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珍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里第三段里的兩句話,這兩句的翻譯好像已成“成規(guī)”,人們都以“教師用書”為標準,而沒有認真思考“教師用書”的翻譯是否合理。
這一段中3、4句講出游的目的;5、6句講出游的方式和路經(jīng);7、8句講出游的所見所感。這樣看來,在5、6兩句中,前后內(nèi)容主題是一致的,句式也應(yīng)該講究點。而且5句說出行的工具有時是“車”,很明顯是和“亦崎嶇而經(jīng)丘”照應(yīng)的,那么6句的“舟”應(yīng)是和“既窈窕以尋壑”對應(yīng),可是“教師參考用書”的解釋,不能體現(xiàn)這一點。這樣5、6句該怎么翻譯才比較好呢?
我們知道“辭賦”這類文體,講究句式整齊;而且3、4、7、8句對仗工整。再看5、6兩句的句式,也應(yīng)該符合這樣的特點。5句中的“或命巾車,或棹孤舟”很工整的對仗,6句中的“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也應(yīng)該是工整的對仗,“以”和“而”的用法應(yīng)該是一致的,只能是連詞。可是按照“教師參考用書”來理解,“以”和“而”的詞性就不好確定。如果是連詞,從句子看,應(yīng)該分別把“窈窕”、“崎嶇”與“尋壑”、“經(jīng)丘”連接,那么“以”、“而”或表并列,或表修飾;可是按照“教師參考用書”看,“以”和“而”分別把“窈窕”、“崎嶇”與“壑”、“丘”進行了連接,這樣有點不符合連詞的規(guī)矩。再看連接后的句子可以變成“既尋窈窕壑”和“亦經(jīng)崎嶇丘” “窈窕”、“崎嶇”做了“壑”、“丘”的定語。前者還可以湊合,可是后者這“崎嶇丘”怎么理解?難道“以”和“而”是“助詞”湊足音節(jié),似乎更牽強了。
結(jié)合上面的分析,如果按照詞類活用的方法來理解“窈窕”和“崎嶇”,反而比較合情理?!榜厚弧焙汀捌閸纭倍际切稳菰~動詞用法,分別解釋成“經(jīng)過悠長的小河”、“經(jīng)過崎嶇的山路”。這樣“以”、“而”很自然就是連詞了。因此可以這樣翻譯:“有時候駕著有車帷的小車,有時候搖著一葉小船;(劃船)經(jīng)過悠長的小河沿著山谷(前行),(駕車)走過崎嶇的山路翻過座座小山丘。”
那么這水、陸兩行走,自然看到了兩岸的景致,滿山的風情,于是寫到“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mail:lili79928@163.com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