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恒
關鍵詞: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小學 詩歌 教學
“詩中有畫”與“畫中有詩”本是說明詩歌與繪畫的深邃意境和高超技藝的,但我卻把它們作為詩歌教學的基本觀點,并以此構建了詩歌教學的基本模式:詩→畫→詩。
一、詩中有畫
要想從詩歌中得到圖畫,就必須在讀懂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詩歌精妙的語言,進行大膽合理的想象;并用繪畫的技巧,使語言文字活化成具體鮮明的生動畫面。
1.整體吟讀,了解詩歌內容,勾勒圖畫輪廓
吟讀是聲音較輕且有節(jié)奏地讀。小學生初讀詩歌時宜采用這種方式。整體吟讀,有利于學生嘴巴念、耳朵聽、心中想,從而了解詩的全貌,知曉內容,體會意境。例如,學生把《春風吹》一詩從整體出發(fā)吟讀三五遍后,就能讀懂詩歌所寫的內容——柳樹、桃花、燕子、青蛙、種樹的小朋友,也就能朦朧地感知到萬物復蘇的春景。這時,讓學生把詩的內容畫在紙上,就可以得到詩歌的輪廓形象。
2.摳詞摳句精讀,填補畫面內容,涂染畫面色彩
詩歌語言精美,只有摳詞摳句地精讀,才能拓展語言表達的范圍,深化詩歌豐富的意境;才能把學生淺層認識進一步加深,朦朧的意境逐步明晰化,從而使詩中畫更加具體、生動。如學生抓住《春風吹》一詩中的“綠”“紅”“來”“醒”等詞反復揣摩后,就能想象出柳樹之綠、桃花之紅的色彩;就能感知出南燕北來和冬眠青蛙睜開眼睛的驚喜之情。教學時,可讓學生在這一層面的理解中填補原先繪畫的內容,涂染各種色彩,從而使畫面生動美麗,使語言的理解更加準確深刻。
3.整體悟讀,大膽想象,深化詩的意境
詩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藝術品,詩的理解還需要從整體深悟。一個“悟”字就表明: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理鑒賞;悟到的內容也是很難用繪畫的技巧反映在圖畫中的,它只是頭腦中的形象補充。
二、畫中有詩
如果說“詩中有畫”就是依據詩歌語言建立清晰圖畫的話,那“畫中有詩”就是借助建立的圖畫進行學詞學句悟詩的方式方法。從“詩中有畫”和“畫中有詩”可以看出,“畫”是中介,是讀懂詩和讀透詩的手段。詩歌教學不是為了繪出符合詩意的“畫”,而是從“畫”中徹頭徹尾地悟出詩歌語言之精妙、意境之廣闊。
1.把畫面內容“散文化”。這種方式的操作辦法是讓學生面對自己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出或寫出畫面的內容和意境。這種說或寫,既有詩人的理解,又有學生自己的理解;它不是單純的“翻譯”,是理解詩人語言、內容等之后的自我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雖然“散”了一點,但是,它確實是有點詩意的。
2.把畫面內容“詩化”。即讓學生面對畫面,一遍又一遍地吟誦原詩,把詩人的詩句爛熟于心;也可鼓勵學生在誦讀原詩的基礎上,自己創(chuàng)作“兒童詩”。
三、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其實,“詩中有畫”寓含“畫中有詩”,“畫中有詩”含有“詩中有畫”,它們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只是每個階段的側重點不同而已。詩歌教學最終要把二者整合在一起,使教學過程在詩與畫之間反復循環(huán),使詩歌教學成為“全腦式”學習。美國的神經生理學家羅杰·斯佩里在研究中發(fā)現了人的左腦和右腦有著明顯的分工,具有不同的功能。他認為:左腦主管語言、邏輯,具有分析、連貫和計算的功能,主要表現為邏輯思維;右腦主管圖像、形象,具有綜合、繪畫、空間和音樂的功能,主要表現為非邏輯思維。斯佩里的這一研究,獲得了1981年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這一研究啟迪語文教學者要采用“全腦式”教學,既開發(fā)左腦,又開發(fā)右腦,使它們協(xié)調一致,彼此配合,以收到開發(fā)大腦潛能的目的,使詩歌教學達到“詩中有畫”與“畫中有詩”的和諧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