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焰祥
身體損傷猶可醫(yī)治,思想生瘡難以痊愈,所以才有擇良師交益友之古訓(xùn)。讀書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書讀多了,讀雜了,固然博聞廣見閱歷豐富了,卻未必一定是好事,因為見得多了,想得多了,心靈失衡的幾率自然也大得多了。澄靜的心靈遭到破壞了,幸福的感覺就會喪失。難怪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p>
但現(xiàn)實世界對知識的追求永無止境,“絕圣棄智”如何可能?于是老子轉(zhuǎn)而求其次,又教人“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的道理,要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其實,一個人只要有了自以為可以依憑的資本了,再令其“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又怎么可能?所以,做不到“絕圣棄智”,就不用遑論“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說到底人間的種種煩惱還是因讀書出了問題。
讀什么書,何以讀書,怎樣讀書,看起來顯而易見,其實正是這方面還有許多糾纏不清的東西,沒有正本清源,人間的煩惱才這樣層出不窮。讀不完的書,說不盡的理,而唯一不變的法則是人都得活下去,快樂地活下去。但快樂是什么?快樂在哪里?則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中國的先賢發(fā)明了知足常樂,將人生快樂的基點落腳在怡情養(yǎng)性上,這是難得的睿智。君子人格的訴求,將生活的趣味集中到道的層面,揚棄了物的紛擾?!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君子慎其獨也”。于是在內(nèi)省與修身上特別著力,“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乃至“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如此則能“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和夫婦”,以至天下“大同”。天下“大同”了,人皆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養(yǎng),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其樂何處不在!
老子卻另有說詞:“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莊子說的更玄:“有人之形,故群于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蓖糇约?無所作為,何來是非煩惱,快樂可不就與影隨行了?“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如果心胸還能豁達一些,懂得“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的道理,相忘乎江湖的逍遙亦有可能。
“人生不滿一百歲,今是昨非無定名。天下由來輕兩臂,世間何故重連城。龍亡大澤群鰍舞,兔盡平原走狗烹。滿目亂坡眠白石,有時特地憶初平?!边@是明代木有堂禪師的一首詩,寥寥幾筆寫盡人間況味。但禪家的一腔善念卻難免言過其實,不免令人心生彷徨。
道出多門,眾說紛紜,儒之仁義,道之自然,禪之色空,雖言異理同,融會貫通卻并不容易,翻來覆去,燈枯發(fā)白亦未必能“朝徹”。此是彼非,彼非此是,惑亂叢生,在這個“盜亦有道”的人世間(盜跖之徒問于盜跖說:“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盜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諸如此類的煩惱,說穿了就是一句話,人生煩惱識字始。不識字不讀書不看報,無知無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結(jié)廬而居,保管你一生一世樂無憂!
友人造訪,得話題而論之,難免存疑。東坡此語未可較真,煩惱自生原本無關(guān)識字,無欲無求亦非快樂之根,現(xiàn)實中的人終究需要現(xiàn)實的活法。陋巷之樂,廟堂之樂,不過存乎一念之間,吃糠咽菜的覺得苦,那些吃慣了魚肉的還羨慕你不得“三高”呢!
所以,識字未必就煩惱,煩惱未必由識字。
(編輯思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