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強
在教育界,“人文教育”一詞用得十分普遍。然而,究竟什么是“人文教育”,卻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一般來說,人們談到的人文教育,并沒有一種統(tǒng)一的定論,常常表達著多種含義。此刻,我僅站在一個普通教師的角度談談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對如何以人文教育為本,全面提升學生素質作個探討。在我看來人文教育絕不僅僅是文、史、哲的學科教育,其核心應是使人成為“人”的教育。這是針對教育中無視人,把人當作工具或者強調人的片面發(fā)展,忽視人的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而言的。在實踐中力求通過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不是“半個人”或者“機器人”。強調給人以廣博全面的訓練而不僅僅是專業(yè)知識訓練,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協(xié)調發(fā)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并實現人的全面價值。
教育本應是人的教育,現在我們卻看到它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育人的責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質,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純知識的教育、專業(yè)的教育被強化了,而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嚴格說來就不成其為教育。德國教育家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睆倪@個意義上說,教育的主要本質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因而人文教育是不可以從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正因為如此,人們不斷地呼吁加強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但是,怎樣才能在新課程改革中找準“人文教育”的切入點,以“人文教育”來提升學生素質,正是我們今天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不妨從以從兩方面入手:
首先,我們要明確,“人文教育”就是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人,真實而完整的人來看待,我們教育學生不僅僅是教他學文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養(yǎng)人”。學生素質的根本在于具備一個真實的“人”的素質。但是,隨著教育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能力的教育成為時尚,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們逐漸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靈魂。我們應當把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起來,把人文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于教育的始終,否則我們的知識教育很難成功,人文教育也就只能成為一件虛無的東西或一種用以點綴的裝飾品。
要使每位學生成“人”,這是對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夸美紐斯曾說: “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边@是一種基本要求??鬃觿t設想過一種最高要求:“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這里孔子要求教育是要使人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所以說,人文教育其實質便是人性的教育。關于人性的善惡,歷史上爭論不休,實際上,人性既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正因為有前者,有惡的存在,人才需要教育,需要不斷改造自己。也因為有后者,有善的存在,人才可以被教育。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過教育抑惡揚善,以至于“止于至善”,一直是教育的一種追求。
其次,當我們明確了人文教育的目標之后,就要緊密結合自己天天都離不開的課堂教學,結合新課程改革,抓住改革的機遇,貫徹新課程所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素質,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新課程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以人為本,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講都是人文教育思想的體現和延伸。什么是“以人為本”?簡而言之,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一切為學生服務,以學生能否獲得全面的發(fā)展為標準。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只能是裝載知識的容器。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就是接受知識,對所學知識不能懷疑,不能挑戰(zhàn),只能遵循。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中只能被動學習知識,接受所謂純知識的教育,純技能的訓練,這就導致了學生的發(fā)展被嚴重異化,從而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怪現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扼殺,教育的結果就好比工廠里的產品,以統(tǒng)一的面貌掩蓋了個性差異。教師眼中只有分數,學生眼中也只有分數,分數取代了一切。除了成績,什么也不關心,冷漠化的教學,造就了學生情感冷漠,心靈冷漠。試問這樣的學生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應對社會嗎?能夠與人進行合作,共同發(fā)展嗎?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今天素質教育更應該注重對學生人性教育,只有當教育和學生的個性特點相適應時,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展教育的效益。
所以,重視人文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出發(fā),去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學習,體驗生活,允許和引導學生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并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的關系是參與、合作、引導的關系,要真正地放下架子,到學生中去,努力去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用贊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期待的語言去鼓勵學生。教學生時,要想到學生一生的發(fā)展。這是教育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教師教育學生不僅要教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和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并能在學習中不斷去體驗著成功,享受著辛勤勞動的喜悅,讓學生擁有成就感,使之不斷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讓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那樣,我們學生的素質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八中學)
□責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