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海
辯論是指用一定理由來說明自己對某一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取得勝利的一種論戰(zhàn)過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用到辯論,若面對別人的故意“刁難”時,如何急中生智,進行巧辯呢?下面給同學們講講幾名作家“巧辯”的故事,但愿能讓你有所收獲。
劉紹棠:歸謬反駁
著名作家劉紹棠到國外訪問,一位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劉先生,聽說貴國進行改革開放,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和管理方法,這樣一來,你們的國家不就變成資本主義了嗎?”劉紹棠反戈一擊:“照此說來,你們喝了牛奶,就會變成奶牛了?”
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和管理方法就會變成資本主義國家,這顯然是一個謬論,劉紹棠根據(jù)這一謬論,設置了一個與之相似的謬論——喝牛奶就會變成奶牛。這就構(gòu)成了一種與對方謬論相同而又荒唐的關系,產(chǎn)生了強大的反駁威力,一舉就駁倒了對方。
蔣子龍:將計就計
1982年秋,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中美作家會議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中國作家蔣子龍解個怪謎:“把一只5斤重的雞放進一個只能裝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辦法把它拿出來?”蔣子龍滿臉笑容地說:“您怎么放進去,我就怎么拿出來。您顯然是憑嘴一說就把雞放進瓶子,那么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拿出來。”金斯伯格不由贊賞:“您是第一個猜中這個怪謎的人。”
艾倫·金斯伯格的怪謎是個“無解的方程”,縱你絞盡腦汁也是徒勞。面對這個“不懷好意”的計謀,蔣子龍采取了將計就計的談話策略——“你怎么放進去,我就怎么拿出來”。這句話除了具有“我用你放進去的方法拿出來”的字面意思外,實際上還隱含著另一個信息——“如果你根本就放不進去,我也就無須拿出來。”這樣,一個燙手的山芋被蔣子龍成功地拋了回去。
諶容:有意偷換
上世紀80年代,作家諶容以《人到中年》而馳名文壇。1986年,她應邀訪美。在一所大學進行演講時,一個美國人向她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聽說您至今還不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那么,您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私人感情如何?”諶容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您的情報非常準確,我確實還不是中國共產(chǎn)黨員。但是,我的丈夫是個老共產(chǎn)黨員,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幾十年,至今尚未有離婚的跡象??梢?我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感情有多么深!”
這個提問者似乎居心叵測,要一個非共產(chǎn)黨員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場合談她對共產(chǎn)黨的私人感情,意圖是顯而易見的。聰明的諶容有意將“中國共產(chǎn)黨”與“我的丈夫”這兩個概念偷換,結(jié)果既深刻地說明了問題,又輕松地擺脫了窘境。
王蒙:空話回避
1986年6月,王蒙出任文化部部長。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他:“ 50年代的王蒙和80年代的王蒙,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王蒙答道:“50年代我叫王蒙,80年代我還叫王蒙,這是相同之處;不同的是,50年代我20多歲,而80年代我50多歲?!?/p>
美國記者的問話是別有用心的,50年代的王蒙是右派,80年代的王蒙是部長,談這樣的個人遭遇、政治命運,往往容易授人以柄,王蒙心里頭明白,才不會鉆這個“圈套”,所以,他在名字、年齡方面做文章,說了一番空話,貌似絕對正確,也很“切題”,實際上話里沒有與發(fā)問者所想要得到的相關確切有用的信息,答了也等于沒答。
梁曉聲:以問制問
有一次,英國一家電視臺的記者采訪梁曉聲,并要求梁曉聲毫不遲疑地回答他的問題。梁曉聲點頭認可。誰知,記者的問題是:“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chǎn)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還是壞?”梁曉聲一怔,很快意識到自己上當了。但他靈機一動,立即反問:“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而聞名的作家,那么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好還是壞?”
英國記者提出的問題之所以刁鉆,是因為梁曉聲尚未開口就已經(jīng)十分被動,無論說“好”還是說“壞”,結(jié)果都會陷入前后受夾、左右為難的境地。但進退維谷之際,梁曉聲卻迅速提出了一個同樣“刁”的問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巧借對方的手甩對方的耳光。如此機敏,令人嘆服!
沙葉新:妙引成語
有一次,沙葉新應邀出訪美國,在與美國社會各界人士的接觸中,進行了廣泛的溝通與交流。其間,有人向沙葉新突發(fā)奇問:“您認為是美國好還是中國好?”沙葉新從容答道:“美國雖然科技發(fā)達但有自身的弊端,中國雖然科技落后于美國但有自身的好處;美國、中國都有自身的缺陷,這叫‘美中不足……”一段話下來,緊張的氣氛頓時變得和諧。
這也是一個“二難”的問題。沙葉新接過話茬就是不偏不倚地各打三十大板,對中美兩國均一分為二,既肯定“好”一面,也指出不足的一面,可謂合情合理,公正客觀?!懊乐胁蛔恪边@一成語的引用,實在精妙。它既是語意還原——美國和中國都好,但各有不足之處;又語義雙關——世上從沒有絕對完美的人、事、物,包括國家也是一樣。這個回答,風趣靈活,且辯證分析,沙葉新不愧為“腹有詩書口自暢”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