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偉
愛心教育可能是近年來教育領域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的名詞,那么,愛心教育的真正內涵是什么?是否就是簡單地視為愛學生?
我們不妨先思考一下什么是愛心教育。從真正而全面的角度觀察,愛心教育可能不僅僅指教師對學生的愛,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回報愛——愛親人、愛身邊每一個人;愛生命、愛大自然、愛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這樣就把愛心教育界定得更廣泛、更深入。
葉圣陶先生說:“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瘪R卡連柯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的教育肯定是殘缺的教育,而不講究愛的藝術的教育就是不完美的教育。這些都是對于愛心教育的熱切的呼喚。
可是,在現(xiàn)實教育活動中,愛心教育的理念被扭曲了,已經(jīng)大大變了味。在一些人的觀念中的“愛心教育”,少了些剛性的東西。誰都愿意談論愛心教育,但誰能靜下心來認真地思索現(xiàn)實中的“愛心教育”的弊端呢?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操作程序出了問題,負面因素就會干擾出發(fā)點本來很好的做法,“愛心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我認為只有愛心是不行的,畢竟它不能代表教育的一切,愛心教育僅僅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內涵還有更多、更深廣的內容,教育的基礎除了愛之外,還需要科學規(guī)范的支撐。有許多現(xiàn)象并不能歸入愛心教育的范疇,其理論上是美麗的,可是經(jīng)實踐之石一試,頓時化為泡影。
主要有以下幾種現(xiàn)象:
1.教師打破師生的所有界限,視學生如弟兄姊妹,教師“放縱”,結果是學生太隨便,教師放松了對學生的要求。
2.教師對學生學習過多、過細地關心,干擾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自由,導致學生產(chǎn)生超越生理承受能力的壓力,產(chǎn)生逆反心理,反而嫌老師羅嗦。
3.教師打著關心的幌子,肆意地給學生增加學習負擔。(如:另布置作業(yè),課間抽查,強制課余補課……)
4.教師對學生家庭生活過多探問與談論,導致一些自尊心強的學生產(chǎn)生自卑感。
雖然這些現(xiàn)象也包含愛心,但是這些“愛心”卻不能讓學生欣然接受,教師予以學生的關愛可能已經(jīng)變味,不再是我們一路叫好的“愛心教育”了,而已經(jīng)成了愛心教育的“泡沫”了。
教育是一門藝術,對孩子的愛心教育,更是一門藝術。愛心教育,這不僅僅是感情問題,還是技術問題,因為,教育是藝術的,也是科學的。誠然,在我們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中,孩子需要更多的關心與愛護,這無疑是對的,但許多人關注的是“考分”,而不是“成長”,以為多給孩子一些關心與愛護就是愛心教育了,其愛心自然就是變味的。上述的幾種現(xiàn)象,實際上也是頂著“愛心教育”的幌子,實質卻蘊涵著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
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真心的愛,是不含雜質的愛,寬容而不縱容、關心而不包辦、嚴管而不強行干預的愛,絕不是溺愛。讓學生和諧健康而充分全面得到發(fā)展是教育的本真,愛心教育不能偏離這個方向。
愛心教育應該有個“度”,但是在現(xiàn)實教育實踐中,很少有人關心這個“度”,以為“愛心”越多越好,甚至作為自己品評師德的一項重要籌碼。我并不是在否認“愛心”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是深切地擔心教育過程中“泛愛”主義,朱永新先生說:“教育是心靈的藝術!”這個“心靈的藝術”決不是僅僅施予越多越好的愛心就能達到的。因為,“愛心”的施予是有條件的,要以具體的學生而決定施予的方式與“度”。如果把愛以同樣的方式、同樣的內容施予不同的學生,自然得不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有人認為:愛的最高境界是推卸責任。教師只承擔學生不能承擔的責任,決不承擔學生能承擔的責任,這并不是一種無原則的推卸責任,恰恰相反,是一份真正意義上的愛,予以了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是對學生獨立精神的培養(yǎng)。就如同見到孩子跌倒不是立即去扶起,而是站在旁邊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也許,一部分富有“愛心”的人會指責:為什么不立即扶起孩子,怎么這樣缺少愛心?然而,這種“扶起”,卻是讓孩子失去了一次鍛煉的機遇,失去了一次很好的體驗失敗的良機,這樣的愛心,是應該摒棄的。真正的大愛即無愛,我們需要這樣的師愛,否則,學生就很難適應風霜雨雪。所以,教師不處處追求自身的大愛主義,適時適度地自覺躲避“崇高”,不帶功利色彩地看待學生,也能最大化地消減這些愛心“泡沫”。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太陽”,幾個大人圍著他一個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于是,“以自我為中心”等現(xiàn)象較為嚴重。報章、雜志、廣播、電視上,經(jīng)常報道一些孩子因老師、家長批評幾句就輕生的例子,難道不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嗎?另外,有關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有心理問題的約占46%,這絕對不是個小數(shù)目。我認為,他們缺乏的不是“表揚”、“鼓勵”、“呵護”等充滿“愛心”(狹隘的愛心教育觀念)的關照,而是一些剛性的東西——或適度地批評并嚴厲地要求及時完成學習任務,或予以一些犯錯后的相應的懲罰。需要說明的是:“懲罰”,不等同于“體罰”,教育必須避免對學生的身心進行摧殘;當然,懲罰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為原則,適可而止。這樣的懲罰才會與愛心一樣成為一種教育活動。就廣義的愛心教育而言,這樣的懲罰也是一種愛心,是剛性的、冷峻的,是把愛心藏到心靈深處的,也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須的。
教育不能沒有“軟硬兼施”與“因材施教”,不能沒有嚴肅與尊嚴,這些也是一種愛心,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對孩子的更全面與健康成長負責。打個比方:懲罰是父親,剛性的;“愛心”是母親,柔性的;一個孩子要健康成長,父母缺一不可。只有這兩者和諧地整合在教育流程中,才是真正意義的愛心教育——完整而科學的、深沉而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