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增泉
著名作家、陸軍中將。著有大量的詩歌、散文作品。有詩集獲魯迅文學(xué)獎詩歌獎。
一
西漢的文景之治,是后世稱道的一段歷史好光景。然而文景時代,卻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公開標價賣官,交錢可以抵罪。它造成的吏治污染,兩千余年難以肅清。
西漢開國之初,由于連年戰(zhàn)爭,財政嚴重困難。“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zhuǎn)糧馕,作業(yè)劇而財匱”(《史記·平準書》)。意思是說,漢初財政嚴重困難,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接秦之弊”,秦朝留下的窟窿太大了;二是“作業(yè)劇而財匱”,漢朝剛剛開國,百廢待興,要辦的事情太多。
漢初財政困難到什么程度?“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史記·平準書》)。按古制,天子乘駟馬皇輦,四匹馬必須是同一種毛色的良馬。但國家困難,天子帶頭過艱苦日子,四匹馬不一定非要追求同一種顏色了,能湊夠四匹就行了?;噬铣鲂?,四匹雜色馬拉著皇輦在京城里匆匆路過,從官員到老百姓都看見了,就像一個普通人穿了一件打補釘?shù)囊路诮稚闲凶?,日子艱難哪?;噬隙歼@樣,別人還能發(fā)什么牢騷?將相乘牛車,這句話不用翻譯,一看就懂。漢初的將相,都是些名垂千古的人物,但國家困難,將相們乘牛車去上朝,并不丟身份。不像現(xiàn)在,縣是貧困縣,新官上任都換豪華車?!褒R民無藏蓋”,齊民就是平民、良民,區(qū)別于奴婢、賤民、逃犯之類。老百姓家里沒有多余的糧食和值錢的東西,甕、缸、罐、盆,全都敞口朝天,不用蓋蓋,連老鼠都不用防,一個字:窮。
財政嚴重困難,總得想辦法解決。漢文帝和他的大臣們想了不少辦法。有些是治本的辦法,有些是治標的辦法,有些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辦),也有一些是飲鴆止渴的辦法,這方面的副作用,后患無窮。
賈誼當(dāng)時很年輕,不到三十歲,有學(xué)問,有見解,敢說話,漢文帝起用他為太中大夫。賈誼總結(jié)了秦朝的幾條主要教訓(xùn),并提出了相應(yīng)的建議:一是苛征,“賦斂無度”,把老百姓都榨干了,造成財政來源涸竭;——因此要予民休養(yǎng)生息;二是酷刑,“繁刑嚴誅”,最終把老百姓都逼反了——因此要寬以待民;三是窮兵黷武,“兵革不休,士民疲敝”——因此要盡量避免戰(zhàn)爭。賈誼特別強調(diào):“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保ā稘h書·食貨志》)他認為最主要的是要讓老百姓先富裕起來,一切事情才有可能找到解決辦法。這些都是治本的辦法,漢文帝都采納了。
“文帝即位,躬修儉節(jié)”,他一切都以節(jié)儉為原則。漢文帝繼位之初,分封的列侯都集中居住在長安,供應(yīng)他們吃喝拉撒,“吏卒給轉(zhuǎn)費苦”(《漢書·食貨志》),為了節(jié)省民力,漢文帝即位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詔令,讓受封的列侯都到各自的“食邑”去過日子。并且把“誅諸呂,安劉氏”的大功臣周勃找去談話,要他帶頭。周勃是大忠臣,劉邦封他為絳侯,現(xiàn)在文帝要他帶頭去“食邑”,他就帶頭去了山西絳縣,從此失去了相位(《漢書·文帝紀》)。漢文帝這樣安置周勃,也許有別的考慮,但書上沒有說。
凡是治本的措施,見效都得有個過程,慢。有時遠水解不了近渴,漢文帝也采納了一些飲鴆止渴的辦法。推行鬻爵贖罪之策以斂錢,就屬于這一類?!妒酚洝て綔蕰分姓f,漢文帝時,“匈奴數(shù)侵盜北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食當(dāng)食者?!睗h文帝知道打仗要花大錢,他竭力避免同匈奴打仗。但是,僅僅增加北方的戍邊人數(shù),這筆開支就承受不了,他急了,怎么辦?朝廷內(nèi)有個職位不高的文官(文學(xué)太常掌故)晁錯,上了一道《論貴粟疏》,為漢文帝出主意。晁錯分析了當(dāng)時農(nóng)民和商人的不同處境,指出,“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家中剩下的勞動力耕種土地,辛苦一年,所得無幾;“而商賈大者積儲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意,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繭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他說,商人手里有錢,但他們政治地位低下,都羨慕當(dāng)官的有權(quán)有勢。商人的這種心理需求,可以利用。于是晁錯出了一個主意:“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晁錯認為這是“兩全其美”之策,他估計不出三年,“塞下之粟必多矣”。漢文帝也顧不得許多了,馬上采納晁錯的建議,公開標價賣官:“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shù)為差?!鄙显臁⑽宕蠓?、大庶長,都是漢朝官員的級別,價碼一清二楚(《漢書·食貨志》)。
先例已經(jīng)開了,它對刺激粟價上漲、促進農(nóng)業(yè)發(fā)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遺害后世的副作用暫時還看不出來。于是,這套辦法成了西漢朝廷的“急救方子”,一旦國家有事,財政吃緊,朝廷就推行鬻爵贖罪之策以斂錢。
漢景帝時,“上郡以西旱,亦復(fù)修賣爵令”,并且“賤價以招民”,將官職降價出售,以吸引更多人來買官。交錢抵罪這一條也同時實行,“得輸粟縣官除罪”(《史記·平準書》)。
文帝、景帝父子倆,靠這一手度過了財政難關(guān)。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晁錯的鬻爵贖罪以斂錢之策,包裹在重農(nóng)政策里面,混為一談,加以美化,很少指出這一做法的嚴重危害。這一點,集中反映在對下面這段歷史記載的評論上?!妒酚洝て綔蕰泛汀稘h書·食貨志》中都說:“至武帝之初七十年之間,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蓖瑫r還講到漢武帝繼位之初馬匹漫野,甚至長安街頭也到處是馬,堵塞巷內(nèi)行人,等等。
這段記載,被廣為引用。歷來的評論都是怎么講的呢?《古文觀止》是一部很有權(quán)威性的選文讀本,它在《論貴粟疏》編者按中說,晁錯的《論貴粟疏》“論證了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提出了勸課務(wù)本,獎勵糧食生產(chǎn),促進農(nóng)業(yè)發(fā)展,打擊商人投機牟利,從而富國強民的主張。漢文帝采納他的建議,經(jīng)過文帝、景帝兩朝的推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到漢武帝時糧食非常充足,為發(fā)動大規(guī)模抗擊匈奴的戰(zhàn)爭準備了物質(zhì)條件。”編者按完全回避了晁錯主張鬻爵贖罪以斂錢以及它所帶來的歷史性負面影響,通篇都是溢美之詞,言過其實了。另有一本《秦漢史話》,作者在引用上面這條歷史記載時,倒是沒有回避晁錯主張鬻爵贖罪以斂錢這件事,但也是從正面肯定其歷史作用,認為它“對于抗擊匈奴的騷擾、減省轉(zhuǎn)輸之苦,都有一定意義”。
這些評論,都值得商榷。這里面有兩條必須加以區(qū)分:其一,晁錯主張“貴粟”以重農(nóng),同他主張鬻爵贖罪以斂錢,這兩者不能混在一起籠統(tǒng)地加以贊美。其二,漢武帝繼位之初,漢朝呈現(xiàn)的富足景象,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并不完全是晁錯鬻爵贖罪以斂錢之策的功勞。最根本的,是幾十年間“國家無事”,即沒有戰(zhàn)爭,沒有大的災(zāi)荒。
順便要說一下,從西漢開國到漢武帝繼位,說這七十年間“國家無事”也不夠準確。西漢的歷史是從劉邦打進關(guān)中接受子嬰投降那一年算起的(前二〇六),漢武帝繼位是公元前一四〇年,前后滿打滿算六十七年。頭二十六年,國家不僅“有事”,而且事情很多。劉邦開國后,一直騎在馬背上東征西討,為平定異姓王叛亂而戰(zhàn),直到他公元前一九五年去世也沒有完全平定。劉邦死后呂后專權(quán),公元前一八〇年呂后死,當(dāng)年周勃、陳平聯(lián)手平定諸呂集團,血濺長樂宮,怎說無事?真正“國家無事”,是文景兩代至漢武帝繼位這四十年間(前一八〇——前一四〇)??梢妵野捕ㄖ匾軌蚓S持四十年安定局面,國家的面貌就能大變樣。
有些人津津樂道于漢文帝的“無為而治”,這也要作點具體分析。首先,不能把“無為而治”解釋為“無所作為”。其次,一位帝王能不能靠“無為而治”坐穩(wěn)天下,要看他趕上了什么歷史機遇。漢文帝繼位時,國家要干的大事——開國打天下、平定異姓諸王叛亂、誅滅諸呂集團——都由前輩們干完了。漢文帝即位,歷史規(guī)律賦予他的使命,就是穩(wěn)住天下、發(fā)展生產(chǎn)、安定民生。到漢武帝繼位時,“天下無事”已經(jīng)四十年,這是多么寶貴的黃金歲月啊,國家怎能不富足!把漢武帝繼位之初的天下富足,歸結(jié)為文景之治的結(jié)果并不錯;但把文景之治的功勞又歸結(jié)到文帝的“無為而治”和晁錯的鬻爵贖罪以斂錢之策,這種認識就有很大的片面性了。
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有為之君,他最大的歷史功績是打敗了長期騷擾北方的匈奴,開拓并鞏固了比秦朝更遼闊的疆域。但漢武帝最后也走向了巨大成功的反面——窮兵黷武。漢武帝連年用兵,北伐匈奴,南征西南夷,通西域、征大宛、求寶馬,國庫耗空,又連年災(zāi)荒,經(jīng)濟凋敝,陷入了嚴重財政危機。衛(wèi)青和霍去病北伐匈奴打了許多大勝仗,朝廷竟拿不出錢來支付軍隊的獎勵費用。怎么辦?漢武帝只得重新啟用老祖宗傳下的飲鴆止渴辦法:“入物者補官,出貨者除罪”(《史記·平準書》)。
漢武帝時期,公開標價賣官搞得比較“規(guī)范”,定出武功爵十一級,起價十七萬,每提高一級增兩萬:①造士;②閑輿衛(wèi);③良士;④元戎士;⑤官首;⑥秉鐸;⑦千夫;⑧樂卿;⑨執(zhí)戎;⑩左庶長; 四軍衛(wèi)。買得武功爵第五級“官首”的可以通過考試補吏,先試用。第七級“千夫”以上可以免除徭役及贖罪。
由于買官的人太多,服徭役的人越來越少,后來只得取消。
漢武帝元鼎年間,又恢復(fù)“入谷補官,郎至六百石”。
漢武帝元封年間,大司農(nóng)(財政部長)桑弘羊迫于財政開支緊張,“又請令吏得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以上均見《史記·平準書》)。
文帝、景帝、武帝祖孫三代,采取這種飲鴆止渴之策解決財政困難,它對吏治所造成的嚴重污染、以及這種吏治污染對政權(quán)的嚴重腐蝕作用,到東漢時就完全暴露出來了。
二
西漢時,鬻爵贖罪所斂之錢均入國庫。到了東漢,它變成了上至皇帝、下至宦官權(quán)臣撈取私房錢的重要途徑。它致使東漢朝政迅速腐敗,直至不可救藥。
東漢時,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荒淫,朝政一天比一天黑暗。東漢的漢靈帝,除了荒淫,還公開標價賣官“聚錢以為私藏”。漢靈帝賣官的公開標價為:官階二千石的賣二千萬,官階四百石的賣四百萬;朝廷的三公九卿標價為:“公千萬,卿五百萬”(《后漢書·靈帝紀》)。地方官的標價高于京官,因為地方官便于向老百姓直接搜括。買官者,家庭富裕的先交錢,后上任;一時交不出錢的,可以先上任,上任后加倍交付。這等于公開逼迫各級官吏去向老百姓橫征暴斂。
買官者先得去走門子,走門子先得花一筆錢。中平二年,有位“冀州名士”崔烈,通過漢靈帝的奶媽“入錢五百萬”,買到一個司徒職位(朝廷“三公”之一)。當(dāng)年三月,漢靈帝親自為崔烈主持任命儀式,文武百官都出席了。漢靈帝對左右親信說,我真后悔,當(dāng)時要是再慢點答應(yīng)他,至少可以得到一千萬。漢靈帝的程夫人在一旁譏笑道:“人家崔烈是冀州名士,他怎會花錢買官呢?這五百萬還是我說了話他才肯拿出來的,你還不滿足!”這句話被傳了出去,人們都知道了崔烈走門子買官的路徑,從此聲望大跌。
漢靈帝賣官還有一個典型例子:曹操祖上并不姓曹,復(fù)姓夏侯。他父親是夏侯惇的親叔父,從小過繼給宦官中常侍曹騰做養(yǎng)子,改姓曹,名嵩。曹騰在宮中四十余年,從黃門小太監(jiān)陪太子讀書起,先后“奉事四帝”(順帝、沖帝、質(zhì)帝、桓帝),順帝時遷中常侍,桓帝時封費亭侯。他一生所得奉祿、賞賜,加上求他說情辦事之人的賄賂,積聚的錢財多得驚人。他死后,曹嵩襲其費亭侯爵位,又花了一億萬錢(以公開標價的十倍),從漢靈帝手中買到一個太尉官職。太尉是武官最高職務(wù),位列“三公”,除“掌四方兵事”,還與司徒、司空共行宰相之職(《后漢書·百官一》)。曹操的養(yǎng)祖父曹騰是宦官、父親曹嵩花大錢買高官,這兩條,經(jīng)常遭人詬病。曹操與袁紹年輕時是朋友,但袁紹根本瞧不起曹操。后來兩人爭天下,袁紹在聲討曹操的檄文中痛罵曹操養(yǎng)祖父曹騰是“閹黨”、“妖孽”,罵曹操的父親曹嵩“因贓買位”,罵曹操是“鷹犬之才”(《后漢書·袁紹傳》)。其實曹操本人雄才大略,三國君主中真正想統(tǒng)一中國的也就是他,但他為什么在戲曲小說中被百般丑化,“永世不得翻身”?恐怕同他祖上兩代人的不光彩行為不無關(guān)系。
漢靈帝通過賣官斂錢,積聚了大量錢財,無處存放。于是“造萬金堂于西園,引司農(nóng)金錢繒帛積堂中,復(fù)藏寄小黃門常侍家,錢各數(shù)千萬,又于河間買田宅起第觀?!保ā顿Y治通鑒·漢紀五十》)漢靈帝這樣的昏君治國,天下怎能不亂?
唐朝名臣魏征主持編撰的《隋書》,其中總結(jié)前朝教訓(xùn)時講到漢靈帝賣官之事,曰:“靈帝……通賣官之路”,“天下賄成,人受其敝”,致使“道關(guān)政亂”,不可救藥(《隋書·食貨志》)。
皇帝是這樣,宦官、權(quán)臣們更加肆無忌憚。漢順帝和漢桓帝時期,梁冀的兩個妹妹分別是這兩位皇帝的皇后,梁冀專權(quán),一手遮天,鬻爵斂錢,橫征暴斂,強取豪奪。大小官員任命前先要到梁府去走門子,得到任命后,赴任前先要到梁府去“道別”。各地大員進京給皇上進貢,先得給梁家送一份;送給皇上的東西,也要先拿去讓梁冀“過目”。梁冀家里的財富海滿山積。夫婦二人對街起高樓,富可敵國,天下發(fā)指。梁皇后死后,漢桓帝對梁冀這位國舅的專權(quán)行為已經(jīng)忍無可忍。漢桓帝延熹二年(公元一五九年),他在單超等幾位宦官的挑動下,痛下決心,“帝御前殿”,親自坐陣指揮,召集“虎賁、羽林、都侯劍戟士合千余人”,搜捕誅殺梁黨,梁冀夫婦自殺。梁冀的家產(chǎn)被抄沒變賣,所得價值“合三十余萬萬”,相當(dāng)于朝廷全年賦稅收入的三分之一(《資治通鑒·漢紀四十六》)。
漢桓帝誅滅梁冀后,天下盼望新政。誰知漢桓帝因感激單超等五名宦官誅滅梁冀有功,均封侯,世稱“五侯”?;鹿佼?dāng)?shù)溃?。“五侯尤貪縱”,“競為虎狼,噬食小民”,“虐遍天下,民不堪命”(《資治通鑒·漢紀四十六》)。
以上這一切,最終都轉(zhuǎn)化成了底層老百姓的深重災(zāi)難。東漢末年,終于爆發(fā)了黃巾大起義。
買官賣官,危害之烈,東漢的腐敗和滅亡,就是一面歷史鏡子。
責(zé)任編輯︱曲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