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凡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陜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資本主義、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中,資本主義是最強有力的、其次是人本主義,物本主義的力量是較為脆弱的。我國現階段的發(fā)展狀況決定,要利用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財富、利用人本主義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利用物本主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政府應控強助弱實現三者的協(xié)調發(fā)展。
關鍵詞資本主義;人本主義;物本主義;現實觀
一、“資本主義”、“人本主義”與“物本主義”
關于資本主義歷來都沒有嚴格的定義,本來資本主義就是一種出奇的體制,應特殊需要而產生。亞當?斯密所謂有兩種“系統(tǒng)”可以增進人民的財富,一是農業(yè)的系統(tǒng),另一則是商業(yè)的系統(tǒng),并認為商業(yè)的系統(tǒng)乃是現代的系統(tǒng),此即資本主義;克拉克指出,用資本主義這一名詞概括現代經濟制度是19世紀社會主義之發(fā)明的辦法。黃仁宇經過對世界主要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歷史考察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的組織與制度,內中物品之生產與分配,以私人資本出面主持。大凡一個國家采取這種制度以擴充國民資本為當前主要任務之一,所以私人資本也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的比重。資本主義之成為一種理性的系統(tǒng)(rational system),在其能繼續(xù)發(fā)展。筆者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有效的實現物質生產的系統(tǒng),但是由于占有資本的只是社會中的少數人,所以是少數人實現人本主義的一種手段,是少部分人借助大部分人實現目的的一種工具,但是其作為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功能卻不可小視。
人本主義的本質乃是強調社會的一切運作的核心乃是人,強調人的需求和愿望的滿足。作為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科學的理論體系,人本主義從理論上探索、設計適合于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人類需要的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適當的經濟安排和社會安排。作為經濟學上的人本主義,它強調人的生命和生命的質量是人本主義經濟學最根本的價值前提。它不像傳統(tǒng)經濟學那樣強調財富和要求,它強調發(fā)展和需要。簡而言之,人本主義經濟學關注的是生命的價值,而不是金錢財富。
物本主義,即以自然界或自然物的發(fā)展受到尊重為核心,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發(fā)展需要必須以此為前提,使得自然的發(fā)展循環(huán)系統(tǒng)能夠在自我修復的基礎上自然還原,而不是過度的強調或以人的本身,或以經濟上的需求,而使自然的自我修復系統(tǒng)受到人類合法和不合法的破壞。物本主義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種運行規(guī)律,它限制著資本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實現,使得人們必須在其間尋找一種折中。
二、資本主義、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之間的關系
關于資本主義、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之間的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并且人本主義本身也存在其內在不同個體人本主義的矛盾。資本主義、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之間的誕生有著時間上的先后性,這樣的先后性,是符合歷史發(fā)展的邏輯的,即先有資本主義,再有人本主義,而后為物本主義。
在人類發(fā)展的較長一段時期,由于人類的生產能力較為低下,物質財富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所以能夠有效刺激物質生產,增加人類財富的資本主義在具備其生存的前提條件之后就隆重登場了。隨著人類物質生產能力的日益發(fā)展,人類文明的日益進步,資本主義巨大的貧富差距使得人們開始進行人類行為的反思——人類的生產、生活的終極目標是什么?以大多數人的富祉為宗旨的人本主義的思想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人本主義的個體與總體之間的福利悖論。人作為一種活體動物,存在著一定的經濟理性,所以個人的問題比較好解決,甚至于家庭與泛化的家庭,但是倘若延伸到關系層面之外的話,個體的人就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機會主義,或許這就是蒙德拉貢模式到最后難以存在下去的理由吧!所以,人本主義的實現存在著較大理論與現實的差距,理論上的完美難以掩飾現實的困境。人本主義作為一種理想的模式獲得了名義上的支持,卻始終無法獲得對資本主義目標斗爭的勝利。
綜觀資本主義和人本主義的發(fā)展,資本主義橫行世界,人本主義發(fā)展獲得倡導的時候,物本主義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雖然資本主義和人本主義之間既有統(tǒng)一的一面,即資本主義的物質創(chuàng)造能力能夠提高全社會的物質水平,也有對立的一面,即社會物質水平分配差距的擴大,但是它們的實現,普遍都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界毫無節(jié)制的剝奪之上的。[JP]
所以,在三本主義中,資本主義,有著巨大的物質創(chuàng)造能力,但卻是少數人的人本主義;人本主義是多數人或全部人的人本主義,但由于其自身的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總體、總體與總體之間的矛盾性使其面臨實現的困境;物本主義雖然與資本主義和人本主義之間有著和諧的一面,但更多地通過對于自然界的物的權利的強調限制著人類的資本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實現。雖然這種力量在起初階段是脆弱的、易于被征服的,人類也易于實現。
三、資本主義、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的現實觀
現代社會通常以幸福感作為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測度指標,這里將其作為人本主義的衡量標志。通過對人們幸福感的研究發(fā)現,充足的物質財富是其幸福感的基礎,雖然一個人對經濟福利的感覺與其他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而不是絕對的,它僅僅是一種基本的心理特征,但是還是要以較高的物質條件為基礎的。伊斯特林在美國進行的“幸福”的一系列民意調查表明,雖然關系非常復雜,但對這個問題持肯定回答的在高收入的回答者中較為普遍。所以可以說,在一個國家內(至少在美國),幸福往往是高收入帶來的。
幸福是人對于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感覺,這種感覺既是一種絕對的感覺,又是一種相對的感覺。絕對的幸福感取決于人們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絕對量,而相對幸福感主要取決于感受人與參照人的主要對比指標的差異。
而在人本主義的立場上,“一個人自由的程度是和他擁有的能力、機會、表現自我和開發(fā)自身潛力的動機相吻合的?!钡侨祟愄焐挠袃煞N客觀存在,人的腦力有智愚之分,體力有大小之別。任何一種人類勞動,它必定是自動自發(fā),手腦并用?!瓌?chuàng)造性因素、生產性因素及非二者的存在。這些和后天的承擔風險等各方面的不同就注定了人與人之間在實現人本主義的程度上是不同的,而這種不同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差異所產生的對人本主義的非難,即人本主義的相對差距。消除這些非難或者差距的措施不當則會導致社會總體上的人本主義的缺失。
物本主義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和人本主義尤其是資本主義的過度強調下對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造成極大破壞下的人類覺醒的一種產物。由于其本身的脆弱無力和與個體利益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人本主義的關聯較小,靠自發(fā)的力量是難以維護的,但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又是至關重要的,政府應將其歸入純公共產品的范疇。
四、結論
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人們還沒有能力實行全面的人本主義,在社會的現實中,資本主義表現了人本主義和物本主義無法展示的力量——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政府應鼓勵資本主義生產的發(fā)展,同時對其所產生的不利影響進行規(guī)制和宏觀調控,克服其不利于人本主義的一面;人本主義,作為人類社會追求的一種理想目標,個體人本主義與總體人本主義的悖論,使其實現面臨困境,應從最基本的人本主義開始,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逐步滿足人本主義實現程度的提升;物本主義的實現靠人類自身的力量實現的難度較大,所以更多地應依靠政府的力量,做好物本主義的實現工作,使人類能夠與自然界共同和諧的發(fā)展。
最后,還必須意識到:截至目前,主要的經濟學研究框架還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研究模式之上的,人本主義經濟學發(fā)展緩慢,并面臨著資本主義的挑戰(zhàn),物本主義的研究,只是提出了一些個別的觀點和內容,難以構成一個系統(tǒng)研究的學科。所以,在研究經濟問題時,我們難免還會陷入資本主義研究的模式“陷阱”,這或許也是人本主義困境和物本主義難產的原因吧!
參考文獻
[1][2][3][美]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4][5][美]馬克?A.盧茲,肯尼思?勒克斯.人本主義經濟學的挑戰(zhàn)[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6][德]趙自元.新勞動價值論(New Labor Theory of Value)(英—中雙語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胡凡(1977-),女,陜西漢中人,陜西師范大學在職碩士研究生,陜西理工學院經濟與法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會計學和理論經濟學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