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大學教育的人文精神

2009-06-15 05:21
學理論·下 2009年5期
關鍵詞:大學教育教育改革人文精神

董 剛

摘要:在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向縱深發(fā)展之際,大學人文精神教育愈顯重要。大學教育工作者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發(fā)掘蘊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與思想,努力提高大學人文精神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大學教育;人文精神;傳統(tǒng)文化;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1—0154—03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重視哲學理念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教育大國,其悠遠的教育文化傳統(tǒng)對人類文明的演進產生過重要影響,對當代中國的社會現(xiàn)代化和教育現(xiàn)代化更具有直接的、十分特殊的價值。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文化,有諸多層面和復雜的內容。傳統(tǒng)高等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大學理念的建立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我們對傳統(tǒng)高等教育思想的追溯,是為構建現(xiàn)代大學理念奠定穩(wěn)固的基石。

一、歷史的視野: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人文教育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大學的人文精神

大學人文精神是在大學的發(fā)展演繹過程中形成的。大學人文教育,亦即對大學生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實質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縱觀中國教育發(fā)展史,可以說19世紀中葉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說是以人文教育為中心的。

我國具有悠久的人文傳統(tǒng)。在我國最早出現(xiàn)“人文”一詞的《易·賁》中說:“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里的“人文”主要指禮教文化;所謂“文明以止”,就是要求人們內以踐行道德倫理,外以恪守立法制度。而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精華,筆者認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孔子懷抱“人皆可以為圣賢”的道德理想,開創(chuàng)了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的先河。由此,全民族掀起極其高漲的教育熱情,尊師重教、興學辦學、對子女較高的教育期望等等,便形成儒教社會的一種特質和精神面貌。而對于中國傳統(tǒng)高等教育的精神則深刻體現(xiàn)于《大學》之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币饧创髮W的精神在于發(fā)揚人性之善,培養(yǎng)健全人格,改良社會風氣。這里的“大學之道”,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為人、為教、為學的“大學”理念,體現(xiàn)著一種強烈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洞髮W》提出的三綱領、八條目中,即以修身為教育之本,以止于至善為教育目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為己”之學。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許多人都把這句話視為儒學的重要標志,認為儒學就是“為己之學”。但“為己”當然不是為了攫取自己的利益或增加自己的擁有,那就變成極端的自私,而是充實自己、修養(yǎng)自己;或者用常用的語言來說,就是成長自己的意思。不過這種“成長”,必須包括正反兩方面的歷程:一是從反面克制自己的原始欲望、本能欲望,即“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雍也〉);二是努力學習,從正面長養(yǎng)為仁的力量,此即“修己以敬”,“君子上達”,從中體會到做人的原則,而激勵向上最終了解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的自由原則。這也就是說:從自己的生命中找到了成長的基地,于是可以穩(wěn)步前進。

到20世紀初,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積淀成一種傳統(tǒng),那就是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蔡元培認為,大學是人文精神的搖籃,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在《教育獨立議》中,他進一步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盡一分子的責任。蔡元培先生對中國古代“大學”思想的現(xiàn)代解說與“大學之道”是一脈相承的。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從孔子的“為己”之學到蔡元培的“北大精神”,都強調大學生品德的完善、獨立人格的養(yǎng)成和內在精神快樂的追求,以成就自己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為教育的根本目標,相當于現(xiàn)在的“德育”。但德育在現(xiàn)在的大學事實上已經蛻化成為政治教育,而政治教育不是德育,也代替不了德育,可以說德育早就邊緣化了。現(xiàn)在有的學校提倡修身,開設修身課,有這種意識當然很好,不過提出的思想基礎、出發(fā)點、實施方式和效果值得懷疑,因為德育需要建立在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教育長期積累的優(yōu)秀成果上的,是人的普遍價值的民族性體現(xiàn),不能離開文化的具體形式去憑空創(chuàng)造,也不能當作一門具體學科從外部移植。

二、現(xiàn)實的困境: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

近代以前我國大學教育是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我國近代高等教育是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并伴隨“科學救國”的急切動機發(fā)展起來的。它的人文教育一開始就受到科學教育的遮蔽而衰微不振。20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反思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失衡的危害。而此時,我國正在學習蘇聯(lián)模式,結果是大多數(shù)高校變成了單科性理工院校,學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被人為剝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許多高校的市場取向、功利取向日趨明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有的學校舍棄了“人文”傳統(tǒng),把大學降低到市場經濟的附屬地位,市場需要什么,大學便做什么,一種產銷對路,短、平、快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悄然形成。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大學生人文知識的缺失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制度的束縛、教育體制的影響,加之社會重理輕文的價值偏失,我國的人文教育極其薄弱。許多人文學科變成死記硬背的東西來應付考試,而科學課程如數(shù)理化等又偏重于邏輯思維的訓練,忽視人文知識的補充,也就失去了價值導向功能和啟迪益智的功能。從而導致許多青年學生對人文知識了解不多,使得學生文、史、哲及藝術等人文知識淺薄,對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科技發(fā)展、優(yōu)秀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知之甚少。據有關部門調查,28.3%的學生答不出或答不全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33.2%的學生沒有讀過《論語》《老子》《孟子》《荀子》等書籍;36.6%的學生不知道《道德經》的作者是誰等。

2.人文修養(yǎng)的淺薄

人文修養(yǎng)指人的道德和知識文化等諸方面的修養(yǎng)。有知識不一定有文化,有學問不一定有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包括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國是自古以來就特別注重仁、義、道、德的國家,這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然而,如今青年大學生受社會現(xiàn)象、市場經濟和網絡等因素的影響,道德失范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許多學生誠信缺乏,比如:在考試中經常舞弊、撒謊等;重利輕友;自尊、自律、自強等方面觀念不強;缺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倫理觀等。究其原因:一方面他們沒有真正把握傳統(tǒng)文化精華和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積淀,輕率地否定傳統(tǒng)道德和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媒體或從社會上學習一些外來文化,沒有批判的吸收,但又未把握外來文化的本質,盲目追求西方生活方中糟粕的東西。

特別是近年來大量披露的學術腐敗、官員腐敗、醫(yī)療腐敗問題以及食品衛(wèi)生問題,在一個健康的社會是難以想象的,而對這些現(xiàn)象我們早就見怪不怪、熟視無睹了。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根本原因無疑與社會整體上缺乏人文道德意識有關,而這樣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經顯示出了極大的弊端。比如,學生的急功近利表現(xiàn)在對工作和人生價值判斷的物質標準之上,信仰缺失等等。而大學培養(yǎng)模式,追求實用技能與技術的趨向,在大的方面造成由于忽視科學基礎的教育和研究對國家長期發(fā)展帶來巨大隱患,就是在具體的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方面帶來的弊病也是非常明顯的。可以說,現(xiàn)代教育漠視人文素質教育的狀況難辭其咎,應負主要責任。

因此,理性的選擇重建大學人文精神價值取向,重視傳統(tǒng)以德行統(tǒng)領個人全面素質教育模式就顯示出它的現(xiàn)實意義。

三、理性的選擇:重建大學人文精神的價值取向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在人文精神日趨衰落的今天,確立現(xiàn)代大學理念,召喚日漸逝去的大學人文傳統(tǒng),為國家、民族培養(yǎng)造就更多“關注天空的人”,是21世紀中國大學的核心使命。

而在高等教育領域,需要把傳統(tǒng)優(yōu)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學的教育實踐。這不僅僅是為了繼承傳統(tǒng),而且更是現(xiàn)今的大學教育缺乏和急需的。例如,人們常關注的人文素質和心理素質就是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內容與有機組成部分。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專業(yè)和技術主導德育,包括傳統(tǒng)教育不重要的看法是極為片面的,傳統(tǒng)教育盡管以德行養(yǎng)成為最高目的,但并不只是道德教育,更不只是道德教條的教育,而是包括技能、情趣、藝術、體質在內的全面性教育。相比而言,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而言,才真正是片面的。如孔子四科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六藝有禮、樂、書、數(shù)、射、御,內容非常豐富,幾乎囊括了當時的文化全體;又如傳統(tǒng)的詩教,講究“詩言志”、“興觀群怨”、“溫柔敦厚”,涉及到高尚完美的心理、人格、氣質的養(yǎng)成;就是似乎枯燥的禮教也有可借鑒的豐富資源,因為習禮過程在古代教育家看來還有舒張身體和堅固筋骨的功能,也就是具有做體操與培養(yǎng)文雅動作行為的作用,這些豈是道德教育所能概括了的。

1.樹立大學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格,保持對社會的適度“超越”

并不是只有人才能用“品格”一詞,大學同樣如此?,F(xiàn)代大學之主體,必具高尚之品格。其內涵旨要:在師,為學術涵養(yǎng)、師德品質及師表儀象等;在生,當為道德素養(yǎng)、情感意念及人生價值等。此二群體所具者,均當為社會之楷模。具有高尚品格之大學及大學師生,當會在精神及理念上支持、影響社會意識方向,導引社會主旋律,促成社會全面和諧發(fā)展。

特別是一個大學,正如著名學者梅貽琦說,大學不是有“大樓”之謂,乃是有“大師”之謂,我們也可以說大師是大學高尚品格的支柱。只有這樣,才可能培養(yǎng)“大人”?!按笕恕笔鞘裁慈四?就是真正的知識分子。朱熹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1]“大人”之“大”在于他能實現(xiàn)人所固有的普遍內在價值,大學教育的根本在此,否則配不上“大”的稱號。人的內在價值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無論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因此,顧炎武區(qū)分開“亡國”與“亡天下”,只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不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因為“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2]

大學是人類的精神殿堂,是探求學問、追求真理和終極關懷的地方?!叭宋摹钡暮诵拿馐恰俺絺€體、超越種族、超越國家、超越具體人倫事功,從人類整體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3]。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在適應社會的同時保持相對獨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人文精神的本真命題。

2.大學教育樹立人文精神的關鍵在于“以人文本”教育理念

確定“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就是以培養(yǎng)和造就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識分子為首要目標。大學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要認清大學的性質、作用和地位,認識到大學是傳播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重要領地,而所有文化都以體現(xiàn)人的普遍價值、社會正義和美好理想的人文精神為靈魂,就是說都是“以人為本”的;“以人為本”應當成為大學辦學的最高宗旨。尤其在我國,由于缺乏深厚的宗教傳統(tǒng)和普遍的宗教組織,大學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僅僅是一級文化教育機構,而且還是道義的擔負者、理想的發(fā)源地和心靈的守護神,具有其他組織機構所沒有的純潔、崇高、超脫和神圣的獨特地位,對整個社會人文精神的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們現(xiàn)在應當對大學教育的辦學思路和目標做深刻反省,不能剛從政治運動的折騰中擺脫出來,就又淹沒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不能只顧追求規(guī)模、檔次、排名卻忽視了大學教育的根本性質和目的。事實上,大學的聲譽、質量和貢獻最終要建立在具有人文精神的各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上,建立在真正的知識分子的培養(yǎng)上。

一個社會,如果人性泯滅、道德意識喪失、人的內在價值和尊嚴的淪落就是亡天下,這是無分于時代、地域和民族的,維護人的價值和尊嚴是所有人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要想追求和建立全球倫理或普世倫理就必定要以人的普遍內在價值為依據,不能簡單地從各個文化、宗教、民族的倫理規(guī)范中尋找共同的戒律,因為所有戒律都具有歷史性和境遇性,而人性是永恒的,只有在境遇中具體體現(xiàn)人性的戒律才是有生命的。近來,“以人為本”的提出、人權入憲的事實表明國家對人的普遍價值的承認和保護,可以說是歷史的巨大進步,突破并超越了陳舊的思想體系。而高等教育應當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文道德素質教育的狀況,特別是在本科層面上建立獨立而有效的人文教育體系,同時在進行專業(yè)教育的過程中貫徹人文道德教育。如新聞專業(yè)要追求新聞的真實性,而不能炒作新聞、混淆視聽;法學專業(yè)要追求正義的實現(xiàn),而不能不辨是非、一味鉆法律空子。總之,每個學科都有其“道”,也就是都有其學科精神和職業(yè)道德,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實現(xiàn)“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

3.重視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培養(yǎng)

大學核心競爭力,是由企業(yè)發(fā)展理論概念而來。一般來說,可以將大學核心競爭力指稱為大學實現(xiàn)本真教育目標之核心資源及能力概稱,具體可為大學圍繞其根本任務為核心形成的能夠贏得社會肯定、獲得最佳效益,并保持獨特競爭優(yōu)勢之資源和能力,包涵了教育思想、教育行為、教育品牌、教育資源等等諸多方面,而核心部分當為其教育思想、優(yōu)秀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之精神。大學核心競爭力之培育,能在本質上提升大學水準,使其精神特質和教育質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大學核心競爭力之培育有其客觀背景,常受大學的歷史、傳統(tǒng)、制度等因素影響。但現(xiàn)實而言,仍有為可為。培育大學核心競爭力,應當樹立學術至上的概念。大學應該以學術為生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所在;學術興盛,方能提升學校社會公信力、社會影響力,學術興盛才為教育服務社會、服務國家提供了前提。在這個指導思想下,重視改革自身不足的教育思想及育人模式,加強研究、轉變教學方式、拓展辦學模式、孕育治學精神。同時應當強化資本運營,畢竟大學的發(fā)展,經費是重要保障。只有學術興校、資本興校,學術與資本運行有機統(tǒng)一,才能保證教育質量,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樹立。

4.提供大學人文精神形成的必備條件——和諧自由的大學人文環(huán)境

人文精神是文化長期發(fā)展的產物,但人文精神并不只是理論知識層面的東西,而是活在人的精神、品格和實踐中的東西,如道德素質不是道德知識的理論認識,而是通過具體個人的道德實踐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品質。所以,大學人文精神的形成關鍵是有人文精神之個人的形成,而不是人文知識的傳授與學習,即不能等同于人文學科的教育。

人文精神的形成首先表現(xiàn)為思想大師的出現(xiàn),這是個自然的過程,不可能由計劃催生出來,但大學可以為大師的出現(xiàn)提供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自由寬松的思想環(huán)境。蔡元培主持北大時,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針,在短期內迅速聚集并造就了眾多的思想大師和學術大師,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舊北大、舊清華的辦學思路、模式和機制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可以為今天的大學改革所參照,而自由寬松的治學環(huán)境尤當首先效法。因為人文精神具體表現(xiàn)為不同的文化形式和類型,具有民族性、歷史性和多元性,在如今世界文化多元互動的環(huán)境下,思想自由無疑是創(chuàng)造新思想、誕生新大師的先決條件。在沒有思想大師的時代,人們靠基本的良知和文化熏陶維系人文精神;在思想大師出現(xiàn)的時代,人們的人文精神就會得到充實、提高與發(fā)揚,從而使社會風氣得以凈化,精神文明不斷提高。同樣,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也需要自由寬松的思想環(huán)境,而且還要有與人文精神形成相應的教育機制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朱熹.《大學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

[2]顧炎武.《日知錄集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4:471.

[3]云南大學校長吳松在該校"大學之道:辦一個什么樣的云南大學及怎樣辦好云南大學"研討會上的講話,轉自云南大學新聞網.

(責任編輯/彭巍)

猜你喜歡
大學教育教育改革人文精神
醫(y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生本教育理念在應用心理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農業(yè)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應用自主學習理論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研究
關于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調查與分析
學有所悟,學有所樂
任務型教學在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的應用研究
論將中醫(yī)學納入大學教育教學領域中的重要性
淺談大學教改中創(chuàng)新型的物理試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