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wèi)金
摘要唐代著名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因其詩首句為“渭城朝雨澠輕塵”,入樂后稱為《渭城曲》。其詩無具體事件所指,受到普遍歡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隨被指代為遠離故鄉(xiāng)之語。原詩為七言絕句,難以直接入樂調(diào),詩人遂以疊加的唱法,至使三疊而盡抒其聲,《陽關曲》專指聲,不為曲名,謂三疊之意。三疊之法流傳有三十余種,另有蘇東坡考證之七聲疊。
關鍵詞陽關《陽關三疊》句疊語疊七聲疊
一、關山,玉門關,陽關
古詩常以山隘為界,在地形險要邊界處設置邊關,邊關大多以山巒相依,稱之為關山。泛指為國家的邊境屏障。古人以關山為背景的描寫很多,并有《關山月》詞牌流傳下來,詩中的“關山”一語兼有關山和“關山月”兩重含義。
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闈萬里愁”。(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一)“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唐王維《隴西行》)
此時的關山。并非獨指河西一帶。而是泛指所有邊關。處于西域邊關較為有名的是玉門關,地處古涼州,漢時設郡,今甘肅武成。玉門關以唐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而聞名于世,被世人傳誦:“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昌齡也有:“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的描述。詩人心中的玉門關更多地是荒野孤處的象征,是春風不度的地方。
陽關與玉門關同為古涼州的邊關,因其位于玉門關之南,古人視南為陽,稱陽關。在以往的文作中很少見到陽關的描述。大約和詩人所處的地理位置行駛路線有關。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不僅將“陽關”之名傳之于世。更主要的是抒發(fā)了陽關情,引出了《渭城曲》,演繹出《陽關曲》。正所謂:一歌羌笛《楊柳》曲,訴說玉門關之怨:一杯勸君離別酒,道出《陽關三疊》之情。
二、句疊,語疊,加詞疊
《陽關三疊》顧名思義,以原詩為主題,相和樂調(diào)三疊而成之。流傳下來的三疊之法有三十多種,主要是加詞疊,保留原詩。隨聲調(diào)變化,依聲填詞,內(nèi)容相似,宇詞多少差異。原句疊與原詩疊(語疊)原詩不變,僅在唱和順序上予以變化,形成三疊唱法。
原句疊:
(一)、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汜輕塵,澠輕塵。
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
勸君更盡,勸君更盡一杯酒,一杯酒。
西出陽關,西出陽關無故人,無故人。
此種疊法將原句一分為二,前后加疊形成每句三疊,后三字的疊唱帶有明顯的唱和痕跡,強調(diào)了語義,節(jié)奏性十分強烈。
(二)、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泡輕塵。
客舍,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勸君更盡,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西出陽關,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種疊法采用二字、四字、七字原句的遞進,步步設句,加深了對原句的理解。如:西出(西出何方)西出陽關(西出陽關如何)西出陽關無故人。
原句疊的特點是保留了原詩的本意,只是在詩句上做了分解處理,通過疊加突出了語義,增強了節(jié)奏感。不足之處在于節(jié)拍太短,難以表述依依別離之情。
原詩疊:(疊唱三遍)
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原詩不做分解,整體疊唱三遍,滿足了聲調(diào)的發(fā)展,重復本身就是加強,保留了原詩完整性,便于人們加深記憶理解。南宋魏慶之在其《詩人玉屑》中寫道:“至陽關句,反復歌之。謂之三疊?!?/p>
加詞疊:
加詞疊是在漢代相和的基礎上,先由虛詞相和后由實詞相和的一種演唱形式。參差不齊的長短句格式,高低起伏與樂曲情緒表現(xiàn)相吻合,彌補了五言、七言詩入樂的不足。現(xiàn)流傳最廣的《陽關三疊糖口為典型的加詞疊。
一疊:(清和節(jié)當春)
渭城朝雨挹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葉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疊:
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無復相加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參商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三疊:
渭城朝雨涫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碧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駟,載馳駟。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眠。無窮的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
噫!從此一別兩地相思如夢頻,聞雁來賓。(貝《中國傳統(tǒng)名曲欣賞麓琴學入萬譜新
除引子和尾聲外,一疊二疊加詞字數(shù)格式相同,三疊在此基礎上,中間部分加入42字,明顯反映出是旋律展開的需要。三疊所相加的詞句遠遠超過了原詩的28個字。一疊中加入了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加述了關山萬旅途之苦。二疊中加入了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參商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加述了離別之情三疊中加入了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駟。載馳駟。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眠,無窮的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加述了思君之苦。三疊中雖然相和之詞比不上原詩的經(jīng)典優(yōu)秀,但延深了原詩中的蘊含之情,這里不是簡單的注釋,而是三次將原詩疊出,每疊表述不同的別離之情。主題未變,在和句中加入不同的演繹。三疊中分別以:遄行,感懷,旨酒來做引子,引出不同層次的心態(tài),最終以“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只盼雁鳴傳信。
三、蘇東坡與陽關第四聲
前文所述句疊。語疊,加詞疊均為原詩中的變化,基本上仍為重復的三段式,一重為一疊。古本是否如此不得而知,僅有白居易《對酒》詩中云: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本為三疊何來第四聲?想來身為唐代著名詩人的白居易決不是空穴來風,也不能是筆下之誤,那只有一種解釋《陽關三疊》在唐代還有一種疊法。
蘇東坡在記陽關第四聲中,對《陽關三疊》歌法有獨到的見解:舊傳《陽關》三疊,然今歌者每句再疊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蛎空Z三唱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復節(jié)奏。余在密州,有文勛長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陽關》,其聲宛轉凄斷,不類向之所聞。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云唐本三疊蓋如此,及在黃州,偶讀樂天《對酒》詩云: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以此驗之,若第一句疊,則此句為第五聲矣。今為第四聲,則第一句不疊審矣。(見蘇東坡題跋卷二)
蘇東坡文中講出了宋時的三疊歌法及四疊歌法,接下來考證了白居易的三疊唱法:即第一句不疊,第二句疊為第二聲、第三聲。第三句疊為第四聲、第五聲,第四句疊為第六聲、第七聲。疊三句而非疊三次。
依蘇東坡文考證白居易《陽關》三疊唱法為:
渭城朝雨澠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西出陽關無故人。
蘇考證的極為細微,白居易詩中:“相逢切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由此可知,第四聲為“勸君更盡一杯酒”。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才是正確的唱法。
《陽關三疊》的幾種疊法,均嚴格遵守了三疊之律,秉承了主題不變,所變的只是倚聲填詞的字句增減,重復次序的排列差異。從另一方面也論證了我國歌詞創(chuàng)作“倚聲填詞,言出于聲”的發(fā)展規(guī)律。歌辭服從于音樂,是有意識的詞與樂的結合。即使是《渭城曲》這樣的優(yōu)秀的詩文,也仍借助于音樂的形式來表現(xiàn)。多種疊法的變異,也說明了我國詩歌發(fā)展,在唐朝就已經(jīng)完成了由“先詩后樂”到“先樂后詩”的轉變。倚聲填詞,不變的是聲,變的是詞,《渭城曲》尤奇?!蛾栮P曲》更佳,萬里關山情,三疊意方盡。