作,將投資者證券賬戶與其他經濟和社會活動的身份識別(如銀行賬戶、社會保險號碼等)結合起來,建立完整統(tǒng)一的個人信用制度,以此加大內幕交易者利用他人賬戶交易的成本,并方便證監(jiān)會和其他投資者對內幕交易進行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