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
在科技領域,如果沒有內在創(chuàng)新能力,就不能是技術強國。同樣地,在金融領域,如果沒有金融創(chuàng)新活力、沒有創(chuàng)新空間,就自然不能是金融強國。
自19世紀中期,“強國夢”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和民間社會的訴求。只是在多數(shù)人看來,當年的洋務運動僅僅是在“器物”上的追趕,是“硬件”現(xiàn)代化,而不涉及到制度、文化或其他“非物質”的“軟件”結構。按照張之洞的話說,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于是,1868年后,中國逐步引進機械制造、現(xiàn)代軍工技術與蒸汽輪船。而為了支持“硬件”現(xiàn)代化,又不得不開拓現(xiàn)代融資手段,興辦“公司”和金融市場等現(xiàn)代工商。
經(jīng)過近一個半世紀的努力,到今天,中國的“硬件”現(xiàn)代化在表面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特別是從模仿的角度講,許多工業(yè)技術已接近世界水平,科技人才積累也非常龐大。在金融市場方面,一些基本指標也至少達到當年薛福成所向往的水平。
可是,金融大國是否等于金融強國,技術大國等于技術強國呢?中國離“強國夢”還有多遠?
金融交易靠什么?
在科技領域,如果沒有內在創(chuàng)新能力,就不能是技術強國。同樣地,在金融領域,如果沒有金融創(chuàng)新活力、沒有創(chuàng)新空間,就自然不能是金融強國。而決定金融領域創(chuàng)新活力的,首先是金融交易主體的自由選擇度。一個由行政權力過度介入的金融體系,即使其交易量大、金融資產(chǎn)數(shù)據(jù)宏偉,也未必證明其自身活力強、市場能力高。當行政權力幾乎介入所有金融交易時,當市場幾乎沒有自由選擇空間時,就像靠強心針支撐的身體,那只能是虛胖,不會是強壯。
如何判斷一個金融體系到底是以行政權力主導,還是由市場邏輯主導呢?一個簡單易用的指標是,看人們?yōu)榱说玫浇鹑诮灰讬C會愿意付出多少代價,也就是說,如果行政權力過度介入金融交易,包括管制參與權、限制金融供給、干預價格機制,那么,交易機會必然短缺,金融產(chǎn)品供應不足,于是,交易機會會出奇地珍貴,超額金融溢價成為常態(tài),以至于誰都爭先恐后,甚至為獲得發(fā)售金融產(chǎn)品的機會高價行賄也在所不惜。
以股市為例,在中國,由于上市機會被管制得那么珍貴,不僅沒有哪個公司會放棄A股上市機會,每個公司都愿意花重金去“跑部”上市,而且連股民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打新股”。由于管制造成的機會短缺,股市參與主體不是把精力放在增加自己的業(yè)務競爭力上——券商不是以業(yè)務創(chuàng)新能力定勝負,投資者不是以區(qū)分公司好壞的能力定回報,上市公司不靠真實業(yè)績定乾坤——而是專注權力關系,誰還會對主業(yè)認真呢?在這樣的金融市場中,當然也有競爭,只是競爭的焦點不在業(yè)務能力上,而是在權力關系上。在一定時間內,這樣的市場也可以有方方面面的“高”數(shù)據(jù)指標,但不會有持續(xù)長久的活力。
記得1989年時金融學界流傳一個故事,天才經(jīng)濟理論家Sanford Grossman教授那年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加入沃頓商學院,聽說年薪超過30萬美元。按那時的大學工薪水平,30萬美元可是個天文數(shù)字呀!Grossman教授到沃頓商學院的第一天,院長見到他時說:“你加入我們學院,今天是我最高興的一天!”聽到這話,Grossman教授反倒不高興了,他回答道:“如果你真的這么高興,說明當初談判工資時,我要得太少!我怎么那么笨?!”在Grossman教授看來,只有他的工資高到讓沃頓商學院院長無所謂他來還是不來的時候,他的工資才算足夠高、足夠合理!只有達到那個境界,他才沒有給沃頓以“免費的午餐”。
這就是市場經(jīng)濟的邏輯,通過價格的上下自由調整,使其高到讓那些本來十分想要的人變得有沒有都無所謂,但又要低到讓那些起初無所謂的人也愿意考慮買還是不買。
相比之下,如果不是通過自由價格機制,而是通過行政權力控制供求,那么,不僅因此產(chǎn)生權力尋租場——比如,創(chuàng)業(yè)板第一批上市28家,為什么只有28家,不是50家?誰能是28家中的一員,誰不能?——而且在供給嚴重短缺之下,金融交易的機會溢價可以如此之高,在支付“權力租金”之后,最終得到上市機會的公司還是有極大的剩余“免費午餐”。得到上市機會即“免費午餐”之后,公司就有了“圈錢”的許可證。
況且,為了“維穩(wěn)”,行政權力也必須用來保護上市公司,即使上市公司有業(yè)績作假、財務欺詐,不僅不一定懲罰它們,要保住它們的“圈錢”許可證,甚至連公布它們的欺詐行為也不一定允許。在投資者將上市公司起訴于法院時,法院也不一定受理;即使受理,法院也不一定從程序上給投資者一個公道。于是,上市公司欺詐的成本是如此之低,這不僅進一步抬高上市的機會溢價,而且使金融市場所代表的對公司行為的“紀律約束”缺位,結果,連上市之前的好公司也會變壞。
讓行政權力退出金融
除了限制供給、保護欺詐行為外,行政權力抬高機會溢價的方式,還包括干預價格機制。比如,如果投資者看好一個上市公司,他可以去買其股票,但,如果投資者看空一個上市公司或者債券發(fā)行方,卻不能賣空其股票或債券。禁止賣空的結果只能是扭曲證券市場的價格機制,使價格更多偏漲,抬商證券發(fā)行的機會溢價。
在美國,許多可以上市的公司選擇不上,因為在他們看來,上市的初始成本太高,而且上市之后的信息披露要求太多、市場對公司的行為約束太繁瑣。也由于同樣的原因,一些已上市的公司會選擇退市。股市的進出機會自由,讓每家公司根據(jù)成本自己去選擇是進還是不進、是留還是去。
在中國,則不然,已經(jīng)上市的公司中,沒聽說過哪家會“傻”到自己要出來;而還沒有進去的公司,都在想方設法要進。
只要沒上市的公司還在爭先恐后地搶上市,只要券商還在日日夜夜跑權證的創(chuàng)設權,只要各公司還不管有沒有好的投資項目,都要想盡辦法從銀行得到貸款或者爭債券的發(fā)行機會,那么,中國的金融體系不只是虛胖,難以有創(chuàng)新活力,而且所代表的是“劣幣驅趕良幣”的機制。
不管怎樣,中小企業(yè)板、創(chuàng)業(yè)板還是起航了,朝應該走的方向邁出了幾步。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銀行天量貸款雖然大部分流向國有企業(yè)和地方政府,但還是有一些貸給了大中型民營企業(yè)。這些都是積極的步伐。在目前的國企獨大勢頭下,希望行政權力不會借機進一步深入金融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只有讓行政權力更多退出金融,恢復民間市場主體的自由選擇權,減少權力對金融供給的管制、對價格機制的扭曲、對金融發(fā)行和金融從業(yè)的身份控制,才能讓中國從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否則,中國的銀行體系、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基金市場等金融市場,會繼續(xù)是“形似神不似”,金融機會會繼續(xù)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