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边@里所謂的“意境”,就詩歌而言,是指詩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領土、形象的王國、藝術的世界。讀詩如能進入意境,就會如臨其境,如見其景。葉圣陶說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币虼?,我們在古詩教學中就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披文入境,從古詩中獲得啟迪,受到熏陶,使之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
有人說讀詩的最高境界就是領悟詩歌的意境。而要談意境,就得先談談意象。粗淺地理解,意象就是滲透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外物。一切客觀外物只有經過詩人感情的內化與浸潤,才能獲得靈氣與生命。比如,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便是意象,因為此時的明月已經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傳遞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花不是意象,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花”則是意象,因為它滲透了作者感時恨別的血淚。
意象與意象組合在一起,便會產生新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意境。意境的產生,需要讀者的介入。詩歌是一種跳躍性很大的語言樣式??梢赃@么說,沒有想象,就不會有詩歌;沒有想象,就不可能領悟詩詞的意境。所以,我們在解讀詩詞的時候,應充分發(fā)揮我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去填補詩中的空白。這樣,我們才有可能融入詩情,走進詩境。
那么,到底該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古詩詞的意境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與嘗試。
一、反復誦讀,熟悉文本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蔽覀兯佑|到的古詩詞,絕大多數(shù)都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節(jié)奏分明,適宜朗讀。學習古詩詞,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很有必要。只有大量朗讀了,才會有積累;只有有了積累,才能夠更深地去解讀古詩詞;也只有在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夠更準確地把握詩情,才能夠把我們解讀到的感悟,把我們內心的感受,通過朗讀給它表現(xiàn)出來??傊覀儽仨毑粩嗟亟庾x,不斷地賞評,讓學生不斷地進入到詩味當中去,引導他們邊朗讀邊理解邊記憶,這樣,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就會越來越好。
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采取齊聲朗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味,以便更好地感悟詩的意境。
二、知人論世,把握詩情
人們常說“詩如其人”。那么,了解了“其人”,也就能從側面來了解其詩。孟子曾說過:“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惫旁姷囊饩?,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傾向。如果聯(lián)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更好地體會詩境。
我們要盡量利用現(xiàn)存的各種史傳材料和后人評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比如,我們在讀《蜀相》一詩時,除了要對作品中所寫諸葛亮的生平和功績有所了解,還應對杜甫一生遭遇、政治理想,以及他寫作本詩時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詩的用意。
但是,詩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作品,也會呈現(xiàn)不同的情感基調和旨趣。如我們很熟悉的女詞人李清照,她的作品就很明顯地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呈現(xiàn)出迥異的風格。所以,弄清作品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這對于領悟作品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有些詩作往往還反映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風氣和時代精神。比如同是抒發(fā)個人懷才不遇、命途多舛這一感慨的,盛唐時期的李白和身處亂世的鮑照,他們詩作的內涵是不可能完全等同的——只有了解了這些,我們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志和反映現(xiàn)實的深度和廣度。
三、運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
有些古詩詞,詩意深奧、抽象,不易理解。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文字轉換成直觀的表象呢?我們可將這類詩歌做成動畫課件,配上對白和音樂。這樣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讓他們去感受古詩的意境。實踐證明,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更快地進入角色,能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美感。
如教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可著力引導學生循著文中月光的擴散,想象出一幅幅美麗的月下風景變幻圖。與此同時,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江潮連海、月共潮生等壯觀畫面,并及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此情此景中,詩人佇立江畔,仰望明月,感悟宇宙生成,探索人類本源……如能再輔之以古箏輕快的曲調,學生可能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從而有效地感悟作者那濃濃的情感,感悟那“孤月”的意象以織造游子、思婦兩地相望、相思的愛情神話……
四、詩畫結合,感受情境
北宋蘇軾評價王維詩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贝苏Z,全面地點出了王維詩詩畫相融的關系。按蘇軾的意思“詩中有畫”,是說除了言志之外,詩中還應有鮮明的藝術形象;“畫中有詩”,是說除了畫面的圖形之外,還要傾注畫家的真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詩要有畫意,畫要有詩情。所以,我們在解讀詩詞時,就應當找尋詩詞中的“詩情畫意”。
比如解讀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時,我們完全可以借助詩中的夸張、比興手法,用這極富畫意的詩句,去體味詩人浩蕩的氣概和豁達的胸懷,讀出其中回腸的蕩氣和迸發(fā)的激情來!
再如他的《望廬山瀑布》一詩,這詩作,本身就是一幅絕美的圖畫。教學時,如果再配上這么一幅圖片,可以想象,學生想不進入詩歌的境界恐怕都難:廬山雄偉峭拔的香爐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氣蒸騰,煙霧繚繞;遠看瀑布像一條白練高掛在前邊江面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氣勢,叫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之上瀉落下來了。
五、賞析語言,領悟意境
古人寫詩作詞,很講究語言的錘煉。像大家熟悉的王安石煉字的故事,賈島“推敲”的典故等,都是煉字的典范。甚至有時,古人“為求一字穩(wěn),耐得半宵寒”。此說并不夸張,因為杜甫就曾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
既然古人寫詩作詞時如此注意煉字煉句,并因此常有許多精妙之處傳世,那么,我們在鑒賞評價時,當然就要注意結合詩歌內容來發(fā)揮想象,仔細領會這些精妙之處,注意這些精妙字詞的表現(xiàn)力了。
鑒賞詩詞,一般都要抓住詩眼。一般而言,五言詩詩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詩詩眼多在第五字。當然,并非所有的詩句里都有詩眼。有時候,詩眼會隱藏在標題中;而且,即使詩句中有詩眼,有的還會用其它字作陪襯,這就可能遮蔽我們鑒賞的視線。所以,解讀詩詞時,我們要盡可能地撥開云霧,準確地抓住這些關鍵的字詞。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币粋€“鬧”字把詩人筆下蓬勃的春意寫活了,一個“弄”字把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姿態(tài)寫絕了。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了詩歌語言的凝煉美,也正是我們鑒賞評價中應格外關注的地方。
六、借助音律,烘托意境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音樂與古詩詞自古就有著不解之緣。配樂朗誦,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使學生通過音樂所渲染的抒情與激昂、歡樂與悲傷、清新與凝重,去理解、把握詩詞的意境。
當然,選取音樂,也要因文而異。我們可以結合具體詩文,進行適當取舍。但一個總的原則是,最好能以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為主,如琵琶、古箏、二胡、笛子、笙簫等。
像李白的《靜夜思》這樣的文章,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月夜清冷畫面的同時,播放古箏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曲子,亦或長笛、笙簫的獨奏。這樣,就能很快地把學生帶進一個明月當空,詩人倚窗思家的氛圍中。如果再輔之以緩慢、低沉的朗誦,那詩人客居他鄉(xiāng)時孤獨的羈旅之思就可以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不用多言,境界自出。
另外,古詩詞中還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經典名曲,它們一般都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在對這些篇章進行賞鑒時,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經典名曲搬進課堂來。
七、類文比照,辨析意境
古代詩歌的分類,多而蕪雜。比如唐代,就有初唐的宮體詩,盛唐的山水田園詩、邊塞詩,中唐的懷古詩、政治諷喻詩,晚唐的詠史詩等。即便在同一個類別中,不同朝代不同風格不同作者的詩詞也是千差萬別。所以,接觸詩詞時,我們可以對其進行適當?shù)姆诸?。鑒賞的時候,就可以把這同一類的詩詞放到一起,循著“大同”,去找尋那細微的差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比較閱讀的方法。比如在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時,我們就可以把李白的《行路難》拿來,把它們放在一起加以賞析。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從思想內容看,兩詩都寫懷才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xiàn)深邃的詩意。這是“大同”。但李白文中的悲傷絕不可能是鮑詩的悲憤。因為,鮑詩抒發(fā)的是對門第貴賤決定命運的一種憤慨。這是太平盛世中的李白所沒有的。再如,學習陸游的《書憤》一詩時,我們完全可以把它與杜甫的《蜀相》結合起來,把握兩文在歌頌諸葛亮功績、抒發(fā)個人感情和表現(xiàn)手法方面的異同。
八、說寫訓練,再現(xiàn)意境
古詩語言凝練,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領會詩意的基礎上去說、去寫。
例如,當我們讀到李商隱《無題》中“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展開馳騁瑰麗的想象,想象女主人公對鏡梳妝打扮,面對自己日漸消瘦的面龐,顧影自憐的形象,從而體會她對愛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zhí)著;想象男主人公因相思而孤枕難眠、對月抒懷的形象,體會他對女主人公的疼愛之切。然后,再把想象的結果說出來寫出來,大家交流,這樣,或許更利于把握詩情詩境。
又比如,讀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佳節(jié)又重陽”“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時,要求學生穿越時空,想象詞人以前的重陽節(jié)時和丈夫把酒言歡、吟詩作對的歡樂場面,讓學生明白,這里,詞人就是要以此樂景來反襯自己如今的孤寂。
再比如,賞析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我們可以啟發(fā)學生展開如此想象:讀著全詞,你看到了怎樣的場景?聽到了哪些聲音?又想到了什么呢?通過這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引發(fā)學生們的想象,把他們帶入詞的境界中去,讓他們進入角色,把在作者家鄉(xiāng)“看到”的畫面寫下來、說出來,或許,學生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握住該詞所營造的意境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感悟古詩詞,切不可把它肢解了分析。那種一句一句地分析,甚而用白話解釋詩句的方法,其結果,只能是破壞了作品的意境美,不會有任何的意義的。
(周學東 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三中23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