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利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過程中過度強調(diào)它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從而使語文成為枯燥無味的教科書。尤其在小學階段中單方面強調(diào)語法與字詞的傳統(tǒng)做法,使學生體會不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從而成為一門不太受歡迎的學科。
筆者曾從事過語文教學,針對這一問題,想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大家商榷。
1. 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二者不可偏廢 字詞、語法的功夫是基本功,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寫作能力、欣賞能力、演說能力根本無從談起?,F(xiàn)在的語文教學中對字詞語法已極為重視,夯實了語言基礎,為更深層次的教學做好了充分準備,這方面的成績是不容疑議的。但是在語文是交際工具被過分強調(diào)時,這一教學弊端就暴露出來了。
語文教學的任務,一是教會學生如何說話、寫作,二是教導學生如何做人,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有代表意義的經(jīng)典作品,是難得的教育材料,里面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這些課文的講述中,教師應該引導孩子積極參與討論,讓他們通過比較、爭論得出令自己信服的結論。比如,通過講述小動物的課文,讓學生聯(lián)系自家豢養(yǎng)的動物,體會人與動物之間建立起的純真的情感,再通過介紹當今社會一些人亂捕亂殺動物的事例,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周圍環(huán)境的意識。
2. 注意學生個性的發(fā)揮,逐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就是創(chuàng)新能力,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教學體制過分強調(diào)了學生的共性東西的培養(yǎng),而忽略甚至部分扼殺了孩子的個性,所以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后往往只知道循規(guī)蹈矩,而不知道如何打開新局面,遠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所以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我們就應該以全新的思維方式、教學方法引導孩子在富有特色的人生軌跡上健康成長。
小孩子的天空是色彩繽紛的,充滿了各種奇妙的幻想,我們應該大膽鼓勵學生去聯(lián)想、想像,不要在孩子提出“馬是藍色的”就簡單地予以否定與嘲笑?,F(xiàn)在的很多現(xiàn)實當初都是荒誕可會的想象,學生的一些新鮮想法我們應予以熱情的鼓勵與表揚,允許他們大膽質(zhì)疑,提出自己的看法,長此以往,學生的新觀點、新想法也就多起來了,創(chuàng)新意識也就會不自覺地得到加強。
3. 讓作文成為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又一途徑 傳統(tǒng)的作文方式都給學生規(guī)定了套路,分幾段,如何開頭結尾都有章可循,旁邊又有所謂范文可以借鑒,學生也就坐享其成,往框架里添幾句套話,一篇作文就算完成了。寫作文整修就像編作文,簡直苦不堪言,作文千篇一律,寫小姑娘的臉肯定是“像紅蘋果一樣”,寫做好事必定是拾到錢交給警察叔叔,或是扶老奶奶過馬路,像流水帳,沒有一點價值。我們通常留的題目是“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記一個熟悉的人”等寬泛的作文題,學生寫起來很困難。其實讓學寫作文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與別人進行交流或渲泄自己的情感,因此學生的作文當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寫出真情實感,寫出自己哪些幼稚的、荒唐的看法,這就要求我們慎重地選題,讓學生寫自己身邊最為熟悉的人和事,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4.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學會學習 要真正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就必須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想讓學生學會學習,首先要舍得“浪費時間”,必須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像蟬一樣在黑暗中摸索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否則,學生永遠是不會學習,永遠是亦步亦趨,走不出屬于自己的路。當然,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能力,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絕不能急于求成。其次,要適當?shù)刂更c迷津。教師的作用不僅是傳道授業(yè),更是解惑。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意即在學生最想知道的時候,在學生情緒最高昂的時候啟發(fā)他們。
學習是件苦差事,但恰當?shù)膶W習方法能讓人時刻品嘗到成長的快樂。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發(fā)掘?qū)W生興趣所在,找到興趣與學習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收稿日期:200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