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權
偵查訊問是偵查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獲取口供、查清犯罪的重要手段。在訊問中,偵查人員希望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犯罪事實,而犯罪嫌疑人為了掩蓋其犯罪事實,逃避法律責任,不可能輕易繳械投降。檢察機關所面對的,多為貪污、受賄、玩忽職守等職務犯罪,智能型犯罪占據(jù)多數(shù),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較隱蔽,社會經(jīng)驗較豐富,智商較高,具有一定的反偵查能力。筆者就拓展偵查訊問方法新途徑,對威脅、引誘、欺騙、指供、侮辱人格等非法訊問方法進行比較的方法,略談幾種既不違反法律精神、觸犯法律規(guī)范,又在偵查實踐中有效的訊問方法。
一、后果警醒訊問法
后果警醒訊問法,是指將不利后果告訴對方,以警醒對方不配合訊問工作將對其更不利的訊問方法,即將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政策可預知的不利結果告知被訊問人員,令對方在莊嚴的法律、法規(guī)面前產生懼怕刑罰的心理,從而勸導對方在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專政機器面前,要有“識時務者為俊杰”的“氣概”,“趨利避害”,配合訊問工作,爭取好的態(tài)度、好的結果。
在運用后果警醒訊問法時,必須嚴格區(qū)分它與威脅訊問法之間的界限:關鍵要看所說出來的后果是否為法律法規(guī)所允許、所預期產生。引用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可能預期出現(xiàn)的后果進行規(guī)勸,就是正當?shù)暮蠊延崋柗āR酶鶕?jù)法律法規(guī)預期不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攻心,就屬非法的威脅訊問法。如:根據(jù)案件事實目前未牽涉到被訊問人的子女,但隨著案情的發(fā)展就很難說不牽涉,如果此時偵查人員說要把其子女拘留,就明顯屬威脅訊問;如果說有可能將其子女牽涉進來,就屬后果警醒訊問。在操作時,必須注意:
1.后果警醒訊問法主要針對對犯罪后果不了解或不十分清楚,在訊問中持無所謂心理的法盲類犯罪嫌疑人使用。這類犯罪嫌疑人往往因為不懂法,或對法律一知半解,認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或只認為有一點后果,卻認識不到其行為的真正嚴重后果。
2.必須圍繞“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這一刑事政策中的“抗拒從嚴”進行規(guī)勸和攻心。
3.要將法律、法規(guī)、政策所預見的不利后果全部或部分告知對方。
4.可將后果按輕重程度排序,先告知輕的,后逐步告知重的,給對方增加心理壓力,并逐步加壓,直到使對方心理完全崩潰,徹底走坦白之路為止。
比如,在訊問中,偵查人員可以講“你不如實交代,說明你的態(tài)度不好,將來可能會被從重處罰”、“不要以為你不交代,我們就不能查明案情,不供可能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不如實交代,可能不利于你早日離開羈押場所”等。對于超出這一刑事政策范圍的威脅,則屬非法訊問,如“你不交代,下一步將把你家人抓起來”、“不交代,我們將把你包養(yǎng)情人的事告訴你愛人”等,這些方法明顯違背了法律和現(xiàn)行刑事政策的規(guī)定,屬于威脅的方法,應當加以禁止。
二、利益引導訊問法
利益引導訊問法,是指圍繞被訊問人的前程、出路、利益、家庭等,將法律、政策上許可且能夠真實兌現(xiàn)的利益羅列出來以引導對方如實供述有關事實的訊問方法。即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和有關刑事政策精神,將其配合訊問工作可以得到的利益具體列出來,讓其充分認識到只有走配合之路,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其前程才有可能是美好的,其未來才有可能是充滿光明的,其家人、親戚、朋友才有可能不致于受牽連。
在運用利益引導訊問法時,必須嚴格區(qū)分它與引誘訊問法之間的界限:關鍵看所拋出的利益是否為法律法規(guī)所許可且能夠真實兌現(xiàn)。用法律法規(guī)許可且能真實兌現(xiàn)的利益引導被訊問人如實供述犯罪事實的方法,就屬正當?shù)睦嬉龑в崋柗ā_\用此方法,必須強調作為誘餌的利益是法律上許可且能夠真實兌現(xiàn)的,不具有任何欺騙性。否則,用法律法規(guī)不允許,且不能夠兌現(xiàn)的利益許諾被訊問人,引誘被訊問人交代涉嫌犯罪事實的方法,就屬非法的引誘訊問法,如根據(jù)案件情節(jié)應對被訊問人采取羈押性強制措施,但如果說“你只要說出來,明天就讓你回去上班”,就屬引誘訊問;如果說“你只要交代,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就會盡可能為你解除強制措施”,就屬利益引導訊問。在操作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利益引導訊問法主要是對具有猶豫心理的被訊問人使用的。偵查人員要準確判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征兆和殘存的供述心理障礙,及時做好轉化工作,將其往配合訊問工作、交代問題的道路上推。
2.要善于制造利益引導圈。必須嚴格圍繞法律政策,將所允許、并可能實現(xiàn)的利益盡量多地羅列出來,但應先拋小的利益,再拋大的利益,讓被訊問人在利益面前目不暇接,完全掉入利益的包圍圈,在利益引導面前,徹底改變是否能供述的猶豫心理,直接轉向“只要供述,我就能獲得許多現(xiàn)實好處”等心理,從而慢慢走向如實供述之路。
3.必須注意訊問用語的使用。應多用可能判斷,多使用“可能”、“有可能”之類的訊問用語,少用必然判斷,千萬不能說一些帶承諾性、而又可能無法實現(xiàn)、自己又無法作主的“一定”、“絕對”、“必須”之類的絕對話、精確話。如:在訊問中,偵查人員可以講“如實交代,對你可能是有好處的”、“只要你態(tài)度好,一旦符合法律規(guī)定條件,我們可以盡可能對你不采取強制措施”等。但是,偵查人員如果說“你只要認罪,就對你不起訴”、“只要交代罪行,就放你”等絕對的、許諾性的語言就是非法的訊問方法。
三、事實說服訊問法
事實說服訊問法,是指圍繞犯罪事實,以所掌握的證據(jù)進行說服教育,從而達到突破口供的訊問方法。即在訊問中,要充分使用虛虛實實的戰(zhàn)術,使被偵查人員完全不知我們掌握其涉嫌犯罪證據(jù)的程度,促使其產生其涉嫌犯罪證據(jù)已被偵查機關充分掌握,此時不交待結果將十分被動的心理。
在運用事實說服訊問法時,必須嚴格區(qū)分它與欺騙訊問法之間的界限:關鍵看偵查人員所說出來的事實是否是真實的事實。如果偵查人員將明確的、絕對的假事實當做真實的事實告知對方,就屬于欺騙的訊問方法。如果偵查人員告訴對方一些模糊的、不確定的、沒有明確答案的事實,就屬事實說服訊問法。因為使用的模糊事實是真實的事實,它既有“有”的可能性,也有“無”的可能性,它只會使真正犯了罪的被訊問人產生證據(jù)已被檢察機關掌握的心理,卻不會使無罪之人承認有罪,如王某向李某行賄5萬元案,開始王、李均未交代,這時如果對李說“王某已說出行賄之事,你不說有用嗎?”就屬欺騙訊問;如果對李某說“你知道王某說了什么嗎?”就屬事實說服訊問。在操作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在語言運用上應賦予其較大的適用空間。所說事實既要是真實的事實,又不應涉及具體的案件細節(jié),也不應是具體的事實,而只應是虛的、模糊的事實。實際中可以說“你知道別人是怎么說的嗎?”(以此模棱兩可的事實剌激對方,但真正別人說的內容卻不說出來)“你知道我們找了多少人嗎?”(具體是一些什么人卻不說)“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假裝拿一些筆錄似的紙在對方面前晃動,造成別人已說,檢察機關已掌握很多證據(jù)的感覺)等。
2.在使用中必須把握好尺度,否則就容易轉化為欺騙的方法。因為用這種方法問話的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從心理上產生證據(jù)已經(jīng)確鑿、抵賴已無意義的“誤區(qū)”,而如果被訊問人不是犯罪實施者,對犯罪事實一無所知,就不可能產生這種錯誤“誤區(qū)”,也即不存在使無罪的人承認有罪的可能。所以,在使用這種方法過程中,既不能說假的事實,又不能說過于具體的事實,尤其是不能涉及具體的案件細節(jié)。
3.在使用事實說服訊問法過程中,應當盡量使用“話中有話”、“一語雙關”之類的模糊、隱含語言,目的是讓被訊問人不知我們的虛實,仿佛一切證據(jù)都已被我們掌握。比如:在對方交代了部分事實后,可說“你覺得說清楚了嗎”之類的話,可讓其產生還有情況被我們掌握了而其自己還未說出來;在對方不說的情況下可問“你知道剛才誰來了嗎”之類的話,讓其產生有證人來作證的感覺,或者還可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其實是只有幾張白紙的信封),讓其產生這些是舉報材料的錯覺,制造仿佛一切證據(jù)都已被我們掌握的假象?!?(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