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加麗
今年是教育局推出支教、外派政策的第三年,我?guī)е活w激動和不安的心來到了我的支教學校。雖然和我想象中那種破爛不堪的情形不同,這個農村小學的各種教學條件都有了相應的提高,但是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方法讓我覺得還是很欠缺。
走進課堂不久,我就發(fā)現(xiàn)這里的學生們不如城里的孩子那么個個聰明伶俐,思維活躍,大膽發(fā)言,樂于表現(xiàn)。他們大部分很害羞,平時根本不愿意用英語進行交流,就連和英語老師見面說聲hello的英文習慣也沒有,我在課堂上的一些簡單英文用語他們根本聽不懂。一陣失落之后,我決定雖然這里學生的英語基礎都單薄,但作為老師我不能再用他們熟悉的那種單一乏味的方法教他們了,我應該改變他們學英語的方法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土土”的他們也習慣講英語,自然說“洋”話。下面是我支教教學中的一些片段——“孩子動動手,參與教和學”。
1.自制人物、動物頭飾,輔助教學。牛津小學英語教材,每冊教材都有主要人物的圖像,我?guī)ьI學生動手制作頭飾,在教學中更好地創(chuàng)設情景,操練語言。在角色表演中,我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戴上頭飾進行對話,這樣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逼真地體現(xiàn)了真實的交際情景。記得我上《Its late》時,由于課堂上需要大量練習時間的表達法,我就讓他們每人回家自制一個鐘,當時也就估計會有部分聽話的學生會完成我的任務,沒想到,第二天上課我走進教室一看,每個人桌面上都放了一個紙板做的鐘,各種顏色,各個樣式的都有,有幾位同學做的還特別美觀,比我做得還漂亮。我激動的拿著他們的“作品”,愛不釋手,發(fā)自內心的表揚他們,稱贊他們比城里的孩子還要聰明。孩子們很有成就感,那節(jié)課孩子們學得很認真很輕松,沒有了羞澀和窘迫感,發(fā)言非常踴躍。
2.利用實物,充實教學。其實教師、學生及教室內的一切陳設都是資源,課堂本身就是活生生的資源,我充分利用這個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語言的實踐活動。在教完A部分后,我讓同學表演對話時都要求他們充分利用身邊的道具,如文具盒可以當電話,鉛筆可以當筷子,對話時要模仿錄音里的語音語調。一開始,學生們很不好意思,表演也放不開,我一番鼓勵夸獎之后有的很自然了。后來大部分同學都能表演自如了。
農村的現(xiàn)代化教學條件不是很到位,有的教師就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現(xiàn)狀,自己教得沒有熱情,學生也學得沒有樂趣。其實沒有多媒體也不見得上課就沒氣氛,我?guī)ьI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制作各種教具,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巧妙地使用教具,這樣使得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更自覺、更有興趣地參加課堂的交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