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葛水平 小說 文化內(nèi)蘊
摘 要:本文從文化層面對葛水平鄉(xiāng)土小說的內(nèi)蘊進行解讀,以補充以往研究中單一的從內(nèi)容和藝術兩方面切入的傾向。論文從特定地域中的地理風貌和自然景觀、風俗習尚及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透視三個層面對葛水平鄉(xiāng)土小說的文化內(nèi)蘊進行梳理和論述。
大凡真正的文學藝術,總是和人類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的關聯(lián)。那些被信仰過的理念,那些被遵循過的習俗,那些被傳頌過的神話傳說,永遠都不會湮滅,它們恒久地積淀于人類的精神深處,凝結成一個個精神顆粒,猶如泥土中掩埋的寶石,等待與藝術家心靈相遇時的閃光,因此,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表層的形象和故事之下,常常會隱藏著極富精神內(nèi)涵的文化密碼,發(fā)現(xiàn)它并且凝視它,很可能會在瞬間打開一扇神秘之門,進入一種境界,與民族的乃至人類的歷史與文化相溝通,獲得巨大的精神升華和審美愉悅。近來細讀葛水平近幾年來創(chuàng)作的小說,發(fā)現(xiàn)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就這一現(xiàn)象作一番探討。
“文化”這一概念有多種多樣的解釋,自美國人類學家泰勒第一次提出,至今一百多年來已有一百多種解釋,今天我們不必也無法將之一一厘清界定,也避免陷入概念的迷宮和陷阱中。新時期文學批評界對“文化”這一概念已在三個層面的內(nèi)涵上達成了大致的共識:1.特定地域中的地理風貌、自然景觀;
2.特定地域歷史長期積淀下來約定俗成的風俗習
尚;3.包括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操守在內(nèi)的人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tài)和生命形態(tài)。①
一
葛水平(以下簡稱葛)小說中的地理風貌,自然景觀大都是中國北方的黃土塬、土窯洞、禿嶺、深溝和土得掉渣的東西。小說所寫的內(nèi)容可用她的一部小說題目來概括,那就是“浮生”,所謂浮生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娶妻生子,娶兒媳抱孫子;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磕磕碰碰;就是或艱辛或富裕,或充實或無聊的日月;就是在日復一日的平凡歲月里的一個希望,一份追求或一絲幻想;就是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生存狀態(tài)。就連她的衣著和家里的擺設也顯示著這種古色古香,土里土氣的地域情調(diào)。在《葛水平:趙樹理家鄉(xiāng)走出的女作家》這篇報道中,記者描寫了初見葛時的印象:一短發(fā)女子淺笑嫣然,眉眼間透著清爽和韻味。七分袖的寬松外套前襟處一團手工刺繡,原始、鄉(xiāng)土。她自己介紹說“衣服是請裁縫做好后自己再親手繡了花”,言語中透露出一絲小小的自得。家里的情況是:院子不大,內(nèi)容卻豐富:幾株盆栽、半塊石磨、兩只鳥、一條狗……客廳里最顯眼的裝飾是兩只碩大的南瓜和一只生銹的破鐘。穿過客廳進入書房前,得先跨過一塊木板,木板豎起如同舊時祠堂的門檻,高度恰好讓一路悄悄尾隨身后的小狗斷了繼續(xù)下去的念想。書房內(nèi),滿滿一壁書籍,碩大的一張書桌之外,古條幾、土陶罐、太師椅……房間里無處不在的田園情調(diào)、古舊陳香,無一不在印證著主人散文集中的一句話:我是一個蝸居在城里的鄉(xiāng)下女人。她特別喜歡“抽幾口旱煙,看幾朵云彩,心里平和著,吼幾聲走調(diào)的山歌來”的山村生活。即使到了城里,她還對早年在家鄉(xiāng)住過的窯洞情有獨鐘,她曾說過“住過窯洞的人才知道它的好”,她成長的窯洞,人、驢、鼠相安無事。當她像云一樣離開窯洞,走向社會,反而覺得丟失了一種窯洞里生存的人的自在的神態(tài)。
迄今為止,葛的小說幾乎沒有離開過鄉(xiāng)土主題,鄉(xiāng)土構成了葛小說的基本質素,葛筆下的鄉(xiāng)土故事,大都發(fā)生在她生于斯長于斯的晉東南一帶的太行大峽谷。
在她的小說中時常有家鄉(xiāng)自然風光的描繪。如《喊山》中“太行大峽谷走到這里開始變瘦了,瘦得只剩下一道細細的梁。從遠處望去拖拽著大半個天,繞著幾絲兒云,像一頭抽干了力氣的騾子,肋骨一條條掛出來,掛了幾戶人家”。通過這段文字我們足看出這里的貧窮、閉塞以及這里人們生活的艱難的地域特色。
二
葛小說中對人文風情、風俗習尚的關注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她寫的小說多是家鄉(xiāng)生活。農(nóng)村是一個積淀著深厚民風民俗的文化海洋,這對于一個作家來說無異于上了數(shù)年的鄉(xiāng)土文化???。再加上她還有一個會講故事的父親作導師,這就把她的鄉(xiāng)土文化底子夯打得非常扎實。到后來,她跟隨著當小學教師的母親四方游學,對外鄉(xiāng)鄰地的風土人情又知道了許多,見識和眼界也隨之打開。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她寫作的“童子功”。
葛小說中所表現(xiàn)的風俗人情主要表現(xiàn)在家鄉(xiāng)人的愚昧、貧窮、善良和生存的苦難。
在《喊山》中韓沖捕獾下套意外害死了有案在逃的臘宏,這本是個人命案,用現(xiàn)代的法律術語應該為“過失殺人”,然而對于這場意外的人命官司,村里人沿襲著久已形成的傳統(tǒng)和習慣,試圖用村中有威望的人物從中調(diào)和,想通過賠償臘宏妻子“啞巴”紅霞一筆錢來逃避法律的追究。圖財害命的人在出了事故后都想用金錢去消災。在《黑口》這篇小說中,王中在煤礦出了事故后,居然答應為孤兒蘭州李配一個陰親來彌補罪過。從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他們法律觀念的淡漠,不過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看出:他們心存善良,古道熱腸。作者的這種人性描寫不是喪心病狂的揭示,雖然缺乏批判的鋒芒,卻多了幾分同情,而且不鮮明地指出孰對孰錯,可避免臉譜化,更為真實和自然。
在作品中,葛還揭示了家鄉(xiāng)人由于貧窮而導致的愚昧。如在《喊山》中,光棍韓沖和有夫之婦琴花私通的故事可以說是公開的秘密,發(fā)興更是心知肚明,然而對于琴花的丈夫發(fā)興而言,卻視而不見,原因就是韓沖和琴花的私通,可以為他們家?guī)砦镔|上的利益,即一袋粉面,一頭豬,一件衣服等。正如琴花所言:“我還不是為了這個家,你少啥了?”這一切都是在物質窘境中衍生出的唯利是圖觀念的深刻反映,為了物質利益而喪失了倫理道德。
盡管鄉(xiāng)村的生活很艱難,但他們在艱難生活的磨礪下閃耀出金子般的光澤。如《喊山》中臘宏一家從四川逃到岸山坪以后,這里眾鄉(xiāng)親對他全家的幫助。在《連翹》一文中,尋紅對王二海的幫助更是動人,描繪了一個淳樸的鄉(xiāng)村少女尋紅在天災中失去母親后,迅速成長起來并積極應對生活給予的苦難,不懈追求所愛,最終獲得愛情的故事,在尋紅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性格:美麗、善良、勤勞、淳樸、執(zhí)著、寬容等。
在葛的小說中,還寫出了家鄉(xiāng)太行山區(qū)人民的苦難。苦難是人類永恒的話題,然而有不少作家卻常?;乇苓@一話題。正如著名作家閻連科所言:“苦難是中國這塊土地上共有的東西,應該是由中國作家來共同承擔。如果說有問題的話,我覺得的是民族和最底層的人民的苦難有許多作家不僅沒有去承擔,而且有意識地逃避掉了……”②著名文學評論家李建軍也指出:“我的一個觀點是,真正偉大的文學總是關注和同情弱者,總是把目光投向那些不幸的人。在我看來,同情底層人和不幸者,是整個人類文學的精神綱領,因為文學的精神是一種以愛為核心的倫理精神,就是一種以光明和溫暖的精神,就是一種把對不幸者的憐憫和拯救當作自己的使命的精神。”③ 迄今為止,至少中國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農(nóng)村,因而抒寫農(nóng)村現(xiàn)實,仍然是新鄉(xiāng)土文學家的重要職責。文學屬于上層建筑,它充其量也就是給人一點心靈的安頓和精神升華,那么它最好的選擇只能是關注現(xiàn)實,反映現(xiàn)實。從這個意義上講,葛小說的出現(xiàn),無疑具有積極的引導意義。她小說中對苦難的描述既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也不失為一幅幅鮮活的鄉(xiāng)村圖景。如中篇小說《連翹》就是對太行山區(qū)底層人民苦難生活的真實描摹,從文中的描摹來看作者簡直對太行山區(qū)普通山民的生活熟悉到了能夠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的程度。尋紅本來有個完美的家庭,然而不幸卻禍不單行地降落到了這個家庭。先是為了供弟弟尋軍上學讀書,娘因為貪圖多摘些青疙瘩(黃花瓣兒),而被天雷擊中身亡。緊接著出事的是出外打工的弟弟尋軍。由于從城里回村時搭乘了收購青疙瘩王二海的四輪車,結果不幸車翻人亡,年輕的尋軍居然因此而永遠失去了自己的雙腳。不可預見的苦難不僅降臨到了尋紅一家身上,而且也同樣降臨到了本來家庭還算富裕的王二海一家身上。翻車事件的發(fā)生不僅毀掉了四輪車,而且由于遭受了猛烈的撞擊而導致王二海長期昏迷不醒。為了給王二海治病,王家多年來辛勤積攢下的“小十萬塊錢”也都花在了醫(yī)院里。太行山民們的日常生活本來就十分艱難,無法預見的天災人禍雪上加霜般地使得本就艱難的生活更加艱難了。小說《浮生》也寫出了農(nóng)民極度復雜和痛苦的心靈狀態(tài)。在《浮生》中作者著意塑造的人物是唐大熊。他是一個年老的農(nóng)民,一直生活在名字叫西白兔的小山村。上世紀70年代,他因在學大寨運動中炒制炸藥而成了勞模并娶了媳婦,同時又因為當勞模而常年在外,媳婦遭人強暴,而他的弟弟也因為使用他造的炸藥“放了啞炮”被活活炸死。到了2005年,靠山吃山的西白兔人開始大規(guī)模地炸山賣石,唐大熊則在新一輪的自制炸藥中葬送了自己和他兒子的性命……這樣看來,唐大熊雖然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但他的人生道路和命運卻也并不尋常。其中,特別是圍繞著是否炒制炸藥,更是表現(xiàn)了一個鄉(xiāng)下男人的心靈苦難和心靈震顫。就“炒制炸藥”而言,它是小說描寫的重點,也是唐大熊生命中的關鍵事件。通過它,作者展示了唐大熊內(nèi)心的猶豫徘徊和矛盾迷亂。小說交代,新時期的西白兔人因利益驅動私采濫挖和炸山賣石而家家炒制炸藥,作為制造炸藥勞模的唐大熊卻一直都在“等待觀望”。表面上發(fā)了狠誓不再炒制炸藥,然而他擋不住利益的誘惑而悄悄“準備停當”了“所有的工序”——他不但趁天黑把炒制炸藥的鐵鍋,揚谷子的木锨,搗中藥的木棒和儲備下去的鋸末都慢慢放進了老窯,而且還花高價買來了兩袋國家已經(jīng)明令禁銷的硝銨。小說描寫了他從“拒絕”到“偷看”再到“試探性詢問”和“悄悄準備”的過程,唐大熊“等待觀望”中的猶豫徘徊和自我矛盾已昭然若揭了。
三
葛小說的文化內(nèi)蘊不僅體現(xiàn)在風俗習尚的描寫層面,更主要表現(xiàn)在對作為風俗習尚在主體身上的積淀,即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特征的透視、開掘上。
葛的小說中既有對山民身上特有的那種喪失自我和主體意識的奴性的審視和針砭,也有對他們?nèi)诵悦赖馁澝?。她的歷史題材小說《狗狗狗》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太行山區(qū)是個缺水的地方,一些地方就是把雨水存放到旱水池里吃的。這個故事確實有,當時發(fā)生在壺關縣。當時有一個日本人在這個旱水池里洗了澡還洗了馬。水是當?shù)乩习傩盏拿?,他這樣糟蹋一池水,老百姓當然不同意,就出來將他亂棍打死。結果后來來了三個日本人,把全村人都給殺了。葛自己說她寫這篇作品的目的,就是想挖掘一下中國人的奴性,面對日本人,為什么全村五六十戶百姓竟沒有站出來反抗?這就是我們國民性中的奴性。面對強硬的東西,我們的民族卻不敢站出來,挺身而出。當然全篇中葛并沒有停留在對國民奴性的開掘上,她還表現(xiàn)出女性偉大的一面。寫農(nóng)村婦女秋面對鬼子的殘暴血腥,她要用自己來繁衍后代使大山興旺起來,她堅信日本人是不可能把山里人滅絕的!決心撫養(yǎng)同村的小孩虎慶,等其長大后與其繁衍后代。秋果然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生育一直持續(xù)到五十二歲,這就是中國農(nóng)民面對侵略時所產(chǎn)生的強大生命力,表達了一種暴風雨般的反抗情緒。在《喊山》中臘宏的妻子紅霞身上同樣具有這種奴性。紅霞是被人販子拐賣后成為臘宏妻子的。臘宏沒有把紅霞當人看,在臘宏的眼中,紅霞只是他發(fā)泄獸欲的工具,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是臘宏的所屬物。所以臘宏可以肆無忌憚地毆打紅霞,尤其是紅霞知道了臘宏的隱秘,臘宏擔心事情的泄漏,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竟然殘忍地用老虎鉗揪下紅霞的兩顆牙齒并威脅紅霞“你要敢說一個字,我要你滿口不見白牙”,極端的暴虐行為將紅霞變成了一個寡言少語甚至“索性再也不說話”的啞巴了。在以后跟隨臘宏的日子里,在臘宏的恐嚇和毒打下已沒有言說的必要,她根本不敢發(fā)表任何意見,更談不上發(fā)泄心中的不滿,以至于當臘宏一家至岸山坪時臘宏對岸山坪的人說紅霞是啞巴。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女人,居然在夫為妻綱的家庭暴力中被活活逼成啞巴,喪失了與人交流的權利,這難道不是女性身上的存在的奴性嗎?當臘宏被炸死后,紅霞勇敢地走進群體,并勇敢地向韓沖袒露自己的心靈,愛情的種子在與韓沖的長期相處中漸次發(fā)展。從紅霞由失語到言說這一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偉大。紅霞以頑強的韌性,以對生活的強烈熱愛戰(zhàn)勝了生活中的磨難,獲得了愛情,獲得了幸福,獲得了完整的生活態(tài)度。
葛的小說中,既有對人性惡的一面的描寫,又有對人性善的刻畫。如歷史題材小說《天殤》是她在看了一本《土匪實錄》里的一篇故事后產(chǎn)生的。這篇小說寫了一個寡婦,盡管她是個土匪,但葛把她的人生寫成善的,因為她認為所有女人在這個世界上最初的愿望都是非常善良的,她之所以不善良是社會方方面面逼迫的。再如《喊山》中的臘宏是個家庭暴力的代表,但在他身上同樣具有溫暖的愛心的。如臘宏“平常見人總是笑臉”,與岸山坪人并沒有沖突,為了女兒到深山去摘毛桃,以致竟然誤入韓沖捕獾下的套而喪命,他是如此疼愛自己的孩子的。
葛的小說中還寫出了與世無爭的山村教師形象。《地氣》中的主人公王福順,認認真真教書,誠誠懇懇做人,生性耿直忠厚,卻屢遭命運的捉弄,由于偶然間發(fā)現(xiàn)校長偷情的秘密,最后不得不被逼到只有兩戶人家的十里嶺來教書,雖然只有一個學生,他沒有把失意蔓延到新的環(huán)境中,偏僻落后的山上由于他的到來有了新的生機。他主動和解兩家的糾葛,盡其所能,教育好孩子,給山里人帶來眼界的開闊和文明。作者從始至終筆力從容,不慍不怒,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云霧繚繞,山色有無,卻透示出壁立萬壑的雄渾與猙獰。
(責任編輯:呂曉東)
作者簡介:石立干,河南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
① 李永建:《趙樹理早期小說文化內(nèi)蘊解讀》,載《文學評論》,2006年第1期,第59頁。
② 閻連科、梁鴻:《巫婆的紅筷子》,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頁。
③ 李建軍:《關于“第四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的閱讀報告》,2007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