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淺予
被譽為“當代草圣”的書法大師林散之(1898-1989),晚年雙耳失聰,但還常被人請去開會。因別人說什么他都聽不清,開會純屬浪費時間,所以每次開會林老只是象征性地去一趟,待大會開始不久,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溜走。
一次,林老像往常一樣“溜會”,剛走出會場,突然想起了什么,問陪同他回家的人:“今天開會怎么沒見老錢啊?”“老錢”即錢松喦,林老曾與其同住一幢樓,兩人關系一直很好。陪同見林老詢問,立即大聲答道:“錢老是美協的,當然沒來參加?!?/p>
“那這是什么會?”林老一副驚訝的樣子。陪同有些不解地望了望林老:“這是書協開會啊!”林老更驚訝了:“書協?還有書協?”陪同樂了:“林老,您可是咱們書協的名譽主席啊!”林老一路嘀咕著“還有書協”,走回了家。
如果說普通人把“作協”誤作“做鞋的”,而把“書協”誤作“輸了鞋的”,還可以當做笑話來聽,而身為書協名譽主席的林散之,竟不知世上還有個“書協”,這就有些讓人難以理解了。
仔細分析一下,林老不知書協,大概有這樣幾種可能:一是他老糊涂了,得了健忘癥;二是他生性幽默,故意逗樂;三是他掛名太多,一時忘了書協;四是他淡薄名利,把時間全用在了創(chuàng)作上,而對除此之外的事物無動于衷。
先看前兩條:我們知道,林老一生身體強健、思路清晰、創(chuàng)作活躍,活了90多歲,即使臨去世前數月仍在揮毫不輟,因此糊涂一說不能成立。倒是幽默有一些可能,不過我們從林老聽到“書協”二字時的驚訝程度來判斷,幽默一說似乎也站不住腳。
再看第三條:掛名太多!當今社會,的確有一些官員喜歡附庸風雅,為了顯示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喜歡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特別是藝術領域掛個名,什么名譽主席、名譽會長啦等等,掛的名多了,有時自然就難免會張冠李戴,不知所云。
這些官員顯然不能和林老同日而語,縱觀林老一生,他始終是個耐得住寂寞的人,終生潛心詩書畫,雖然曾做過“七品芝麻官”(江浦副縣長),但他對權位從不迷戀。到了晚年,他更是將所有精力都傾注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中,曾自謂“一切不與人爭,只與古人爭一地位”,這樣一位把畢生都奉獻給他所熱愛的藝術事業(yè),有著“笑把浮名讓世人”境界的大藝術家,怎么會對書齋外的喧囂、浮名動心呢?
可見,這個書協名譽主席,只因沒人“敢”掛(林老晚年名滿天下,當時曾流傳這樣一則軼事。郭沫若來南京,有人請賜墨寶,郭沫若當即拒絕:“有林散之在南京,我豈敢在南京寫字!”),才“眾望所歸”地被“掛”到了林老身上。這個名雖掛得“專業(yè)對口”,但其實并非林老所愿,他自然也就不會把這樣的虛名放在心上了,以至于鬧出了不知世間有書協的“笑話”,這和某財政局局長竟然不知“農民也是納稅人”之類的笑話完全是兩碼事。
(編輯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