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充滿戰(zhàn)亂的歷史上,文物向來是勝者鐘情的戰(zhàn)利品。據(jù)英國學界估算,大英帝國的殖民領土擴張了111倍,它從殖民地掠奪的文物也增加了百倍;法國的歷史軌跡顯示,它每一個瘋狂的對外用兵階段,都是獲得別國文物最多的時期。全世界最為傲人的兩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法國的盧浮宮,就這樣各自因兩國的殖民擴張史擁有了全世界難以計數(shù)的珍寶。它們宣稱,自己是在精心保管“全人類的共同遺產(chǎn)”。然而,這樣的旗幟并不能平息文物歸屬權的紛爭。越來越多的被掠奪國家,踏上了向英法等國追索文物的道路,盡管成功的案例極少,但那些充滿爭議、帶有“原罪”性質(zhì)的文物,卻讓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的榮耀逐漸失色。
大英博物館藏品價值堪抵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國民財富
在英國,恐怕沒有一個地方能比大英博物館更容易激起外國人的復雜情緒。這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大的博物館在250多年前初建時僅有7萬件展品,但隨著“日不落帝國”的領土擴張,其藏品已升至今天的700萬件。英國學者說,“英國強大的時候領土增加了111倍,它從殖民地收集的文物也增加了100倍”,這700萬件文物的價值可能比一個中等國家的全部國民財富還要多。
在大英博物館埃及館入口處,矗立的是被稱為“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鑰匙”的羅塞塔石碑,它以三種文字記錄著托勒密王朝時期的一段詔書。而在萬里之外的埃及國家博物館,其入口處矗立的卻是這座石碑的復制品。埃及館里還有不少貨真價實的木乃伊。在希臘展區(qū)展示的帕特農(nóng)神廟浮雕,是18世紀末英國貴族埃爾金勛爵在希臘賄賂官員所取得的希臘國寶。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6年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多達2.3萬件。一進大英博物館中國展廳的大門,就能看到遠處墻壁上的敦煌壁畫,走近細看還能發(fā)現(xiàn)當年所謂的“西方探險家”在上面留下的割痕。敦煌藏經(jīng)洞的4萬多件經(jīng)書書稿中,也有1.3萬件在大英博物館。但這些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珍寶的1/10,其他的都被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游客無緣謀面。
盧浮宮記錄法國征戰(zhàn)歷史
法國的盧浮宮藏有來自法國以外的文物超過40萬件,“六大館”中的東方藝術館、古希臘館和古羅馬及古埃及館三大館,幾乎全部是外國珍寶。另外3個館———珍寶、繪畫和雕塑館中也有相當多展品來自國外。有人說,沒有這些外國藏品,盧浮宮就“館將不館”。
按照盧浮宮的說明,其展品來源于歷代國王、貴族的收藏;對外直接掠奪;私人捐贈以及館方出資購買四個方面。但細究起來,似乎哪個渠道都無法確保藏品的合法來源。一進入盧浮宮就能看到著名的競技場院拱門,拱門上的馬群浮雕是拿破侖從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馬可大教堂頂上拆下來的。東方藝術館的“門標”———5座“帶翅膀牛身人面雕像”,是19世紀中期法國人從今天伊拉克的赫爾沙巴德竊取來的。在東方藝術館第四層,有一座黑黝黝、看似不起眼的2米多高的玄武巖,巖身是密密麻麻的古代文字,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它本應屬于伊拉克,同樣是被法國文物掮客巧取豪奪,利用當年奧斯曼土耳其統(tǒng)治的腐朽搞到手的。古埃及館是盧浮宮藏品最少的一個館,但僅有的350件藏品卻幾乎都是從埃及收集來的。盧浮宮里最著名的維納斯神像來自古希臘,當年它在希臘米洛島出土時原本被一名土耳其商人買走,但停泊在當?shù)氐囊凰曳▏娕灺動嵹s到,結果,維納斯在爭搶中永遠失去了雙臂。法國文物學家承認,歷史上,法國對外用兵時期如佛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拿破侖等時期,是法國獲得文物最多的時期。
多國艱難追索國寶
英國廣播公司在2003年大英博物館250周年時曾以“光榮與爭議”為題報道稱,“在大英博物館值得驕傲的歷史中,不乏引人爭議之舉,其中包括一些國家對大英博物館某些展品的主權要求”。由于擁有藏品的合法性遭到質(zhì)疑,大英博物館近年來屢次成為各國追索的箭靶。然而,它卻一貫以“文物屬全人類共同遺產(chǎn)”和該館具有最佳的保存技術為由,對來自多國的壓力漠然相待。英國政府也再三表示,根據(jù)英國法律,政府不能越權干涉大英博物館的事務。
在與盧浮宮的交涉中,眾多追索行動更是全部以失敗告終。號稱“最善于追索流失文物”的意大利,迄今從外國博物館追回流失文物超過15萬件,但沒有一件來自盧浮宮;埃及自2002年以來從境外追回文物3000多件,包括拉姆西斯二世的頭發(fā)以及著名的“法老之眼”,也沒有一件來自盧浮宮。在盧浮宮的歷史上,除了拿破侖戰(zhàn)敗后荷德奧俄等國乘戰(zhàn)勝,索回了5000多件原屬于這些國家的文物外,就再沒有文物被大規(guī)模索回的記載。
追索文物難在哪里?
“多國追索文物困難,主要有兩個因素?!迸=虼髮W文化藝術史教授溫頓說,首先是追索國難以提供文物所有權的證據(jù),國際文物返還條約規(guī)定,文物出土國追索文物時必須提供該文物詳細的資料,如體積、重量、顏色以及丟失時間等,但由于很多流失文物是非法挖掘,沒有考古證明文件,也就無法證明其所屬權;其次,在保有被掠奪文物的歐美國家看來,文物回歸后不一定能得到妥善保護。巴黎執(zhí)業(yè)律師石仁林指出,有關返還文物的國際公約,指的是1954年海牙公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chǎn)和非法轉(zhuǎn)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1995年的《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但1995年的公約規(guī)定了追索期為50年,過期就難以追索;此外,該公約沒有強制作用,且作為文物流入國的英法美等國根本沒有加入公約。
此外,文物追索還會碰上另一個難題。2002年,世界三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盧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與其他16家西方博物館聯(lián)合發(fā)表聲明,反對將藝術品特別是古代文物歸還原屬國,理由是:文物多通過購買或受贈獲得,來源合法,已成為博物館乃至所在國財產(chǎn)的一部分;文物原屬國沒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和技術能力保護文物;文物屬于全人類文化和精神遺產(chǎn),應為全人類享有。這個聲明在全球范圍內(nèi)受到廣泛譴責,中國、埃及、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等紛紛表示反對。(資料來源:《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