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維峰
怎樣按大綱要求開好英語,使學生提高英語閱讀能力,達到“借助詞典閱讀與課文難易相當的一般讀物”的水平呢?提高課外閱讀量是重要途徑之一。
學生閱讀量小,必然使常用詞匯復現率低,給學生掌握造成困難。然而,在課堂這不太大的閱讀量里,語法卻一步一層樓。到了高二,基本語法全部教完。達到了一個相當可觀的語法高度,像一根標竿,高度不低,基礎薄弱。加之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在不少中學教學中仍占著統(tǒng)治地位,即使是很用功的學生,如果僅僅是讀好課本,也很難形成大綱要求的實際閱讀能力。要達到某個既定的讀速更無從談起了。他們的英語是“標竿式”的,只有高度,基礎薄弱,懂的不少,會得不多,因此,我認為用課外閱讀的磚石來加固這根“標竿”,通過大量實踐,發(fā)展能力,鞏固基礎,以砌成“金字塔式”的英語,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目的才能達到。
這就需要我們在學好課本的同時,扎實地開展英語課外閱讀,增加在實踐中掌握詞匯運用和舉行表達方式的機會。
幾年來,所教過的學生,多數學的粗、差,程度參差不齊。面對這種情況,怎樣在短期內提高他們的能力?在狠抓課文教學的同時,發(fā)揮學生語法知識較多這一潛在的優(yōu)勢,帶領他們開展課外閱讀,力求在閱讀實踐中把知識變成能力,以彌補基礎的不足。我們一方面強調每一課都要“把單詞學活,把課文學透,把語言點記牢(包括慣用法等)”堂堂大面積地提問,逼同學們開口。同時又精心選擇了適當的材料,引導他們推行課外讀物。這樣雙管齊下,把學生帶到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里去反復驗證、充實、鞏固所學的知識,并自然吸收一些活的語言。
一開始,學生怕讀不懂,有畏難情緒,我們的做法是:選材時注意量力性原則,最初選材一不使之過長;二不使之過難;還要注重趣味性,使材料讀起來津津有味,還想再讀。后來在選材、練習等方面又作了進一步的改進:①選材面更廣了,從一些國外試題、簡易讀物等材料中選入一些短文,生詞更少了,同時也注意了思想性與口語化;②在練習設計上,花樣更多了,增加了一些Multiple Choices, Close Test, True or False,選標題,復述等由易到難的練習形式。③嚴格控制短文詞數,每篇在120—200詞之間,短小精悍生詞極少。④注意了其內在聯系。所選短文分為四個階段,從一至四各階段之間,從短文文字體裁到練習形式的編排,從易到難。如StageⅠ為由簡單句組成的小故事;StageⅡ為并列復合句;StageⅢ為主從復合句;StageⅣ包含了不定式、分詞、獨立主格、虛擬語氣等。在體裁上由小故事逐漸增加一些知識小品和議論文。
為了督促學生堅持閱讀,我們要求閱讀時摘抄一點精彩句子,或寫故事大意,有時組織開英語故事會,不能講的讀一段也可以。還要求大家在交換書籍時相互談一下所讀內容。還常常在教師里張貼China Daily,把適合他們閱讀的內容用紅筆標出,并在Class Report中要求轉述一兩則新聞,哪怕是標題也行。
就這樣,我們把學生引入了課外英語書刊的世界,把活的英語引進了課堂?,F在回頭來看,可否這樣說:開展課外閱讀“宜早、宜淺、宜適當”。宜早:應在學生英語基礎達到一定程度,能讀懂一點東西時即開始,最遲到初二下,學生學了幾百個詞,懂了一點語法,就可以開始閱讀。宜淺:淺一點不至于難倒、嚇倒學生,使其一開始能嘗到甜頭。對于年級高而又從未進行過課外閱讀的學生,還是寧易勿難、從淺開始好。有的讀物可按書上說明降一個年級使用,比較符合我們中學教學的實際。宜適當:就是說,時間和精力上都不要只強調課外閱讀而忽視了課本學習,其分配比例要適當。在初期這樣是否合適:花費精力與時間上,“精七范三”,即課本學習花費精力、時間的七分,課外閱讀花費三分較合適;在閱讀材料和數量上,“精三范七”,即閱讀量為同期課文的兩倍多,當然,各年級也不盡相同。高年級讀速快了,閱讀量可以大些。如此持之以恒地堅持課外閱讀,必將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